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30 第607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夠了!別再搞政治園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禁廚餘養豬,雲林做得到,中央做不到?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綠能轉型必須兼顧生態平衡
民意論壇 高市與川普打交道 知美不媚美
李在明的危機在國內政治
教師荒已成新國安危機
改善檢舉機制 減少校園濫訴
禁父母代領…別讓普發變普煩
私校教師過勞□應儘速改善待遇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夠了!別再搞政治園區
黑白集/聯合報

民進黨立委王義川等人提案廢止中正紀念堂,將轉型成「民主教育園區」。藍白陣營則表示反對,認為是打假球,浪費錢。民眾黨立委張啟楷說,二○二一年起,民進黨五次將該法案付委審查,當時完全執政的綠召委卻從不排審,他們那些年都在睡覺嗎?

除了打假球,這個法案的另一作用,是當成政治提款機。每逢選舉,拿出來炒一炒,為民進黨賺點仇恨小外快。尤其,台北市長蔣萬安面對先人紀念堂被「修理」,難免小尷尬。問題是,同一題材翻來覆去都炒爛了,能為了什麼國家大計?

最令人反感的是,以綠營這些年執政的霸道、專斷與偏頗,要把這個地方改建成「民主教育園區」,民眾會笑納嗎?民進黨最好想想自己的「民主」是什麼德性,若要拿「塔綠班」式的民主來「教育」人民,不怕毀了台灣民主政治?

更重要的是,台灣這些年的政治性園區未免設得太氾濫了。新公園被改成「二二八和平公園」也就罷了,又把台灣教育館改成「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然後又有「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有六張□「戒嚴政治受難者墓園」。這一帶已遍布陰森森的歷史遺蹟,民進黨不能創造一點讓人愉悅的生活空間嗎?

真的夠了!不要用你們的政治記憶塞滿首都的公共空間,留點餘地給要繼續在此生活的世代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禁廚餘養豬,雲林做得到,中央做不到?
社論/聯合報

台中一小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所幸疫情並未擴大;但在禁宰禁運的禁令下,許多肉品及食品業已深受衝擊。梧棲這家養豬場的管理鬆散,令人不敢置信:豬發病不求助獸醫,卻自行投藥,還拒絕受檢;使用廚餘養豬亦未依規定加熱錄影申報,市府官員也未依規定進一步稽查,終於釀成豬瘟破口。至此,爭議多端的廚餘養豬政策,恐怕也到了需要決斷的時刻。

據統計,全球九成以上的非洲豬瘟疫情傳播,主要途徑都經由廚餘。原因是,非洲豬瘟病毒極為頑強,久煮久冰、醃製都未必能將它殺死。台灣如果要維持高品質的豬隻飼養環境,恐須排除廚餘這個管道,或至少要對廚餘採取統一處理及供應程序,而非任由業者便宜行事。目前台灣採用廚餘飼養的養豬場僅占八%,絕大多數養豬場都已現代化;政府不妨透過貸款、補助等方式協助這八%的小豬農改變飼養方式,堵住豬瘟的破口。

每次經歷災危,都是產業轉型精進的機會。一九九七年的口蹄疫事件,曾重創全台養豬業及飼料業,全台撲殺了近四百萬頭豬,許多業者破產關場,連不少協助掩埋死豬的役男都身心受創。正因為這場巨變,養豬場開始重視消毒檢疫科學管理,歷經漫長的廿年,台灣才洗清疫區惡名。如今,面對狡猾百倍的非洲豬瘟,政府若還在那裡溫溫吞吞地討論,或者一味怪罪台中市府辦事不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禁止廚餘養豬其實不難,問題只在決心與方法。七年前,大陸傳出非洲豬瘟,雲林縣長張麗善就開了第一槍,率先主張禁廚餘,並帶頭做給大家看。遺憾的是,當時的閣揆賴清德缺乏遠見,擔心廚餘無處可去,反對禁止廚餘。七年後,誰是誰非,已高下了然。雲林並非富裕縣,卻是全台最大養豬縣,計有一千兩百多家養豬場,飼養了全台卅%的豬隻。張麗善之所以要求禁用廚餘,無非是希望縣內養豬產業能在「國安層級的防疫」下,穩健發展。當年,想必也有些豬農抗拒,最後仍成功推動。

雲林除順利推動禁用廚餘養豬,更成功為廚餘的後續處理及再利用找到出路。其作法,是回收時將「生廚餘」及「熟廚餘」分開,再送交南亞堆肥廠處理,再按生、熟比例摻配製成雲林特有品牌的肥料「雲溉肥」,供農民或民眾索取。如此井井有條的處理,相較於近日台中市府臨時開挖坑洞倒入廚餘的髒亂景象,當然更具說服力。中央政府一直以廚餘「無處可去」為由,不願下令禁止廚餘養豬。但問題已箭在弦上,此刻要關心的是養豬業還是廚餘,中央高官竟還舉棋不定,到底廚餘滋味有什麼可留戀?

