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25 第605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需要時,國家警報沒響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一句討好背後三項難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輝達投資OpenAI 是機會也是警訊
民意論壇 藍綠口水 多過堰塞湖潰堤
從馬太鞍溪看國土防災的脆弱
氣候變遷天災頻 快設專責防災機關
政治請讓路 先救花蓮吧
不定時炸彈 探究堰塞湖解方
「紙上防災」的超前部署
卓揆應究責 並為災民辦國賠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需要時,國家警報沒響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馬太鞍溪堰塞湖因豪雨溢流,對花蓮光復鄉造成重創。滾滾洪流沖垮橋梁,橫掃村落,捲走汽車,有如日本當年海嘯肆虐的景象重演。值得慶幸的是,前一天當地村落預防性撤離了數千人,絕大多數居民逃過一劫,但仍有十餘人因逃生不及葬身洪流。

堰塞湖七月間才因山坡崩落形成,八月中,當地民代曾憂慮是否會潰堤。中央負責的農業部認為沒問題,根據林保署估計,要到十月初才有危險。但面對天災,人就是不能太鐵齒,災難提早了半個月到來。這次,要不是前一天先行撤離了大多數居民,後果將難以想像。

比起海嘯的不測,堰塞湖潰決與否更容易防範。這次在溢堤之後,監控團隊即時警告洪峰時程,馬太鞍溪橋雖遭沖毀,但橋上人車均已疏散,這是萬幸。但有些居民仍心存僥倖,直至員警在現場呼喊,才倉皇逃生。在這種重要時刻,為何國家級警報未及時響起,讓人納悶。上周國家防災日,大家都收到測試的警報,何以大難臨頭時反而沒警報?

國家級警報主要是針對地震而設,但海嘯亦在警告範圍,為何像堰塞湖溢潰這麼緊急的災難卻未派上用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已將馬太鞍堰塞湖列為監測對象,也有足夠的科技設備掌握,但這次民眾接收的相關訊息顯然不足。經過這次事件,政府得想遠一些。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一句討好背後三項難堪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賴總統近日在苗栗拜廟時拋出「大福音」,宣稱月入五萬以下的上班族明年免繳所得稅,稅收主要將由一%的高收入者承擔,明年將是國人「稅負最輕」的一年。此話,被視為他拉攏年輕世代的「德政」。事隔兩日,財政部跳出來幫他擦屁股,稱不是所有月入五萬以下者皆適用,必須是「單身、租屋、自住、無其他收入者」方符資格。賴總統急於討好年輕人,卻犯了輕率、誇張的毛病。

「高所得者承擔」、「稅負最少的一年」都是吸引人的話術,但這其實並非政府最新政策,財政部去年八月即宣布過了。根據稅制設計,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年所得在六十二.六萬以下」的公民,可以免繳所得稅。賴清德卻把這個數字除以十二,簡化成「月薪五萬元以下」,聽起來確易懂而誘人,但兩者卻大異其趣,劃不上等號。

所謂「年所得六十二.六萬以下」,是將免稅額九.七萬元、標準扣除額十三.一萬元、薪資所得扣除額廿一.八萬元、及租金扣除額十八萬元等加總而得。無論如何,絕不等於「月入五萬元」。比方說,年輕人若與家人同住,沒有租金扣除額可扣抵,即使月入五萬以下,未必滿足免稅的條件。如果有其他兼差、年終、獎金或股利所得,當然也就不符合免稅條件。賴總統雖說出了年輕人愛聽的話,但等到承諾無法兌現時,他勢必受到反彈衝擊。

硬將「年所得六十二.六萬」說成「月入五萬以下」,雖簡明易懂、直入人心,卻大大偏離了事實。也難怪,財政部要急忙幫他踩煞車,補正修辭。但賴清德犯下這樣的錯誤,已不是第一回。二○一八年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是四.九九萬元,如果薪資不到此數,員工可以向老闆要求加薪。其實,那年勞工平均薪資「中位數」僅三.九萬元,賴清德為了誇大勞工薪資,將紅利、年終、績效等非經常性薪資都計入,將勞工薪資膨脹了一萬元,還拿不實數字說嘴。事隔多年,賴清德顯然仍未學到教訓,也還沒學會實話實說。

「月入五萬以下免稅」及「稅收由一%高收入者負擔」,聽起來都是悅耳的德政;從另一面看,它傳達的卻是台灣貧富不均加劇的冷酷現實。財政部統計,台灣一%最高所得的人,合計繳交了全國四成的稅;另有四成三的民眾則因未達門檻,完全不必繳稅。這樣的統計,刻劃的不正是「貧富兩極化」的圖象嗎?如果一個國家正達青壯年齡的工作人口,有極高的比率達不到納稅門檻,試問,十年廿年後,國家的未來要靠誰支撐?

