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再度迎來全民矚目的「普發現金1萬元」政策,這不僅是一場政治事件,更是一面照見經濟現況與民生信心的鏡子。從行政院宣布11月5日開放登記、最快11月12日入帳開始,國內的消費心理、金融市場乃至詐騙集團的動向,都已提前啟動。這筆象徵性大於實質性的現金,表面上是政策利多,實際上卻反映出台灣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焦慮。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民渴望的是安全與穩定時,政府以現金發放回應,既顯示對經濟壓力的理解,也揭露政策工具的貧乏。從宏觀層面看,這筆普發金對經濟成長率的實質貢獻有限。台灣今年在科技股帶動下,股市熱絡;但這樣的繁榮主要集中在資本市場與高科技族群,對薪資停滯的中產與低收入者而言,股市繁榮就像天邊彩霞,美麗但虛幻。
從消費行為來看,普發現金成為民間創意的催化劑。便利商店推出「萬元咖啡放大術」,1萬元可換370杯咖啡,引發網路熱議。這種「以量制價」的促銷,雖帶動短期買氣,卻也透露出民眾將現金視為「一次性機會」,不願長期投入消費循環的心理。商家與消費者的反應皆顯示普發現金未必能刺激長期內需,而是被吸收到促銷與儲蓄兩端。經濟學上稱為「邊際消費傾向降低」,當人民對未來收入沒有信心時,即使手中多了1萬元,也不會顯著增加消費。
另一方面,詐騙集團的迅速反應更暴露出金融環境的脆弱性。警方指出,已有兩種主要詐騙手法出現,假冒入帳通知的釣魚簡訊與假檢警詐騙,甚至出現假冒郵局的電話詐領事件,這顯示普發政策在刺激民生之餘,也無意間成為黑市經濟的溫床。當政策設計缺乏資訊安全與金融教育的配套,普惠就可能變成普害。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的經濟邏輯,此次普發以「稅收盈餘還於民」為名,表面符合財政公平原則,但實際上反映出財政政策缺乏長期規劃。根據行政院資料,此次普發動用特別預算新台幣2,360億元,屬於一次性支出,對長期經濟韌性貢獻有限。
另一方面,普發1萬元也揭示社會信任的問題。執政黨先前以「掏空國庫、耗損國力」為由反對現金發放,後又在大罷免失敗後全面支持。這種「華麗轉身」雖可能暫時穩定支持度,卻削弱政策信譽。經濟信心不僅來自貨幣發行,更取決於政府決策的可預測性。當政策變成政治的工具,市場對其長期穩定性存疑。換言之,這筆1萬元的代價,可能是公信力的折損。
值得注意的是,普發政策在政策層面也具有「社會心理」的象徵效果。它向民眾傳遞出「政府與你同在」的訊息,尤其在物價壓力、薪資緩漲與國際供應鏈不確定下,這筆錢象徵一種被安撫的感覺。心理學上稱此為「補償性滿足」,即便金額有限,人們仍感受到被關心的象徵意義。正因如此,政策短期內可能帶來消費信心的回升,金融市場甚至可見基金申購增加、電商預售上揚等現象。這種「微刺激」效果或許不足以改變GDP曲線,但足以讓民心暫時回溫。
不過長期而言,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普發現金,而是普惠的經濟改革。這包括合理稅制、青年創業支持、產業數位升級與勞動市場的再平衡。從宏觀數據看,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達4.5%,明年恐回落至2%,反映外需減弱與內需疲軟並存。若普發現金僅止於一次性政策,未搭配結構性投資與創新動能,終將流於「短期民粹、長期空虛」。
在資訊透明與數據驅動的時代,民智已開,民心難欺。台灣的經濟政策若要真正贏得信任,必須從臨時補貼走向長期投資,從政治操作走向制度建設。當民眾不再期待政府「普發」什麼,而是相信自己能創造所得,那才是真正的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