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川普口中提及台灣是中國「眼中的蘋果」時,這不僅揭露川普內心深處關於中國對台灣企圖的想像,也讓人不禁反問,對於習慣將世界事務當作交易籌碼的川普而言,台灣是否同樣也是美國眼中那顆甜美的「蘋果」?當中美兩國領袖可能將在南韓APEC峰會交鋒之際,台灣扮演的角色正轉化為兩強角力下的談判籌碼,也考驗台灣如何在國際舞台不選邊站、保持價值,能有擴大發展空間的高度戰略智慧。川普日前在白宮與澳洲總理會晤時談及台灣問題,他強調與中國關係不會有問題,表示自己與習近平關係良好,甚至已規畫明年初訪問中國。他說中國很在意台灣,但不認為中國會動手。
然而,川普並未明確承諾是否會動用武力協防台灣,只以一貫模糊立場表示,中國知道美國有全球最強大軍事力量,沒有人敢輕舉妄動。
川普強調的,不是自由民主、也不是區域穩定,而是與中國「公平貿易」的可能性。
在川普眼中,台灣是可被擺進談判桌的籌碼;正如他對烏克蘭的態度來回搖擺,從一開始對俄羅斯百般體諒,現又傳出施壓烏克蘭妥協。台灣未來的命運也可能因川普對「交易成果」的需求而牽動。
然台灣非僅是被動等待大國決定命運的小國。由於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居關鍵地位,使得這顆「蘋果」不只是中國覬覦的目標,也是美國不可或缺的技術夥伴。
川普多次公開抱怨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顯示在其經濟民族主義觀點下,對台灣的價值評估在於能否為美國製造創造更多就業,並為美國提供戰略自主。台灣必須正視美中都想掌控台灣的現實,雖目的不同,對台灣的安全與主權卻也都非保障。
今年十月底的APEC峰會,總統府再次指派林信義資政擔任領袖代表,賴總統賦予其三項重要任務:推動區域經貿發展、分享半導體先驅產業經驗、強調以人為核心的AI發展藍圖。三大主軸看似務實經濟導向,本質卻是向國際傳遞清晰訊號,亦即台灣不是地緣風險製造者,而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是值得信賴的經濟與技術夥伴。
林信義此行的角色,不僅止於「參與者」,更應是「說服者」與「倡議者」。說服其他經濟體認識台灣的戰略重要性,並倡議共同維護亞太和平穩定的國際合作機制。
在「川習會」可能針對台灣議題密室談判的背景下,台灣更需要在第一時間發聲、清楚表達立場,避免被排除於地緣討論之外。
歐洲央行前總裁德拉吉主筆的「德拉吉報告」,對歐洲競爭力進行了深刻剖析,並為歐盟提出突破性的發展建議;他指出:「歐洲公民期待領袖能超越日常事務,面向共同命運,理解挑戰規模。唯有以共同意志與緊迫行動,才能在非常時期展現非常作為。」
這一年來,歐洲面對的地緣經濟壓力加劇,美中貿易對抗更使得歐洲夾在其間;「歐洲韌性」正被其對美國國防及中國關鍵材料的依賴所削弱,台灣也面臨類似處境。
台灣是中美眼中的「蘋果」,這點或許很難否認,但我們要問的不是誰想摘這顆蘋果,而是我們自己準備好守住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