賴清德把「年輕人不納稅」當成自己的德政,卻沒看出,這正是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均的病態。如果台灣的財政要仰賴那一%的富人,而年輕世代卻被當成「弱者」加以呵護,這樣耽於病態現狀的社會,奮進提升的活力要從何而來?更令人驚心的是,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台灣勞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三.四五萬元,這個數字比起賴清德二○一八年擔任閣揆時的三.九萬元,竟還降低了五千元。六年過去,平均薪資竟是倒退,總統卻還在炫耀台灣經濟超越南韓,如此見樹不見林,不會太諷刺嗎?

無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是否德政,此議題帶出背後的三項事實,卻是極其難堪。一,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到了可怕的地步;二,我們的年輕世代,被擠入無關緊要的行列;第三,賴總統一心想著討好,卻忘了經濟根本與社會公平亟待修正。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輝達投資OpenAI 是機會也是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OpenAI與輝達(NVIDIA)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輝達將投入1,000億美元,分階段建置10GW(瞬間最大用電量約等於20座核能發電機組)的AI系統,預計2026年下半年開始首批部署。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AI基礎設施投資案,不僅標誌著人工智慧發展將進入新一輪加速,更牽動輝達、台積電,到全球伺服器與半導體供應鏈的深遠影響。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潛在的出口與投資紅利,也隱含產能、能源與政策治理的新挑戰。

這筆龐大投資的第一個意義,是大幅緩解全球AI發展的算力瓶頸。過去兩年,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AI技術快速突破,但訓練與推理均受制於GPU供應不足、資料中心容量有限與電力成本高昂。OpenAI與輝達共同推動10GW系統,等同於一次性新增數百萬顆GPU部署量,將使新一代AI模型可以更大規模訓練,推理服務也更快速普及。

未來AI發展速度將與「算力密度」掛鉤,擁有超大規模資料中心與能源調度能力的國家與企業,將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決定性優勢。換言之,未來人工智慧的領先,將不只取決於演算法,而是誰能建置與維持最大算力集群。

對輝達而言,此案可以穩固其在GPU市場主導地位,但也同時放大集中化帶來的風險。正面來看,OpenAI成為長期戰略客戶,將確保輝達的訂單穩定,並促進軟硬體平台更緊密整合。分析師因此上修NVIDIA目標價,市場對其未來營收成長高度樂觀。但風險不容忽視:首先,千億美元的部署對電力、冷卻、伺服器與基建的需求極高,若供應鏈或電網無法跟上,延宕將不可避免。其次,如此龐大資源集中於單一供應商,勢必引來監管與反壟斷審查。最後,若全球經濟出現波動,輝達市值與訂單成長將承擔調整壓力。

輝達GPU與AI加速器晶片仰賴台積電先進製程代工。10GW系統規模,意味著未來數年將需要數百萬片高階晶片,這對台積電而言,可能轉化為數百億美元級別的新訂單,涵蓋3奈米、2奈米製程,以及先進封裝如CoWoS。然而,台積電是否能完全承接,尚取決於產能、能源與地緣政治三大因素。一、先進製程產能本就吃緊,若再加上HPC高速運算與AI晶片需求暴增,如何分配蘋果、高通、輝達、超微等多家大客戶,將考驗產能管理。二、台積電用電已逾全台8%,根據S&P Global預估,2030年可能升至24%。若新增訂單帶來更大用電需求,將迫使台電同步面對電力供應與電網韌性難題。三、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若先進製程出口受限,訂單能否如期落地,也是一大變數。

除了台積電,整條伺服器與資料中心供應鏈都將因這筆投資受惠。高頻寬記憶體與複雜封裝工藝、伺服器組裝/機櫃與系統整合、資料中心液冷技術需求等均將大增。10GW同時意味著數百億美元的土建、電力與網路設備投資,帶動能源與建設產業同步受惠。此一產業外溢效應,將使台灣整體出口、就業與技術群聚得到放大。但同樣,若電力、水資源或土地政策無法支撐,這些機會反而可能轉為瓶頸。