為了防止非洲豬瘟入侵,中央政府在機場國門部署重兵,對歸國旅客一一檢查是否隨身攜帶肉品,是全球少見景象。在網購或國際郵包中,往往夾帶著給移工的肉類製品,也是非洲豬瘟的潛在源頭之一。如果禁止廚餘養豬,這些可疑肉品即不會隨著剩食進入豬的飼養管道,也就不會散播病毒。我們現行的防疫決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時由於行政作業程序分枝冗長,加上不可控因素太多,隨處都可能爆發疏漏釀災。這次事件中,台中農業局、衛生局都一問三不知,原因正在於此。

染疫的梧棲養豬場,老農既不按規章行事,又投機取巧走旁門左道,被時代淘汰恐是必然。但負責決策的中央高官,則必須審時度勢,撥開層層紛亂找到自己思考的重點,不要在舊日的窠臼中徘徊。雲林做得到的,中央不能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綠能轉型必須兼顧生態平衡
社論/經濟日報

在再生能源快速擴張浪潮下,漂浮式太陽能光電(Floating PV)成為各國發展新焦點。它將太陽能模組設置在水庫、水塘或漁電共生水域,不僅可節省土地,也能兼顧發電與節水,被視為「不與民爭地」的綠能解方。然而,隨著台灣水庫型光電案場快速增加,環境與生態衝擊逐漸浮現,政府與業者若仍只以「裝置容量」為目標,忽視長期生態成本,恐讓綠能政策失去社會信任。

漂浮式太陽能的確具備明顯優點。對土地有限的台灣而言,水面設置光電系統可避免侵占農地與山坡地,同時利用既有水域基礎設施,建置速度快、投資報酬率高。由於水體能降低模組溫度,發電效率平均可提高5-10%;模組遮光也可減少三至七成的蒸發量,在乾旱與氣候變遷下有助穩定供水。從能源密度與水資源管理的角度看,似乎是雙贏方案。

然而,環境科學的實際監測結果提醒我們,這種「雙贏」並非無條件成立。漂浮板遮蔽陽光,會改變水體光照與熱分布,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減弱,連帶影響魚類食物鏈。水體缺乏對流時,底層容易形成低氧區,進而造成魚群死亡或硫化物逸出,使水質惡化。日本山梨縣與南韓安山市的實例都顯示,大面積覆蓋後,浮游生物與魚群量明顯下降,鳥類棲息數量減少兩至三成。若此情況發生在台灣水庫這類飲用水或農業灌溉水源,後果將遠超出能源考量因素。

此外,材料與施工也是隱藏風險。部分低價浮筒或電纜使用PVC或EVA材料,長期曝曬與老化可能釋出塑化劑與重金屬;施工打錨若攪動底泥,則可能釋出磷與氮等營養鹽,加劇水源優養化問題。維護階段的船隻油汙、颱風造成模組脫落,也都是實際存在的汙染源。過去幾次颱風期間,國內已出現小型試驗區模組漂離案例,顯示防災機制仍不成熟。

從國際經驗觀察,新加坡登加水庫案場採「環形通風」與高反射模組設計,並保留至少三成水面未覆蓋,成功兼顧水質穩定與發電效益;反觀部分國家早期追求容量快速擴張,忽略生態平衡,最終被迫拆除或限制擴建。這些教訓對台灣尤為重要。台灣地狹水庫集中於山區,風浪雖不大,但水域狹窄、集水面積有限,一旦遮蔽過多,對水文循環與溶氧條件的衝擊將更明顯。

政府在推動水庫光電時,必須把「生態容受力」納入能源決策核心。環評不應只評施工期短期影響,而應要求全生命周期監測,包括水質、魚類、鳥類與浮游生物。覆蓋率也應設上限,一般不宜超過水域面積15%,部分生態敏感水域甚至應低於5%。此外,模組布置應留有通風採光走廊,保持對流與光線穿透,減少生態干擾。

