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31 第60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又罵人「鼻屎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警惕台積電炫光造成的經濟盲點和不公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後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民意論壇 別把國家風險管理 寄望大國善意
還在期待川普關愛 台可能成輸家
川習忽略台灣 危險的開端
美已打完所有牌 陸才剛開始出牌…川習大協議得在北京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又罵人「鼻屎國」?
黑白集/聯合報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強會面,重申「一中政策」與「反對台獨」。我外交部立刻聲明,「嚴重關切」星方擅自評論我國主權地位。綠委王定宇還說,「反對」不同於「不支持」,新加坡曲意附和中國,「當年陳唐山部長的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一中政策」與「反對台獨」是星國一貫口徑,去年黃循財與習近平會面,也如此說。當時我國已是賴總統與林佳龍外長當家,外交部努力緩頰,抨擊北京把星國的一中「政策」曲解為一中「原則」。如今同樣措辭,我方卻強硬以對,難道外交部換了發言人,立場就大翻轉?

「不支持」與「反對」確實程度不同。賴總統從參選到上任,多次重申沒打算宣告台獨。既然台獨並非選項,他國「不支持」或「反對」,有那麼大差別嗎?何以前者就是朋友,後者就要重提「鼻屎國」往事?

對各國的兩岸關係發言尺度,外交部顯然拿捏不清,才會對同樣狀況前恭而後倨。更顯示不少綠營政客心目中,「外交」只剩巴結美國。華府主張一中政策與不支持台獨,便得拚命粉飾;至於其他國家,就能恣意開罵。問題是,台星之間,有無可做不可說的交流?萬一告吹,我方當真不在乎?

或許有些人心底巴望的,就是台灣被傷害。否則,哪有源源不絕的悲情牌與芒果乾可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警惕台積電炫光造成的經濟盲點和不公
社論/聯合報
最近台股狂飆衝上兩萬八千多點,市值超過九十兆元,擠下德國成為全球第八大股市。媒體據此估計,今年以來,平均每個國民財富增加了七十四萬元。政府普發的一萬元現金,人們下月即可領到;但這台股所謂的七十四萬元平均財富,卻絕難進入多數人口袋,因為那歸股市投資人所獨享。一萬入袋的快慰,對比七十四萬的空想,映照的正是台灣貧富兩極化的哀愁。

昨天「川習會」前,川普被問到兩岸問題,他說「台灣就是台灣」,沒什麼好說的。他還補充,「世界第一的晶片製造商已在亞利桑那設廠」,「大量台灣公司正在美國建廠」;言下之意,美國也有「護國神山」為後盾了。此話聽在台灣人耳裡,應該是喜,還是憂?人們可以相信台積電在台灣的投資不會動搖,然而,台積電之所以稱為矽盾及護國神山,是因為大家相信美國會為保護這個世界第一的晶片商而出兵保衛台灣;未來如果美國能安享台積電美國廠的晶片,那它出兵護台的動機何在?

台積電代表著台灣人才與科技的驕傲,這點大家與有榮焉,毋庸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家公司的光芒明亮到無與倫比的地步,它也會產生炫光作用,讓人失去正常視覺,看不清楚周遭的景物,甚至造成判斷失準。我們要提醒的是,台積電的炫光作用正在擴大,政府對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盲點也在增加;如果對此毫無警覺而不加以修正,我們將迎來一個失衡及失控的社會。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近年台股漲勢不止,幾乎全要歸功於台積電的帶動。目前台積電的市值,占整個台股比重的四十三%,位居第二名的鴻海則僅四%,第三名的台達電為三%。換言之,台股前三名加總,即占了台股總市值的一半,而台積電更是遙遙領先二、三名的企業。如果與二○一八年張忠謀正式交棒時相比,當時台積電市值占台股比重不過廿%;可見,短短七年台積電市值已經翻幾番。

進一步說,近年民進黨政府宣稱的經濟亮麗、前景繁榮、財富增加云云,說穿了,都是台積電扮演經濟火車頭之故,而不是政府決策奏效或治理有成。政府宣稱,二○二五上半年全國經常性薪資平均為四﹒七萬元,含獎金的總平均薪資為六﹒九萬元等,也都是拜高科技產業之賜。事實上,近七成員工的薪資皆遠不及平均薪資。這些,都是台積電炫光作用的結果。