對台灣而言,這筆投資案是機會,更是警訊。機會在於:AI硬體與伺服器供應鏈高度集中於亞洲,而台灣站在代工與系統整合的樞紐位置;警訊在於:這種高度集中,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以敏感度分析,台積電若因此業績增減10%,可牽動台灣GDP增減0.8%、出口增減1.2%、加權股價指數千點震盪。若再加上供應鏈外溢效應,實際衝擊倍數放大。當全球AI投資如海嘯般湧來,台灣經濟未來榮枯,將更深刻與台積電、輝達與伺服器產業鏈綁在一起。

輝達千億美元投資OpenAI,是人工智慧史上的轉折點。台灣固然可以因台積電與伺服器供應鏈受惠,但若能源、人才與產業多元化不足,這份榮景也可能演變為隱憂。唯有在享受紅利的同時,未雨綢繆,積極管理風險,才能把握AI時代的契機。

   
民意論壇
藍綠口水 多過堰塞湖潰堤
高文文/公(新北市)/聯合報
樺加沙颱風過境,引發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流,造成嚴重災情。雖然中央及地方紛紛加入救災,但賴政府及綠委也迫不及待找戰犯,幾乎把全部責任都甩鍋給花蓮縣政府;藍營方面則反批中央政府未盡力防範。

筆者認為,堰塞湖潰堤屬超級重大天然危險事件,事前之偵測、各項因應、通知及疏散等措施,都應由中央政府全力介入並居於主導角色,怎能只通知地方政府預警?

事件已經發生,應該不分中央、地方、藍綠顏色,更不要再亂噴口水,大家全力救災,讓災民儘速恢復正常生活,才是正確做法。

   
從馬太鞍溪看國土防災的脆弱
陳裕翔/資訊業(台北市)/聯合報
颱風挾帶的狂風暴雨,再度撕開了台灣山區潛藏的脆弱地景,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因邊坡嚴重崩塌所形成的巨大堰塞湖,在蓄積了將近半個石門水庫的驚人水量後,於廿三日轟然潰堤,泥水巨龍沿著河道狂奔而下。不僅摧毀了沿岸的基礎設施,更對下游部落居民構成了致命的威脅。這場景怵目驚心,然而除了天災的不可抗力因素外,我們更應深刻自省的是:這背後所暴露出的,是政府長期以來在面對這類複合型災害時,應變思維的僵化與防災體系的系統性失靈。

當前政府在應對堰塞湖危機時,其標準作業流程顯然存在巨大的檢討空間。現行作法多半是派遣勘災團隊進行監測,評估壩體的穩定性,並劃設警戒區,要求下游居民撤離,接著便是漫長的等待,祈禱壩體能自然溢流,形成穩定的排洪口。這種近乎「聽天由命」的模式,在面對如馬太鞍溪這般規模巨大、壩體結構不穩的堰塞湖時,顯得極為蒼白無力。事實上,更積極的工程介入手段並非不存在。

更深的問題,則在於權責歸屬的混亂與跨部會協調的失能。一座堰塞湖的形成,其所在位置可能橫跨林保署、水土保持署、水利署甚至國家公園等不同單位的管轄範圍,一旦災害發生,究竟應由哪個單位擔任主責指揮官?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還是地方政府?是由水利專業主導,還是由土木工程專業介入?這種模糊不清的權責劃分,直接導致了災害應變初期的延宕與內耗。各單位或許都進行了各自的監測與評估,卻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整合平台,能夠迅速做出最終決策,並調動所有必要資源。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潰堤,不應僅被視為一則災情報導,而應成為推動我國國土防災戰略全面升級的轉捩點。未來的改革方向必須多管齊下:首先,在戰術層面,應將「直升機吊掛重機具進行疏導」等主動介入方案,納入標準作業程序,並進行常態性的兵棋推演與實地演練,確保技術與人員的熟練度。其次,在戰略層面,必須建立一個權責清晰、指揮高效的跨部會整合機制,打破部門壁壘,讓專業決策能夠凌駕於官僚本位主義之上。最後,更需在國家層級投入資源,針對台灣全境的山區高風險地帶,進行更全面的地質調查與潛在災害點的識別,透過科技手段建立預警模型;從「災後應變」的思維,提升至「事前預防」與「災中減損」的更高層次。