材料與回收也須制度化。政府可建立「光電模組環保標章」,要求使用高耐候性可回收材料,並制定模組壽期屆滿的拆除回收機制,以避免水體成為未來的「廢板場」。同時應導入智慧監測系統,持續記錄水質變化與發電效能,建立資料透明的公開平台,讓地方居民與學界共同監督。

能源轉型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漂浮式太陽能若設計得宜,確實能成為兼顧發電、節水與減碳的創新模式;但若為追求容量指標而忽略環境承載,將重蹈早期陸域光電爭地的覆轍。真正的永續發展,應建立在「兼顧」而非「取代」的思維上。水庫是民生命脈,也是生態系統重要的一環,當綠能與生態發生衝突時,政府的角色不是偏向投資方,而是守護公共資產的仲裁者。

台灣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綠能擴張勢在必行。但唯有在環境保護、能源效率與社會信任之間取得平衡,綠能才能真正成為國家永續力量,而不是另一場以「環保」為名的利益掠奪。

   
民意論壇
高市與川普打交道 知美不媚美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客座教/聯合報
戰後日本的外交歷史經常被視為「追隨美國」,尤其八○年代美日貿易逆差嚴重,在美國要求下,日本先自願施行汽車出口限額VER,把汽車出口從原本兩百多萬輛硬是砍到一百五十萬輛。接著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議,兩年內日圓升值將近百分之五十,直接導致日本汽車、電子產品等主要出口行業利潤被擠壓。日本央行為了支持經濟,長期維持低利率,致資金湧入股市與房地產,最終形成一九八○年代末的泡沫經濟,展開了失落的廿年。

日本內部經常檢討這段美日歷史,雖然外交是give and take,但戰略性合作或退讓似乎並沒有給日本帶來對等的利益;在成本與收益不對等的情況下,歷屆首相都在捉摸如何面對這個龐大霸道又得罪不得的盟友。

剛剛上任一周的高市早苗首相,已經創下不少紀錄:她不但是首位日本女首相,更要承擔在極短的時間內準備會晤川普這個重大的責任。另外她所領導的少數派政府空間有限,成功維繫美日關係對其政治生涯至關重要。

在這次的會面中,高市早苗發揮了她的優勢,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外交策略典範。她的優勢在於理解美國、理解川普:她曾在一九八○年代末任美國國會議員Pat Schroeder助理,熟悉美國政治與文化;不僅能說流利的英語,更深入理解美國政策運作,也了解川普的偏好。

高市早苗的策略是知美而不討好:她通過象徵性舉措,如增加美國大豆與天然氣進口、簽署稀土合作協議、延續安倍外交遺產,展現日本的可靠;但同時保持自主立場,在貿易與安全議題上為日本爭取空間。例如她明確表示在面對中國軍事擴張的情況下,日本將提升防衛能力,而非僅依賴美國保護。

另外在貿易和投資上,表示需要更公平的條件;也會適時對日本企業和工業利益表明關切,避免單純迎合川普要求。

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獲得川普的尊重,稱她為備受尊敬、智慧、美麗與堅強的人。雖然美日關係是否會進入一個新的篇章尚不可知,但美方的尊重是基本的出發點。

相較之下,從安倍晉三、菅義偉等,雖都努力與美方互動,似乎也和川普建立了關係,但都缺乏語言能力和美國實務經驗,導致外交上往往被動,無法有效溝通與爭取利益。

高市早苗的例子提醒我們,與美方交涉不只是講流利的英文,更要了解美方的背景文化、政治運作,這是避免誤判的出發點,且不盲目討好是底線。台灣與美國互動時也應如此:與美方的交涉,不能僅有英文好或一廂情願的錯誤起點,而是深入了解美方背景,在安全、貿易與科技等議題展現可靠與合作姿態,同時爭取自身利益與空間,不能被予取予求。唯有在「知美而不媚美」的智慧下,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與實質利益,並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穩健前行。

   
李在明的危機在國內政治
劉順達/教(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與南韓總統李在明的第二次高峰會談結束,此次李在明目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黃金禮物」取得川普的讚美與歡心後,也準備南韓最高榮譽的「無窮花大勳章」及「慶州金冠」給川普。看來果然有效,不像在華府的第一次川李會前,川普指責南韓政府正在「清算」與「革命」。川普離開日本時曾說:「我對南韓非常了解」。南韓方面有人猜測川普可能會當面數落李在明。還好,在李在明的大禮物攻勢下,川普沒有再行批罵。