台積電晶片獨步全球,成長一枝獨秀,員工年平均薪資三四○萬元,令人艷羨。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社會上一些重要的工作,逐漸遭到拋棄。例如,近年離職潮不斷的護理師,因為血汗低薪又常受到霸凌,許多人黯然棄職而去。再如,原被視為「鐵飯碗」的教師也出現離職潮,原因是親師生關係日漸緊張,加上管教的無力感,乃至「師道」的尊嚴不再,許多教師選擇提早退休。尤其在關稅戰煙火下,不少傳產漸感不支,原本低薪的勞工可能淪為失業族,他們又將何去何從?一個教師和護理師都不足的國家,如何健全發展?

二○一八年台積電的市值大約六、七兆,如今已暴增為卅九兆,這是我國一年總稅收的十倍多。台積電如此快速的成長,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大好榮景;但它的炫目光芒,也遮蓋了經濟及社會的諸多陰暗面,那是人們不應逃避注目之處。我們要提醒的是:一個國家過度倚賴一家企業的貢獻,是很危險的事;政府一面享受著台積電締造的繁榮,更要把目光投注在陰暗的角落,那才是它的責任所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後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社論/經濟日報

美中兩位領導人再次握手,熱情的寒暄、友善的措辭、談判的互讓,彷彿世界一切美好。關稅有望延長緩衝、晶片出口規範思考鬆動、稀土管制暫停一年、農產品採購有恢復跡象,這些訊息交織成市場歡欣的音符。但對於台灣而言,掌聲背後更是沉重的提問,在國力與地緣算計交錯的棋盤上,台灣究竟要如何確保自身的經濟動能與自主性。

從北京公布的經貿成果來看,美方取消部分額外加徵關稅、暫緩新一輪出口管制與產業調查,中方也同步調整反制措施與合作姿態。這些舉措意味著兩國試圖在壓力與風險中尋找喘息空間,希望暫時按停衝突升級的按鈕。另一邊,領導人口頭強調「平穩前行」「合作為世界做貢獻」的調性,展示了政治舞台上的和解。但同時雙方對核心科技和戰略安全的底線並未鬆動,這場休兵更像是為下一回合的角力而預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談並未公開點名台灣議題。這種罕見現象並非安全訊號,而是敏感議題被刻意排除,以避免影響主軸談判。當北京與華府選擇暫時按下台灣議題的靜音鍵,台灣反而更須提高警覺。這種沉默像是一條暗流,提醒台灣永遠不能把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

美中之間的「經貿拉鋸」表面上圍繞關稅與貿易逆差,實則是科技主導權與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兩國互相加壓、試探、妥協,最後總以「暫時休戰」作為止痛劑,卻從未改變根本的敵意結構。雙方先同意可以同意的,也同意雙方還是有歧見,暫時先休兵。

在這樣的角力中,台灣的處境最為微妙。過去十年,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憑藉半導體優勢形成「矽盾」,但如今這面盾牌也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美國要求台灣企業將產能移往亞利桑那,並以「供應鏈去風險」為由強迫產業外移,中國則以市場開放與「統合誘因」相拉攏。當川普政府對台灣商品加徵關稅、要求分攤技術與產能時,所謂「親美紅利」迅速消散,台灣出口競爭力被削弱。此刻的台灣,正被迫面對一個無法再倚賴單一大國的現實。

值得警醒的是,台灣過去的產業政策多屬短期補救,缺乏長遠布局。政府熱衷於紓困、融資與補貼,卻未能建立完整的技術生態。除了台積電之外,欠缺第二支能與世界競爭的支柱產業。更嚴重的是,能源供應與基礎建設的滯後,正逐漸成為AI與半導體發展的瓶頸。當輝達執行長指出「能源是台灣最大限制」時,那是一記不容忽視的警鐘。沒有穩定電力,就談不上科技自主,更談不上與美中兩強議價。

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川習會的背後其實揭示了全球經貿體系的重組。過去以效率為導向的全球化正在被以安全與韌性為核心的「再區域化」取代。供應鏈從「即時生產」轉為「以防萬一」,企業開始考慮在地化、近岸外包與多點布局。這對台灣而言既是風險也是機會,風險在於傳統出口導向模式被動搖,機會則在於重新塑造區域經濟樞紐的角色。若能利用地緣優勢成為「亞太供應鏈的協調者與支撐點」,台灣或許能在夾縫中開出新局。