台灣身處板塊交界與颱風路徑的要衝,與極端氣候和地質災害共存是我們的宿命,我們無法改變天災的威力,但可以、也必須透過制度革新、科技應用與決策魄力,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社會,避免類似的憾事一再重演。

   
氣候變遷天災頻 快設專責防災機關
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台南/聯合報
日昨樺加沙颱風重創花東,因為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造成花蓮光復鄉嚴重泥石流水災;目前已傳出有十多人死亡、十餘人失聯的災情。不只樺加沙颱風,從今年元月嘉義大埔大地震(重災區在楠西、玉井、東山等區);七月上旬丹娜絲颱風(重創台南七股與溪北各區),七月下旬的強降雨,造成中南部地區龐大損害。八月十三日楊柳颱風來襲,造成台東龐大農損,今年天災頻仍,筆者認為成立專責防災機關已刻不容緩。

當前的問題首在防災事權不統一。當年九二一大地震時,行政院成立「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莫拉克風災後,行政院成立了「莫拉克風災重建委員會」。但均是臨時機關,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後即裁撤。今年丹娜絲風災與後續的強降雨,外加楊柳颱風,雖由公共工程委員會主責整合與執行災後重建事項,但防災畢竟非工程會的核心任務。除了事權無法或難以統一,防災經驗也難以傳承或永續,導致存在下述兩個問題。

一是防災資源難整合。目前防災資源分散於各部會,但因沒有主責機關,資源難以整合。雖然災害防救法第四條明訂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在內政部,但災防法第三條卻又明訂各種災害之預防、應變及復原重建,各由不同業務主管機關負責;使得重大災害的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等事項,在每次災害來臨之前、中、後,都必須由相同或不同部會重新整備或整理,使得防災相關的人力資源安排與整合,經常難以一次到位。例如,每次重大災害肆虐後,立法院就必須重新制定「專法」以取得重建或復原的法源,卻忽略了必須從每次的災後復原過程來永續防災,以目前的機制卻無法發揮這樣的功能。

二是跨機關協調不易。前述兩個問題,導致跨機關協調不易。應該說,政府與民間有很多防救災資源,但防災整合功能不佳,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專責機關。相對而言,目前救災的事權比較統一,災害應變過程,經常可見總統或行政院長進駐應變中心;我們雖有救災專責機關(消防署),卻無防災專責機關。例如日本內閣府除設有防災擔當大臣,底下還設有防災計畫、災害應變、情報警戒、國際合作等部門。二○○一年日本內閣府大幅由廿二個省廳(部會)縮減為十二個,當時即新設防災擔當大臣與防災組織。

莫拉克風災導致小林滅村後,行政院下設了「災害防救辦公室」的幕僚單位,但因是幕僚單位且人力不多,無法或難以像負責戰災的國防部全民動員防衛署,可發揮戰災前後的整合功能。雖然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目前多已成立災害防救辦公室,也在鄉鎮市區公所成立民政災防課或役政災防課;惟不像美國、日本、澳洲等先進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設有專責的防災或災害管理機關。為因應氣候變遷產生的諸多災害,成立專責防災機關的時機已到。

   
政治請讓路 先救花蓮吧
陳言/大學兼任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花蓮縣光復鄉一夜巨變,黑水挾沙直衝市區造成嚴重災情,許多一樓長輩來不及撤離而發生悲劇。此刻最要緊的是救災第一。縣府成立前進指揮所,各縣市即刻馳援,人力、船艇、物資一路進花蓮,跨域支援展現台灣難得的團結,也該給在第一線調度的花蓮縣政府一個肯定。

有人質疑「既然早知有堰塞湖,為何不事先爆破?」專家早已說明,因馬太鞍堰塞湖量體巨大、地處偏遠且道路不易通達,重機具難以進入,貿然爆破恐引發不可控的潰決。工程若不可控,善意也可能變成災難。更該釐清的是,政府曾評估「無立即潰堤危險」,卻不等於「沒有溢流風險」;潰堤是壩體崩解的極端風險,溢流則是水位超過壩頂的高風險狀況,若把「無立即潰堤」誤以為「絕對安全」,就會錯失黃金應變期。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萁早在八月十三日即公開提醒中央及早整建,這種警覺正是危機治理的表現;若中央因為「短期不至潰堤」就延宕整備,又未善加溝通,即會演變成如今中央地方互相指摘。不如把問題化為清單,哪些工程能做、需要多少預算、依據什麼法源、由誰負責監督?把話講白,比推諉爭吵更重要。

