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主委最近接受《彭博》專訪,說明上任以來積極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希望除「矽盾」之外,另為台灣安全豎起「金融盾」的支柱。金管會的構想是請壽險業釋出約新台幣1兆元資金,由本地投信業進階為資產管理公司代管,計畫六年內要把台灣資產管理總額從34兆元提升至60兆元。
「盾」字有防禦與保護意涵,社會常提及「矽盾」或「護國神山」,指的是世界對台積電(2330)先進製程晶圓代工的高度依賴。金管會構建「金融盾」,應是希望創造國際資金與台灣安全緊密結合的利害關係;國際投資業因需要台灣資金,而積極緩解美中政治衝突,形成防護台灣安全的屏障。
金管會顯然是想進行一場翻轉台灣金融業運行軸線的「不對稱作戰」。長久以來,台灣金融業發展落後於經濟成長,去年其名目生產毛額占GDP比重甚至已降至6.42%。我們傳統以銀行為主的信用體系,顯已無法加速金融產業發展。金管會以保險資金支援投信業,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目標建構「金融盾」,算是突破性創舉。
台灣是具備部分成就「金融盾」的條件。保險業資金與社會高儲蓄率提供穩定資金來源;AI熱潮推升台股市值,且ETF市場快速成長也吸引國際關注;科技產業在全球領導地位亦可為供應鏈金融與主題投資提供機會。當香港面臨政治風險,新加坡市場走向飽和,台灣此時若能創新資產管理制度,的確有機會構成亞太區域資產管理網路的節點。
台灣發展「金融盾」也有結構性的弱點。首先,我們缺乏具競爭力的稅制與法制安排,而不似新加坡與香港彈性的公司資本與基金制度能吸引外資。其次,台灣亦無具口碑的資產管理公司,特別是缺乏管理國際資金的經驗與專業能力。金管會想藉由保險資金「在職訓練」投信,既緩不濟急,更不符金融業的「受託義務」原則。第三,台灣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不足,債券市場、衍生性商品市場發展落後,加上揮之不去的外匯管理壓力,限制了投資工具的多樣性。
至於兩岸關係與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更是金管會推動「金融盾」的最大挑戰。當區域緊張升高,外資若因政治不確定性而快速撤離,便會造成流動性危機,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年金融海嘯佐證,國際投資者信心潰散對國家經濟的影響。金管會若宣導「金融盾」對台灣安全防護韌性,恐是言過其詞。
金管會發展「金融盾」的路徑規劃可以肯定,但不宜過度期待「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能唾手可得。與香港、新加坡近5兆美元資產管理規模相比,金管會即使六年內達標,也只是彼等一半規模,尚不足躋身「中心」之列。不過,政府推動「金融盾」過程,倒是可以檢討台灣金融法制的不足,解決政府跨部會協調的困難。譬如,未來金管會與財政部協調稅改,就會是「攻關級」挑戰,屆時若無行政院的積極參與,恐將難竟其功。
我們須認知台灣金融產業特質,建立務實發展策略,而非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說實話,以台股市場特色、壽險與退休基金規模與新興活躍的ETF,尚不足以成為亞洲區域的頂尖市場。政府若能按部就班完成以科技及半導體金融為核心,強調ESG的亞太特色金融節點,就算相當有成就。舉例來說,最近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台」,打造「亞洲那斯達克」便具挑戰性,畢竟造市機制與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就很難克服。
面對美中衝突,金管會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並不具「金融盾」效果,而社會財富快速外流反會弱化金融體系的韌性。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民間做好資產管理工作有其必要,政府須積極發展具國際競爭特色的金融商品,讓資金留在台灣,金管會宣傳「金融盾」的目標才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