不過要在新秩序中穩住腳步,台灣必須加速產業轉型。半導體固然是立國之本,但未來的競爭焦點將轉向AI、綠色能源、生物科技、數位金融與資安產業。唯有透過多元化的產業生態與創新驅動,才能擺脫單一產業過度依賴的風險。

川習會之後,世界或許會迎來短暫的平靜,股市也可能再度飆紅,但那不過是風暴前的短暫寧靜。當稀土、晶片、AI與能源交織成新一輪「科技冷戰」的主軸,台灣的每一步都必須更靈活、更務實。真正的挑戰,不在華府與北京之間,而在台北如何確立自己的經濟主體性。要在強權對峙中不被推著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讓台灣從「供應鏈的一環」成為「創新鏈的核心」,這才是川習會留給台灣最深的啟示。

   
民意論壇
別把國家風險管理 寄望大國善意
杜紫宸/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台/聯合報
在韓國釜山登場的川習會,以「降關稅、換採購、暫緩管制」定調一場戰術性停火。美方宣布把部分對中加徵的關稅下調,整體中國輸美稅負由高點回落;中方則恢復採購美國黃豆,配合嚴管強效止痛劑芬太尼的前驅化學品,同時延後擴大的稀土出口限制。

組合拳既為雙方政經壓力止血,也讓全球供應鏈暫得喘息,但遠未觸及科技與安全競逐的結構性矛盾。對台灣而言,短多且長變,關鍵在於如何把「緩和窗口」轉化為產業升級與風險對沖的實作路線。

首先看產業面,關稅回調與恢復採購可提振區域需求與企業信心,對以出口導向為本的台灣是短期利多;尤其電子零組件、機械與工具機等接單的不確定性下降。然部分由關稅驅動的「轉單紅利」可能回流中國,台灣中低階製造將面臨價格競爭再起的壓力。要守住邊際與市占,唯有加速往高附加價值環節移動,把製造從拚成本轉為拚良率、拚可靠度、拚交期管理。

惟科技面並未鬆綁,會後訊息顯示,雙方並未觸及對華高階AI晶片與關鍵裝備的核心限制,技術戰線仍將長期拉鋸;這意味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先進製程與封裝測試的樞紐地位不減,短期可受惠於合法規格的間接需求;但中國加速自給自足的政策動能不會停,若停留在中階製程與成熟製程,未來勢必被擠壓。最佳戰術是「兩端強化」,一端做頂尖二奈米、先進封裝、AI伺服器整機設計;另一端深耕特殊製程、第三類半導體與利基IP,避免與大陸紅海硬碰。

供應鏈方面,最直接的正面訊號來自稀土與關鍵礦物。中方同意延後新一輪出口管制,等同替電動車、風電、國防與精密電子的上游材料拉出一段緩衝期,價格與交期風險短線降溫;但這只是「延後」而非「撤銷」,一年後若談不攏,風險仍將回潮。

經貿關係面呈現「鬥而不破」,這次是交易式的短約,降部分關稅、換成採購與管制延後,市場情緒雖改善卻非制度性安排。美中若回到雙邊談判的軌道,區域規則的話語權更集中於G2,台灣在多邊經貿架構的參與和可見度,需用更積極的雙邊與小多邊去補位;亦即加速與美日歐及東協的供應鏈安全協議、推進免除雙重課稅、投資保障與服務貿易便捷化,降低大國波動的外溢影響。

值得留意的是,據公開訊息,這次會談似未觸及台灣議題,顯示雙方刻意把敏感議題邊緣化,以免干擾經貿協商。對台灣而言短期是穩定訊號,卻也提醒我們,不要把國家風險管理寄望於大國善意。未來應強化與美國行政部門與國會、歐日產業與標準組織的多軌溝通,確保科技管制與經貿安排的可預期性,並以更高的市場開放與法規透明,換取更多實質性的供應鏈定錨,才是面對美中「表面和緩、深層競逐」新常態的上策。