台灣並非第一次面對堰塞湖,九二一地震後的草嶺潭就是典型案例;量體驚人、結構不穩定,最終透過「導水路」與「階段引流」逐步降低水位,經天然沖刷之後壩體才逐漸消解。這經驗提醒我們,面對自然災變的最佳策略並非追求一次性解決,而是以安全、可控、分階段的方式逐步降低風險。

堰塞湖並非單純的水患,而是地質、工程與防災管理交織的綜合挑戰;災後重建不只是橋怎麼重蓋、路怎麼搶通,更要思考上游集水區治理、崩塌地穩定、河道維護及預警平台的常態化。未來重點在於先救人救命、全面搜救、清淤搶通,安置與醫療同步,資訊公開透明讓社會安心;再由專家領銜,跨域提出短、中、長期計畫,從搶通、復原到上游治理,確保工程安全可行。最後中央與地方協力,快速調度特別預算、統一指揮、更新撤離名冊,並優先照顧高齡者、行動不便與弱勢族群。唯有專業上場、政治退位,才能讓之後的重建更安全而有韌性。

政治口水應暫時放一邊,眼下最急的是清泥水、搶通路、安頓人;等救災告一段落,再逐條檢討制度與工程。天災難免,人禍卻可防,要預防就得在平時把細節做到位,才能把下一次的傷害降到最低。花蓮這次的災難再次提醒我們,山林的脆弱與氣候極端的現實。前車之鑑在草嶺,當下之痛在馬太鞍,政治紛擾應該退到後面,先救花蓮。

   
不定時炸彈 探究堰塞湖解方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聯合報
電視上黑色泥流在馬太鞍溪翻滾,光復街道汽車漂浮、擠撞,橋斷,停水無電,已有十多人罹難,怵目驚心、災情慘重。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出,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於今年七月形成後,農業部立即進行相關調查評估工作。早在兩個月前已提前應變,也已撤離不少民眾,為何災情還如此嚴重?

最主要是國人對堰塞湖還沒有深刻認識。記得九二一地震造成草嶺堰塞湖時,有民代還建議發展遊湖觀光,忘了在嘉義梅山公園內,有一座「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紀念民國四十年時國軍工兵連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時,土壩潰決,一下子奪走七十四名官兵性命,是國軍在非戰爭時期最慘重傷亡事件。

堰塞湖形成,有其特殊地形、地質條件,而且通常位於崇山峻嶺內、人跡難及,規模若不太大,通常也不會成災。但馬太鞍堰塞湖滿水量達九千一百萬立方公尺,主責單位林保署雖邀集國內專家召開諮詢會議,但工程評估卻不可行,剩下的只有監測與宣導撤離。

只是,用「堰塞湖溢流」這個詞,雖然中立、實際,卻會讓民眾低估其破壞力。颱風時滂沱豪雨造成水庫自然溢流司空見慣,但是堰塞湖不是水庫,溢流的結果通常就是潰決。

廿四日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游理事長投書聯合報「堰塞湖 台灣的防災綜合能力挑戰」,提出「溢洪道+壩體加固+監測」的組合,個人認為,壩體加固仍恐有風險,要加固到何種程度?能讓人放心如水庫使用嗎?

媒體報導此次洪災有二次洪峰,可推論溢流後發生二次壩體局部潰決,雨量加上堰塞湖庫水,才會水位急升,措手不及。

昨日農業部水保署官員表示,堰塞湖蓄水量已經降至大約兩千三百萬噸,破壞潛勢雖降低,但威脅還在。壩頂降挖、虹吸抽水若都不可行,還是得設法解決,除了持續觀測、警戒外,是否能請軍方精準砲擊或轟炸,甚至利用自殺式無人機來消除這顆不定時炸彈?

   
「紙上防災」的超前部署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聯合報

花蓮光復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堤,致花蓮光復鄉嚴重災損,迄今已十多人死亡、逾卅人受傷、四十餘人失聯,災情十分慘重,堪稱繼莫拉克風災之後最重大的天然災害。

堰塞湖不是一天形成的,早在一個多月前,因頻繁的地震土石沖刷,堵塞了河道並形成無出口的大湖泊,因此早在發現堰塞湖形成後,就應研判危險程度並立即處理;小病不醫,大病就要人命了!當時就有立委要求農業部「處理」堰塞湖,農業部卻表示經專家評估壩體穩定度,並無立即潰壩風險;況且堰塞湖在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工程重機具無法進場開挖。事實證明,農業部當初的評估是過於輕率的嚴重錯誤!

