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26 第60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需要時,國家警報沒響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一句討好背後三項難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有感稅改 縮小貧富差距
民意論壇 充實人才庫 台灣再創經濟奇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來函
發送防災簡訊 不等於通知
溢潰是場憲政治理人禍
還給原鄉一個安全的家園
面對災難 首長要有胸襟
巨大遭美暫扣令警示台企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需要時,國家警報沒響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馬太鞍溪堰塞湖因豪雨溢流,對花蓮光復鄉造成重創。滾滾洪流沖垮橋梁,橫掃村落,捲走汽車,有如日本當年海嘯肆虐的景象重演。值得慶幸的是,前一天當地村落預防性撤離了數千人,絕大多數居民逃過一劫,但仍有十餘人因逃生不及葬身洪流。

堰塞湖七月間才因山坡崩落形成,八月中,當地民代曾憂慮是否會潰堤。中央負責的農業部認為沒問題,根據林保署估計,要到十月初才有危險。但面對天災,人就是不能太鐵齒,災難提早了半個月到來。這次,要不是前一天先行撤離了大多數居民,後果將難以想像。

比起海嘯的不測,堰塞湖潰決與否更容易防範。這次在溢堤之後,監控團隊即時警告洪峰時程,馬太鞍溪橋雖遭沖毀,但橋上人車均已疏散,這是萬幸。但有些居民仍心存僥倖,直至員警在現場呼喊,才倉皇逃生。在這種重要時刻,為何國家級警報未及時響起,讓人納悶。上周國家防災日,大家都收到測試的警報,何以大難臨頭時反而沒警報?

國家級警報主要是針對地震而設,但海嘯亦在警告範圍,為何像堰塞湖溢潰這麼緊急的災難卻未派上用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已將馬太鞍堰塞湖列為監測對象,也有足夠的科技設備掌握,但這次民眾接收的相關訊息顯然不足。經過這次事件,政府得想遠一些。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一句討好背後三項難堪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賴總統近日在苗栗拜廟時拋出「大福音」,宣稱月入五萬以下的上班族明年免繳所得稅,稅收主要將由一%的高收入者承擔,明年將是國人「稅負最輕」的一年。此話,被視為他拉攏年輕世代的「德政」。事隔兩日,財政部跳出來幫他擦屁股,稱不是所有月入五萬以下者皆適用,必須是「單身、租屋、自住、無其他收入者」方符資格。賴總統急於討好年輕人,卻犯了輕率、誇張的毛病。

「高所得者承擔」、「稅負最少的一年」都是吸引人的話術,但這其實並非政府最新政策,財政部去年八月即宣布過了。根據稅制設計,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年所得在六十二.六萬以下」的公民,可以免繳所得稅。賴清德卻把這個數字除以十二,簡化成「月薪五萬元以下」,聽起來確易懂而誘人,但兩者卻大異其趣,劃不上等號。

所謂「年所得六十二.六萬以下」,是將免稅額九.七萬元、標準扣除額十三.一萬元、薪資所得扣除額廿一.八萬元、及租金扣除額十八萬元等加總而得。無論如何,絕不等於「月入五萬元」。比方說,年輕人若與家人同住,沒有租金扣除額可扣抵,即使月入五萬以下,未必滿足免稅的條件。如果有其他兼差、年終、獎金或股利所得,當然也就不符合免稅條件。賴總統雖說出了年輕人愛聽的話,但等到承諾無法兌現時,他勢必受到反彈衝擊。

硬將「年所得六十二.六萬」說成「月入五萬以下」,雖簡明易懂、直入人心,卻大大偏離了事實。也難怪,財政部要急忙幫他踩煞車,補正修辭。但賴清德犯下這樣的錯誤,已不是第一回。二○一八年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是四.九九萬元,如果薪資不到此數,員工可以向老闆要求加薪。其實,那年勞工平均薪資「中位數」僅三.九萬元,賴清德為了誇大勞工薪資,將紅利、年終、績效等非經常性薪資都計入,將勞工薪資膨脹了一萬元,還拿不實數字說嘴。事隔多年,賴清德顯然仍未學到教訓,也還沒學會實話實說。

「月入五萬以下免稅」及「稅收由一%高收入者負擔」,聽起來都是悅耳的德政;從另一面看,它傳達的卻是台灣貧富不均加劇的冷酷現實。財政部統計,台灣一%最高所得的人,合計繳交了全國四成的稅;另有四成三的民眾則因未達門檻,完全不必繳稅。這樣的統計,刻劃的不正是「貧富兩極化」的圖象嗎?如果一個國家正達青壯年齡的工作人口,有極高的比率達不到納稅門檻,試問,十年廿年後,國家的未來要靠誰支撐?