總之,川習會帶來的是一段可運用的戰略空檔。台灣的關鍵任務在於產業的高端化與再定位,在科技上守住領先並布局供應鏈,在經貿上擴大多邊與友岸支點,並以此換取未來三到五年能提升國際競爭力。惟有把握機會之窗,才可避免下一輪的風高浪急。

   
還在期待川普關愛 台可能成輸家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川習釜山會晤一百分鐘後,兩人皆未舉行記者會、也無共同宣言來對外說明談話內容,習繼續轉赴慶州出席APEC與在南韓的國是訪問行程,川普則馬上結束亞洲行返回白宮參加萬聖節派對。至於會前讓國際媒體最關注的台灣議題,川普在飛機上回應記者表示,和習近平沒有談到台灣議題。

對於川習會未談及台灣議題,外媒做了三種可能的解讀:其一,川普為了在經貿上達成他想要的協議,刻意迴避了這個敏感話題,換取北京的讓步;其二,雙方確實針對台灣問題進行某種討論,但川普基於某些考量而選擇謊稱沒有;其三,雙方可能達成了某種關於台灣問題的私下默契,而這份默契的實際內容,外界也無從得知。

根據新華社昨日下午發布的新聞通稿,習近平呼籲,中美「雙方應該算大帳,多看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而不應陷入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而在新華社這篇通稿中,同樣隻字未提「台灣」。

據北京官媒報導,習近平在會中表示,川普總統熱心推動地區熱點問題解決,中方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就當前各種熱點問題勸和促談。當今世界還有很多難題,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攜手多辦一些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這段話中顯示習近平提到了地區熱點爭議,然而既談到俄烏戰爭,卻避開台灣問題,顯然若不是刻意避開、就是有所保留;若是前者,或許就如外媒所言,為了達成川普所要的協議,美方避談台灣以換取北京的讓步;若是後者,明年四月川普將訪華,接著習可能也會還禮訪美。屆時中美雙方再針對台灣問題做進一步討論,也為時不晚。因此,不談可能也是一種信號,川習會是「經濟優先處理,政治待後再說」。

當然,對於川普所說,沒有談及台灣議題。我外交部指出,持續密切關注美中高層的互動情形,台美間互信友好,溝通管道暢通。也有綠委表示,川普主動說「未討論台灣」,這符合台美間的長期默契,亦即台灣不應成為談判桌上的交易籌碼。

問題是,我方和美國的溝通管道能到哪裡?以川普的行事作風,我方恐根本碰不到他,也很難影響共和黨執政高層。川普在這場會談中談他要的,像稀土、黃豆等協議,對他來說就是「勝利」。未來在哪個議題上和中國談不下時,勢必還是極可能動用到「台灣」這枚棋。屆時我們還是會面臨到強烈的衝擊與震盪。

還有,川普團隊在處理中美經貿談判的過程中費勁且曲折,雙方攻防之間各有底牌與底氣;但是,我方卻在一開始就倒向美國,如今關稅談判仍懸而未決。箇中關鍵可能還是在美中沒有談出一定結果的前提下,台美就很難有一個確定協議。

這種懸而不決的狀態,其實是台灣經貿發展的嚴重「障礙」,賴政府若是沒有自覺、也沒有解方,中美經貿戰中我方就可能是「輸家」,更糟的是,還被兩強玩弄於股掌間,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狀況!可惜,時至今日,賴政府還在一廂情願地期待川普關愛的眼神。

   
川習忽略台灣 危險的開端
苑丹東/大學兼任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倉促登場的川習會,或許一開始就註定是「形式重於內容」的外交戲碼。從會談時長、白宮行程表早早排定、甚至川普急著趕回華府參加萬聖節派對的細節來看,這並非一場為了重塑戰略格局的峰會,而更像是川普在選舉前夕、為了營造「外交斬獲」而上演的一場臨時和解秀。然而,正因為這場會晤如此短促、議題分散、成果模糊,反而讓台灣成為看似「被忽略」的局外人。

相較於過往美中元首在G20或APEC等多邊舞台,動輒兩小時以上、甚至長達四小時的深度交鋒,此次在韓國舉行的閉門會談僅一百分鐘。據白宮公布的行程,川普必須在下午十二時五十五分離開韓國,回到白宮後僅兩個多小時就要與家人共度萬聖節派對。這樣的節奏,或許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能說明這場會面的性質—它是一場被節慶行程打斷的「象徵性對話」。