川李會後,法新社率先報導美韓達成關稅協定,嗣後南韓總統辦公室政策室長金容範宣布,南韓曾允諾的投資美國三千五百億美元中,雙方達成當中兩千億美元的現金投資將採分期方式,每年投資現金最多不超過兩百億美元,雙方協議將關稅維持在十五%,美方將最受關注的南韓汽車關稅也調整為與日本相同的十五%。飛機、學名藥以及美國國內未生產的天然資源,則適用零關稅。半導體方面,美韓則同意採取不比台灣差的關稅水準。吵吵鬧鬧的美韓關稅問題暫時熄火。

諷刺的是,目前南韓出動約一萬六千多警力在陸海空三邊監視,以保各國領袖的安全。然而,會議場外仍有反美、反中示威抗議同時在舉行,好在川普對這種光景並未說東說西。

川普對李在明與南韓沒有好感其來有自,川普第一任期與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經常球敘,據聞安倍曾在川普耳邊批評南韓前總統文在寅等政治人物的不是。因此,川普對南韓「左派總統」、政治人物一直不存好感。文在寅之後,南韓如今又出現「左派總統」李在明。特別是川普還收到批評李在明的訊息,包括國會朝野相互對峙如「敵人」、李在明身邊的閣員與總統府幕僚多為反美反日出身,李在明施政也「偏左」。

此次APEC會議自然成了美中「外交戰」。由於李在明「傾中」,對反中示威群眾警察嚴加管制,但對反美、反日運動則袖手旁觀非常明顯。尤其,李在明日前公開表示,駐韓美軍要撤就撤吧!他不在乎川普的撤軍威脅,並且要求韓軍要「國防自主」;甚至,他還說要把韓戰以來的戰時指揮權從美軍將領手中奪回。因此,習近平此次親自訪韓展開拉攏。

不幸,本月十五日南韓政府發表號稱最嚴格的第三次不動產政策後,首爾房價持續上漲,擁有數棟房子的官員還說謊,這把火同時燒到李在明和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民調支持率下跌不止,因此李在明希望利用APEC能翻轉這種不利趨勢。

憑良心說,李在明上台以來,在人事、政策等方面頻頻出狀況,以致其執政不得人心。部分原本支持李在明的年輕人如今「變心」,既有人建議川普要求李在明釋放前總統尹錫悅夫婦,有人甚至要求李在明「下台」,李在明對此忐忑不安。在馬來西亞東協會議期間,不僅未見到川普,並且未參加川普主持的晚宴,國內的反對黨方面則要求法官立即開庭續審有關李在明的訴訟。目前,南韓選民選錯總統的後悔聲浪愈來愈高。

外交是國內政治的延伸,其實,李在明的真正危機是在國內政治。反觀台灣,賴清德總統也還在內部的混亂中度日,李在明的困境,值得借鏡。

   
教師荒已成新國安危機
邱世長/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聯合報「陽光行動」專題報導揭露「多校十月還在徵老師…史上最嚴重的教師荒」。筆者在教育現場多年,眼見「教職吸引力」每況愈下,內心百感交集。一一四學年度終於迎來「史上最嚴重的教師荒」,全國中小學教師缺額逾萬人,令不少中小學心急如焚。提升教師的職場「聲望」、重視教師的「精神滿足」,或可稍緩教師荒。

記得當年剛投入教職時,即使自嘲「清寒」,但教師仍享有「清譽」,故以當老師為榮!自古以來,職場的吸引力不外乎名與利,擔任教育人員者多半是求「名」;即使不是大富大貴的工作,但當老師至少可獲得親友的尊重。

其次,「校事會議」和「性平會議」氾濫成災,也是教師荒的罪魁禍首。這讓社會新鮮人把教職視為跳火坑,亟待教育主管單位改善教師職場文化。如今老師雖在薪資略有提升,尊嚴卻遭踩踏;即使老師被控訴的事證不足,卻仍得停職待查,這不符合比例原則。家長或學生濫訴可無事,老師若遭濫訴卻只能自認倒楣,這種「濫訴無罪」的文化,把教育志業變成「服務業」,教職吸引力勢必每況愈下。