賴清德把「年輕人不納稅」當成自己的德政,卻沒看出,這正是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均的病態。如果台灣的財政要仰賴那一%的富人,而年輕世代卻被當成「弱者」加以呵護,這樣耽於病態現狀的社會,奮進提升的活力要從何而來?更令人驚心的是,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台灣勞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三.四五萬元,這個數字比起賴清德二○一八年擔任閣揆時的三.九萬元,竟還降低了五千元。六年過去,平均薪資竟是倒退,總統卻還在炫耀台灣經濟超越南韓,如此見樹不見林,不會太諷刺嗎?

無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是否德政,此議題帶出背後的三項事實,卻是極其難堪。一,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到了可怕的地步;二,我們的年輕世代,被擠入無關緊要的行列;第三,賴總統一心想著討好,卻忘了經濟根本與社會公平亟待修正。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有感稅改 縮小貧富差距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賴總統近日下鄉訪問,宣揚政府推動「減稅」,依最新稅制試算,明年5月報稅時,年薪62.6萬元以下(約月薪5萬元)的國人將免繳所得稅,是展現政府把稅收還給人民的精神。他還強調,2025年將是台灣史上國人「稅負最輕」的一年。

首先,他說的「年薪62.6萬元以下(約月薪5萬元)將免繳所得稅」,恐有資訊誤導之嫌。因為今年的「免申報標準」,是免稅額9.7萬元及標準扣除額單身13.1萬元的合計數22.8萬元。單身上班族還可享有薪資所得扣除額21.8萬元,共可扣除44.6萬元,也就是年薪超過44.6萬元者,仍可能須繳納所得稅。

賴總統所指的年薪62.6萬元內免繳所得稅,限於單身上班族租屋而享有房租特別扣除額18萬元者,並非適用於所有納稅人。若有上班族,因認為年所得低於賴總統所指的62.6萬元免繳稅門檻,明年5月不申報,極可能因漏報而遭到補稅和處罰。也難怪,財政部不得不出面澄清:「並非所有月薪5萬元以下的勞工都免繳所得稅」。

其次,他所指政府推動「減稅」或採行最新稅制,並非事實;因為這兩年綜所稅並無調整或改革;114年綜所稅所有的免稅額、扣除額和113年的金額都一樣,何來新的稅制?稅制既然未變,免稅額與課稅級距金額的調高,都是依據稅法30年前就內建的物價指數連動法,並非賴總統上任後推動「減稅」。

再說「房租特別扣除額」18萬元,那是因為房租過去在「列舉扣除額」(列扣)中,隨著「標準扣除額」(標扣)不斷的提高,愈來愈少人採用列扣。根據財政部房租支出抵稅表,108年列舉房租扣除的僅2.7萬戶,占租屋族約100萬戶還不到3%;111年更降為2.4萬戶,占比降至2.5%,即知房租列扣等同於雞肋而逐年減少。

在民間團體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和跨黨派立委的支持下,才於112年底修正稅法,將房租由「列扣12萬元」改為「特扣18萬元」,讓租屋族享有減稅的實益,113年上路。由此可知,新增的18萬元房租特扣,應屬民間貢獻,並非政府的功勞,更與賴政府無關。

賴總統說「今年將是台灣史上稅負最低的一年」,則是匪夷所思,連財政部都無法在年度中間大膽預測全年稅收的水準,且綜所稅制在114年又沒任何改變,不知道賴總統何以能誇下「稅負最低」的豪語?