初期評估無危險、加上施工困難就不作為,也就罷了;但連續好幾天豪雨,眼看著水量愈積愈大,卻仍不緊急搶救,導致潰堤、釀成巨禍。政府過度「樂觀」顢頇至此,災民們真是無語問蒼天!其次,若因施工機具進入現場有困難,是否可評估請軍方協助爆破?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無法運送人員和器材,可曾考慮以直升機載運?

面對各界責難,農業部林保署說當發現堰塞湖後,已廣泛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各機關召開會議,針對壩體可能的防、減災手段廣徵專業意見,並據以辦理堰塞湖防、減災可行方案,這是典型的「紙上防、救災」模式。歷史典故「宋人議未定,金兵已渡河」,這是大宋王朝之所以覆亡的悲劇。堰塞湖的積水量、暴漲速度讓人怵目驚心,老天爺不會等你找到對策之後再下暴雨。

缺乏當機立斷決策、各部會橫向整合、中央與地方垂直整合的能力,是當前處置這場超大型災害最嚴重的問題。面對各種天然災害頻傳,最重要的是料敵從寬、禦敵從嚴。

現在政府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超前部署」;防疫如此,防災也是同一套說法,但若連事前預防與事後搶救都慢半拍,甚至束手無策,空談超前部署只是大笑話!

   
卓揆應究責 並為災民辦國賠
方復權/國貿業(台中市)/聯合報

花蓮縣光復鄉遭到颱風樺加沙帶來的強烈降雨與外圍環流影響之下,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壩頂潰堤,數千萬噸洪水瞬間傾洩而下,衝進下游的光復市區,導致目前十多人死亡、四十餘人失聯,無以數計的住宅與汽車毀損的悲慘。

然而,更令人髮指的是,行政院長卓榮泰廿四日前往花蓮勘災竟然表示,有十四位民眾已經不幸往生,「要查究為什麼在我們要求撤離的地方,卻沒有執行撤離」,造成這樣的不幸。明眼人一聽就知道,卓榮泰趁機修理國民黨籍縣長徐榛蔚、老早視其夫婦為政治眼中釘。但,惡心的還不只如此。

首先,農業部長陳駿季於八月份在立法院報告,馬太鞍溪堰塞湖研判「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並表明專家討論後認為當地土石鬆軟,若貿然開挖有風險,但農業部仍會努力去做。有「專家之言」在先,如今一個月後潰堤並重傷花蓮縣,中央豈可立刻怪罪地方、推卸責任?卓榮泰要不要追究政府之責並主動替災民辦理國賠?

其次,卓榮泰還指出,賴清德總統第一時間指示國軍全面進入災區、全力做救援云云,這番展現狗腿的政治語言,為的是替賴總統擦脂抹粉,掩蓋七月丹娜絲重創南部地區,賴總統面對當地災民請求政府「協助長者清理家園」時的冷血回應。卓榮泰的終極目標是挽救賴總統民調,協助其未來選舉道路,使民進黨及綠營全體能繼續高官厚祿。這番勘災幾乎全然是政治語言,而非良善的慰問、心存災民。

馬太鞍溪堰塞湖屬於國土之責,政府遲遲不處理,出事了找理由怪罪政敵。高雄市長期以來天坑一大堆,官商勾結盜賣土石,汙染環境,民進黨政府不敢苛責市長陳其邁,全黨靜悄悄。

一國兩制分藍綠,功過黑白能塗改,小老百姓自求多福吧!

   
「寒武紀」市值破2.2兆!陳氏兄弟打造AI中國夢
「中科寒武紀科技」(以下稱寒武紀)這家中國土生土長的AI晶片公司,今年8月28日盤中股價一度突破1595元、超越貴州茅台,短暫登上A股股王寶座,也被中國媒體譽為「中國版輝達」,股價年漲5倍、市值破2.2兆。比起輝達這家純私人企業,由陳雲霽、陳天石兩兄弟共同創立的寒武紀,獲得中國政府大力支持。

馬達加斯加的狐猴
狐猴是很可愛的動物,棲息在全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上。牠有大大的眼睛,長長的鼻子和一條長尾巴(光面狐猴除外),住在馬達加斯加森林裡的樹上高處。狐猴相當聰明,是猴子的表親,而且看起來也很相似。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