目前這場教師荒號稱「史上最嚴重」,筆者卻擔心「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少師化」與「少子化」議題本息息相關。家長花費巨資培養小孩,勢必不希望讓子女在學校受到任何委屈;當子女回家告狀,家長常不管事實真假,就先找老師「算帳」。家長對老師嚴苛、教師常受到委屈,教職當然「乏人問津」。

如今,我們還能奢談「百年樹人」嗎?年金改革之後,老師不敢輕易退休,衍生「老老師」教「幼幼童」的現象,「新人」又不敢且不願投入教育工作;開學前,雖然各校徵才文宣齊發,卻很少人真的「受騙」來應徵。

「校事會議」和「性平會議」必須有所節制,不可變成壓倒老師任教意願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適任的教師理當離職,但沒有底線的濫訴文化只會讓老師高唱「歸去來兮」,更讓持有教師資格的新鮮人視教職為「畏途」,深怕自己「誤入歧途」而悔不當初!

   
改善檢舉機制 減少校園濫訴
鍾邦友/高科大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聯合報
聯合報廿八日「陽光行動」報導披露,「少師化」風暴席捲中小學校園,不少學校到了十月還在徵老師,不但是有史以來最嚴重師資荒,更是一場新的國安危機。不少專家學者直指「校事會議」引發的濫訴景況最讓人詬病,甚至要求廢除這項設置,教育部卻似乎堅持不同調。

除此之外,現下可投訴的管道多而浮濫,帶給教師極大困擾,且投訴內容多為教學或班級管理的瑣事;教師得面對冗長的調查程序與精神折磨,倍感身心煎熬。為此,先前教團曾建議增設「保證金機制」,提高門檻以避免校園濫訴情形,但筆者並不認同。

個人認為,要求繳交保證金,恐增加投訴人之心理負擔,或變相鼓勵受害者以其他「免費」管道來討公道,反而造成更多困擾;然而,案件無條件全數受理時,卻又成學校行政部門及教師的不可承受之重,此時案件的篩選分流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筆者建議,對於教學投訴案件,不妨借鏡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對現行兒少案件「集中篩派」的處理概念;亦即在案件進入校事會議討論時,先行將案件之輕重緩急及討論的必須性予以分類,倘若非屬情節重大案件,即以書面知會教師並回覆投訴人,實無需浪費校外專家等相關人員的寶貴時間。

此外,還應恢復實名檢舉機制,賦予檢舉人相應的投訴責任,避免校事會議成為有心人操控、甚至用來對付異己的工具,減少無謂濫訴,還給校園安寧的教學空間。

   
禁父母代領…別讓普發變普煩
陳俐茹/台科大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聯合報
財政部與數發部以「保障未成年子女財產自主」為由,禁止父母替滿十三歲以上子女代領普發現金。然在現行法律制度中,十三歲以上未成年人仍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多數財產行為仍須經父母同意。政府一方面不承認十三歲的未成年人有獨立處分財產的能力(例如開戶、簽約、貸款仍須家長同意),另一方面卻又要求未成年人「自己領錢」,不讓父母代領,形成法律地位與行政操作上的矛盾。

此外,多數十三至十五歲青少年沒有自己的金融帳戶,或自主理財的金融知識,數位金融環境的操作難度不低。若要他們自行申請或開設帳戶,也勢必需要監護人陪同,導致政策在執行上陷入尷尬—既不能完全自主,也難以由家長代為處理,最終只能由家長撥冗前往郵局臨櫃代領,政策設計的可操作性讓人存疑。

再者,該政策在設計上隱含「家長不可靠、可能侵占子女款項」的假設,這不僅忽視家庭內部信任基礎,也可能讓孩子對父母產生誤解與防備心理,而惡化親子關係與家庭信任。實務上,普發一萬元原本屬於家庭經濟的一部分,許多家長會用於繳交學費、補習費或家庭支出;若政府硬性規定父母不得代領,就可能使孩子認為「這筆錢是我的,爸媽不能碰」,導致親子之間爭執。家長甚或感到政策否定了其家庭教育的角色。對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政府此舉無異於強化「家長與我對立」的印象,進一步削弱家庭溝通與親子信任。