事實上,消費者物價指數113年度上漲2.17%,今年前八月上漲1.6%,累計漲幅已超過稅法調高免稅額、扣除額等的3%門檻,但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調高。因此,113、114兩年的免稅額、扣除額未隨物價調整,等於實質增加了納稅人的稅負,也就讓納稅人多負擔了至少3.8%的「通膨稅」。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的所得稅負,絕對不可能是史上最低。

此外,綜所稅只是眾多稅目之一,衡量一國的租稅負擔,一般都是將「全部稅收」除以GDP得到的比率。蔡政府八年的稅收成長率,多以經濟成長率的數倍成長,已使我國的租稅負擔率從109年的12%,逐年遞增到113年的14.8%,創26年來新高。就算今年稅收成長低於經濟成長,而使租稅負擔率下降,也絕無可能變成史上最低。

總之,賴總統宣揚的上述綜所稅政績並不符事實,建議賴政府應該檢討所得稅制,尤其是物價連動調整,因時間落後而產生的「通膨稅」問題,及早推動有感的稅改,讓整體稅制發揮縮小貧富差距的功效,諸如此類的具體作為,才能有效提升賴政府的聲望。

   
民意論壇
充實人才庫 台灣再創經濟奇蹟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最近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舉辦一場人才論壇,引起很大回響。台灣各產業「人才荒」問題沉痾已久,幾年前工總首度發布五缺白皮書,就點出缺乏人才將會是阻礙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的高階菁英人才明顯不足,就連產業龍頭半導體都已需才孔亟,更遑論其他科技產業及傳統製造業。

最近看了紀錄片「造山者」,講述半個世紀以前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過程。除了決策者的睿智,也得力於當時本土及海外大量菁英人才的全心投入,才能造就榮景。然而台灣目前的狀況已大為不同,教改後,產業界對於人才的質與量普遍感到不足。特別是在一○八課綱實施後,出現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現象。許多大學教授已提出警告,數理能力不足,將削減台灣未來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實力,對台灣的競爭力會產生重大影響。數月前就有媒體報導一○八課綱不利科技人才培育,台灣半導體業恐陷危機。

人才是國家的命脈,高階人才尤為帶動國家建設的主力。對比台灣目前人才的不足,對岸可謂是人才濟濟,其質量與數量俱佳,而且不論是大學或是政府的研究機構,都全力支持人才培育。就以半導體產業來說,雖然在高階產品的技術上暫時落後台灣,但在中低階晶片的生產上卻占有全球重要地位。中低階晶片主要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電動車及低階的人工智慧產品上,是半導體晶片應用的大宗,因此大陸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上不容忽視;更何況其也在自行研發高階晶片及光刻機且成果豐碩。最近傳出大陸監管機構下令企業禁買輝達晶片,可見美國的制裁,更加速中國走出自立之路。

最近被大陸媒體譽為中國版輝達的AI晶片公司寒武紀,是由被譽為「天才兄弟」的年輕研究員陳雲霽、陳天石創立,這些均是人才培育的成果。相對來看,台灣面臨五缺問題,其中能源及人才特別嚴重。能源問題目前反核的聲浪已逐漸減少,前次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力推的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過關,但已顯示大部分民眾贊成以核養綠。唯獨人才一直未有前瞻性的規畫,但人才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達成。

要解決人才缺口,必須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五才並進。除強化育才政策外,也要同步引進國際菁英、鬆綁法令、唯才是用。不分國籍地區、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都應該一視同仁。也要改善整體工作環境,以留住國內外菁英,共同為台灣打拚。

歷史上有兩個鮮明的例子。戰國時代群雄爭霸,秦國位於西北邊陲,卻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歷代國君善用各國英才,如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不是秦人,但都能在秦一展長才;相對的,三國的蜀漢在劉備身亡後,諸葛亮並未延續其廣招天下英才的策略,只重用原在荊州的親信,最終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困境。他身後蜀漢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人才後繼無力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得人才者得天下」,反面就是「失人才者失天下」。期盼政府與企業界聯手,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務實的政策,育才、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等五才同步齊進,充實人才庫,讓台灣有與世界競爭的能力及實力,再創下一個新的經濟奇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來函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聯合報
對於昨天黑白集「需要時,國家警報沒響」,澄清說明如下:

為因應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造成的危害,本署除通報地方,也運用細胞廣播簡訊發送國家級警報以告知位於風險區域民眾;且為確保簡訊正常發送,本署先於九月十三日發送新聞預告,再於十六日上午對馬太鞍溪流域的光復鄉、萬榮鄉及鳳林鎮警戒範圍,發布堰塞湖細胞廣播測試警訊。

及至樺加沙颱風確定將帶來豪大雨量並恐導致堰塞湖溢流,本署於廿一日清晨至廿三日多次發送簡訊提醒民眾疏散避難;廿三日下午堰塞湖開始溢流後,更發送兩次簡訊請民眾儘速避難;廿四日再次發送提醒民眾勿接近河道,總計發布八則簡訊,警戒區內民眾均有收悉,並無國家警報沒響情事。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發送防災簡訊 不等於通知
黃律仁/退休人士(台北市)/聯合報
馬太鞍溪堰塞湖水滿溢出,造成光復鄉不少人傷亡。許多人疑問的是到底有無通知當地局民撤離,政府也一再強調「已發送災防簡訊」,似乎就等同於盡到責任。事實上,簡訊常被忽視、收不到,甚至有人手機關機或不識字。結果就是「中央有通知」卻「居民無行動」,人命因此犧牲。

過去沒有手機的年代,防災靠的不是簡訊,而是層層通知、層層回報。中央打電話到縣市、縣市再通知鄉鎮、鄉鎮轉給村里長,最後由鄰長逐戶電話或親訪,並要求回報與存證。這樣的責任鏈清楚透明,不但能確認訊息確實送達,也避免任何一層推卸責任。

災害應變講求的不只是速度,更是落實。簡訊可以快,但沒有確認就是「通知到空氣」;電話通知雖需人力,卻能錄音存證、追蹤執行,更能照顧到老人、病患與行動不便者。若能恢復「層層負責」的傳統模式,災害傷亡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希望未來的決策者能記取這次的教訓,讓真正的「通知」再次落地,而不是消失在冷冰冰的手機訊息裡。

   
溢潰是場憲政治理人禍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聯合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潰釀災,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危害。此一天災,也暴露了府院黨高層荒廢國政。

颱風豪雨導致山崩土石流、形成馬太鞍溪堰塞湖,災防體系早有監測。立法院在八月十三日也作成附帶決議,要求行政院督導各部會研議減災。依此,卓揆本應立即召開行政院會議,整合交通、經濟、內政、國防等部門,制定預防與應變計畫。但從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的行政院會議記錄中,並未發現關於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提案、討論與決議,顯示行政院直到災難爆發後才倉促應對,充分顯示其延宕失職。

面對夏季常有的風災水災,總統身為行政院長的任免者,本應協同行政院妥為應對,賴清德卻在大罷免大失敗後,不但不思檢討國政缺失,反將心力放在下鄉巡迴、廟宇參拜;在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前,忙於民進黨主導的「廿二縣市下鄉行腳」。

又卓揆於廿四日在馬太鞍前進指揮所面對立委傅□萁質疑,非但不能以政策數據與專業回應,卻互相爭吵、臉色沉重地轉身離席。更可議的是,行政院並未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潰釀災前針對性召開院會,卓揆顯未謹守憲法第五十八條主持行政院會議之權責。當行政院長甩頭走人,以個人情緒凌駕憲政職責時,憲政失靈、行政無能及人民苦難之情事將層出不窮。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潰災難,也揭露了台灣長期的憲政病灶,即總統不對立法院負責卻實質主導行政。賴清德未承擔災難指揮責任;卓榮泰名為「最高行政首長」卻無力領導總統主控的部會首長、阻卻災難發生。這種「總統化內閣」與「行政院空殼化」的憲政死結,正是災難治理失靈的根源。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潰不只是自然災害,更是憲政人禍。未來應重建行政院的責任政治,確立行政院會議召開的時機和義務。其次,要強化災防憲政責任,將立法院附帶決議與監督之要求制度化、納入行政院決策流程,避免淪為紙上公文;更應透過修憲使總統角色權責相符,避免憲政責任之虛無與漂移。希望立法院已成立的修憲委員會能作全面迅速的修補,不要讓國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中,重複見證「憲政治理人禍」。