若如數發部或財政部所言,要求孩子自行領取現金是為了「培養理財觀念與自主能力」,政府實際上反而是讓滿十三歲以上的青少年,直接進入金錢管理與網路金融的風險環境。這帶來至少三種潛在問題:首先是詐騙風險增加,孩子缺乏防詐意識,容易被假冒政府之網站、釣魚連結或社群訊息誘導,導致金錢被竊。其次是校園霸凌問題,在班級或社群中,若有人炫耀「我已領到一萬元」,可能引發攀比、霸凌甚至勒索現象。再者更有個資外洩與數位陷阱風險,青少年若需自行登入官方平台或填寫資料,稍有不慎便可能洩漏敏感個資。換言之,這項「保障自主」的政策,反而可能使青少年在未受充分保護下,暴露於更多社會風險之中。

從民法角度出發,父母做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本有權代為處理其財產事務,除非涉及侵權或違反子女利益。若政府沒有具體證據能證明社會上普遍存在父母侵占之情事,便全面禁止代領,實質上是剝奪了父母依法享有的代理權,並與民法明定的監護制度相抵觸。行政命令不應、也不得改變民事法律的基本架構。若政府真認為十三歲以上未成年人應視為「有能力自行管理財產」,就必須修法,而非透過行政規定變相更改民法秩序。

政府強調「保障青少年權益」,但若忽視法制與社會現實,政策就會變成形式正義、實質荒謬。「自主權」不該透過行政命令強制實現。理財教育應由家庭與學校引導,透過生活經驗與學習逐步建立,而非靠一筆補助金的申領過程來象徵化。普發現金的原意在於全民共享經濟紅利,而非考驗家庭信任或法律理解;若政策讓家庭陷入爭執、讓孩子面臨詐騙與心理壓力,終將失去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千萬別讓「普發」變「普煩」。

   
私校教師過勞□應儘速改善待遇
楊智強/全教總國會聯絡人(台北市/聯合報
近年因應少子化,教育部與僑委會自二○一四年起合作推出「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讓主要來自東南亞、年齡介於十六至廿二歲的僑生能來台就讀技職學校。面對學生來源減少的壓力,許多私立高職積極開設僑生專班,成為招生的重要管道。

根據教育部與僑委會統計,僑生在學人數逐年攀升;至一一四學年度,全國產學合作僑生已超過一萬五千人,幾乎占全國建教生的一半。這群學生不僅代表台灣的教育輸出與國際形象,也檢驗著教育體系是否真正公平而具包容性。

然而,支撐這些僑生教育的私校教師,處境卻長期被忽視;他們除了教授一般課程,還必須面對語言隔閡、文化適應、住宿生活管理與半工半讀制度衍生的問題。教師常需協助學生解決中文學習困難、協調實習職場爭議,甚至處理生活與情緒適應等問題。這些額外負擔讓許多教師身心俱疲,卻得不到相應的待遇與制度支持。

教育部雖於一一四學年度起調整「專科以上學校兼任教師聘任辦法」,明定兼任教師鐘點費不得低於公立學校標準,但高中職私校教師完全未受保障。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卅二條又僅規定公校授課節數,私校教師授課標準仍無明文規定,導致部分學校任意增加授課時數。

若僑生專班象徵台灣的國際教育形象,理應讓前線教師獲得合理的工作條件與尊重。教育部應儘速檢討現行制度,建立更公平的待遇架構,包括將私立高中職教師鐘點費比照公校標準、明訂授課節數上限;修正教師待遇條例、比照公校給予學術研究加給,以及將私校教師退撫提撥比率由一成二提高至一成五。

這些改革並不會增加政府負擔,卻能維持教育品質與工作尊嚴。唯有讓教師教得安心、學生學得踏實,台灣的僑生教育才能真正提升,也才能在少子化與國際競爭的挑戰中展現教育軟實力。

   
全義大利最老的咖啡店!威尼斯必朝聖福里安花神咖啡
這次一路在義大利喝咖啡最後終於還是喝到威尼斯來了。威尼斯的咖啡店雖然沒有其它城市來得多,但是人家有不少重量級的咖啡店。全義大利最老的咖啡店「福里安花神咖啡」就在這裡。「福里安花神咖啡」現在都在台灣開分店了,到了威尼斯不來參拜一下祖廟怎麼可以。

胰臟癌、大腸直腸癌迎新希望!新型疫苗臨床試驗成果驚人
美國多個研究機構共同主導的一項臨床試驗,帶來了癌症治療新突破。一款名為ELI-002 2P 的「現成型(off-the-shelf)」新型疫苗,在對抗胰臟癌與大腸直腸癌上展現正面成果,為這兩大致命癌症帶來治療新希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