   
還給原鄉一個安全的家園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聯合報
七月底,南橫公路路基在豪雨後崩塌,一家五口墜落深谷不幸罹難。極端氣候下,山地原鄉道路的治理尚未看見曙光,現在竟連平地原鄉亦有家歸不得。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洪水傾泄、橋梁斷裂,居民倉皇逃命。災後死傷、家園盡毀,政府稱之「天災」,實際卻是長期輕視原鄉安全,顧慮撤離「擾民」的制度缺憾,以至無法料敵從寬,讓「預警原則」發揮效果,導致與自然環境最接近的原鄉,淪為極端氣候下的犧牲品。

回溯此事件歷程,堰塞湖在七月底形成,林業署雖持續監測水位與壩體狀況,但專業數據並不等同「居民知情」。兩個月時間若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足以提高官民風險意識、強化通報、準備備災資源、演練撤離。但在七二六、八二三兩波「大罷免」下,奢望「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及其附帶決議能處置堰塞湖危機,無異緣木求魚。這是民主政治的悲哀,最應受保障的生命權,仍無法超越政治攻防。災難後只見「舊政治」相互攻訐、卸責,再也找不到基於人道價值下的跨黨派合作。

災害防救法第卅條:「各級政府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後,指揮官於災害應變範圍內,依其權責分別實施下列事項,並以指揮官指定執行之各該機關名義為之」。樺加沙颱風來襲,此次災害應變措施,依法應由中央層級指揮官「宣示、發布及執行」,廿一日晚間新聞稿指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提供花蓮縣府避難方式,包含一層樓離開現地依親或前往收容安置所;鋼筋混凝土二層樓以上建物,往二樓垂直避難」。

本次潰壩,國立東華、陽明交大、台大團隊各自模擬、繪製避難疏散圖,範圍不一,萬幸在樺加沙颱風前夕擴大警戒區域,預防性撤離數從原六百戶增加到一千八百戶,最終撤離或垂直避難者近八千五百人,堪稱近年來最大防災行動,仍因這次水患範圍太大,使光復市區慘受衝擊。

此次受災者絕大部分為平地原住民阿美族人,他們長住該地數百年卻無法參與治理,也無法即時知情,生命安全缺乏保障;災後還要面對醫療不足、交通阻斷,房屋與農地沖毀的境地,生計更顯窘迫,此情此景何等悲涼與諷刺?政府若真重視原住民族的生命、健康、財產權,應不分黨派支持在災害防救法框架下,制定保障原住民生存環境的氣候決策指引,並對由此造成的不便酌予補償,建立敬畏自然、積極防救的文化,並以複數研究團隊高標準檢視潛在風險。

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憾事已十六年,但仍未能化解原民不利處境,強化原民於防救災體系之地位並符合其需要。氣候變遷時代,可預期原民將面臨更多複合性災害,台灣超過六成國土為森林,國土韌性治理及緊急應變須包含在地原民參與,原鄉的家才有更安全的一日。

   
面對災難 首長要有胸襟
傅榮珂/大學退休教授(台南市)/聯合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廿三日不幸兩度潰堤溢流,六千八百萬噸湖水奔流而下,造成下游花蓮縣光復鄉重大傷害。儘管農業部曾預估十月份會有決堤的危險,林業局保育署在廿一日也連發數道警訊提醒花蓮縣政府;問題是警訊容易發,後續遷移縣民避難卻是工程巨大,若沒有政府強大公權力介入,一般人民都不願離家背井。

雖然花蓮縣政府已強力遷移了數千戶災民,但不在緊戒區的住戶與災民們仍會心存僥倖、不願立即搬遷;且花蓮縣政府為安置災民,光靠縣政府的能力恐無法負擔。行政院長卓榮泰帶領執政黨立委出席花蓮縣政府的救災會議,本意良善,卻因責任歸屬問題,卓揆與花蓮縣立委傅崑萁爭吵並憤然離席而去,這種情形看在民眾眼中真是感慨萬分。

回想起二○一六年美濃大地震,台南市永大路維冠金龍大樓崩塌致死亡一一五人,這完全是地方權責。當時馬政府的行政院長張善政數次親自南下,不僅立即撥款且發動募捐,並調集所有救災機具來搶救,而先不談責任歸屬,當年的台南市長賴清德感懷銘謝。如今相形之下,同樣中央政府的救災表現,真是高下立判。

事實上,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高山偏僻地區,在樺加沙颱風來襲前,已經歷好幾個颱風,導致蓄水量不斷增加;水利專家雖不斷提出警告,卻也無良法破解,只有冒險設置警戒裝置。廿三日兩度溢流,不僅沖斷馬太鞍溪橋,大量溪水更夾帶泥沙沖進光復鄉市區,造成十多人死亡、卅餘人受傷和十餘人失蹤。更讓人恐懼的是,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雖然潰堤溢流,仍有將近三千萬噸蓄水,危險仍然存在,在國內水利專家想出解決辦法前,不能無限期讓流落在外的災民一再等待,無法歸鄉重建家園。

中央與地方不要再推卸責任,不肖民代和名嘴更不要藉此抹黑、打擊地方政府。政府應邀請國內外水利專家,妥善解決馬太鞍溪堰塞湖,而不是以拖待變,更應動用預備金來幫助災民重建及賠償。若國內專家無法炸堤,或可與國際專家會商,利用新式機具徹底處置馬太鞍溪堰塞湖,讓堰塞湖下游地區民眾得以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巨大遭美暫扣令警示台企
陳擷安/科技集團法務(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對巨大公司自行車與零組件發布暫扣令,引發台灣產業界高度關注。巨大公司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自行車製造業的指標性品牌,此次被CBP依據美國一九三○年關稅法第三○七條「禁止強迫勞動製品進口」納入調查,凸顯國際供應鏈中「勞動合規」的重要性。CBP指出,調查中發現五項涉及強迫勞動的指標,包括扣留工資、過度工時、苛刻的工作環境等;巨大則強調,自今年起已針對外籍員工招聘、改善員工住宿條件等層面進行改革,並表示將主動聯繫CBP並爭取撤銷禁令。

不論結果如何,此事不僅已對巨大本身的品牌聲譽造成打擊,也讓台灣的製造業甚至是高科技產業,再度面臨國際勞權與永續治理的嚴格檢視。

台灣長期以來以「誠信製造」與「高品質代工」立足全球市場,但此次事件顯示,單純依靠技術與產能優勢已不足以維繫競爭力,企業必須將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深度融入營運策略。特別是「S」(社會責任)中的勞動人權,已成為跨國企業採購的重要門檻。若無法即時改善,台灣品牌恐將在歐美市場遭遇更嚴苛的制裁與限制。反之,若能將此危機轉化為契機,強化勞工保障制度,則有望成為台灣供應鏈升級的轉折點。

對台灣而言,因應之道並非僅止於「協助巨大公司危機處理」,更應從制度與產業兩個層面著手。制度面上,政府需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勞動盡職調查」機制,要求出口導向型企業定期檢視並揭露勞動條件,並與勞動部協同推動第三方審核制度,以確保資訊透明;產業面上,則可借鏡歐盟與美國供應鏈法的規範,將合規審核納入出口產業的必要程序,讓台灣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前即具備「合格入場券」,避免臨時被動應對。

此外,巨大事件對台灣其他出口產業亦是一記打擊。電子、紡織、工具機等領域,同樣高度依賴外籍勞工與長工時模式,若未提前改善,恐怕將接連面臨類似的國際質疑。

台灣應趁此機會,推動勞動環境數位化與自動化升級,例如利用AI監控工時、導入智慧製造減少過度勞力依賴,並結合工會與產學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勞工權益保障體系。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國際供應鏈的新規範下,不僅守住市場,更能強化「責任製造」的國際形象。

   
0-2歲的孩子會用「非典型的方式」閱讀
如果你的孩子從0歲開始閱讀,那麼你們可能會比其他的孩子經歷更多元的閱讀方式,比如說:一開始的摔書、咬書、撕書。理解孩子的閱讀行為,不用「大人以為的閱讀方式」來限制孩子,這樣和孩子共讀的大人才不會因為對孩子的「錯誤期待」而感到挫折。

專家教你保/購買分紅保單 確認符合需求
近半年來分紅保單的資訊時不時躍上版面,隨著愈來愈多的討論,民眾是否也在思考「我會不會也需要一張分紅保單」呢?若在人身保障外,還希望有機會分享投保保險公司的紅利盈餘,或許可以花一些時間評估這類保單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