若從時間分配觀之,扣除翻譯、寒暄與拍照,雙方真正討論「深水區議題」—包括台灣問題、南海爭端、科技封鎖、貿易壁壘等的時間恐怕所剩無幾。當台灣議題並未出現在雙方會後聲明中,這種「被忽略的安全感」或許正是最值得警惕的部分。

台灣「未被討論」不等於「安全無虞」,此次會談前,川普為了換取稀土供應與貿易緩和,據傳已同意放寬對中國的部分科技限制、延後對台軍售,甚至阻止賴清德總統訪美。這些動作顯示出美方在戰略優先順序上,已將經濟穩定置於地緣平衡之上;換言之,美國不再以涉足台海為外交核心,而是以維持市場信心為最高原則。對北京而言無疑是戰略上的勝利,對台灣卻是一種被「靜音」的危險。

川普於會後聲稱「稀土問題已解決,美中關稅將從五成七降至四成七」,並強調中國將努力打擊芬太尼,看似成果豐碩,實則反映出美方在壓力下的退讓。當北京以稀土供應做為籌碼迫使美國降低經濟壁壘,華府便等於默認中國在戰略資源上的優勢地位。

這場看似貿易停戰的安排,實質上是美國的戰略撤退;中國沒有改變任何核心立場,卻成功讓美方在選舉焦慮與通膨壓力下主動讓步。川普或許能在選舉宣傳上標榜「和平回來了」,但那只是一場萬聖節糖果式的外交幻象,甜膩、短暫卻空洞。當美國開始以經濟讓步換取短期穩定,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亦悄然流失。

川習二人在鏡頭前微笑握手、耳語道別,表面上是一場「外交修復」,實際上卻是戰略算計的表演。當美中領導人以「笑容外交」取代制度承諾,台灣應觀察的不是「和緩跡象」而是更深層的風險。真正值得恐懼的不是被談論,而是被遺忘。在大國洗牌的時刻,台灣唯有審慎且積極應對,方能避免自己湮沒在他人宴會的笑聲中,卻不知將來的命運。「未被談論」的平靜只是虛幻,台灣若誤信這種虛假的安寧,才真正是危險的開端。

   
美已打完所有牌 陸才剛開始出牌…川習大協議得在北京
楊柔遠/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川習會匆匆落幕,中國向美國購買黃豆、雙方互推遲港口費、美國降低中國百分之十芬太尼關稅;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雙方平起平坐氣氛良好,為中美兩國的貿易戰畫下暫時休戰。但這只是川普心目中大交易的暖身,劍拔弩張稍有緩和。真正的大協議會在明年四月,川普到中國訪問,在北京開展。

中國當然知道川普希望這次的川習會能達成大交易,但中國現底氣已足,神閒氣定,不急於做出大決定;習近平的團隊更想明年川普到北京來談,那時底氣更足,又在主場,比在APEC的場邊會,談關稅、制裁課題,游刃有餘會更給力。

綜觀美國燃起的關稅戰,川普彈性靈活急切反覆,習近平自信強硬從容淡定;川普一直在「升高局勢,只因為要緩解情勢」,這個策略,和中國的「要打,打到底;要談,門開著」,大異其趣;美中已有五次貿易談判會議,但依然被中國的稀土管制牽著走,顯示策略並不成功。

中國也知道,現在白宮裡,川普是談判真正拍板的人,大協議當然要找他談;他是白宮裡,堪稱對中國「最鴿派」的人。原在他身邊的鷹派陸續離開,留下來的,對中國也不那麼好鬥,比如國務卿魯比歐,現在對中國問題都已噤聲不語。

中國最念茲在茲的一是對美出口,美方要課徵百分之五十七的高關稅;其二是美國的高端半導體限制出口中國。高關稅經過今年一到九月的實戰,對美出口比去年反而增加百分之三點三;高端半導體,從禁止輝達H20進口,中國就已下定決心要科技自主。中國出口以製造業為主,今天,中國的製造業產能占全世界百分之卅五,是美國的三倍,也超過第三名以後八個國家的總和,這是多年來自主製造和自主研發的成果;中共四中全會肯定民族主義科研的突破,再度定錨深化科研、科技自立,將再以製造業為基礎,往工業大國、科技大國邁進。

川普原想從筆記電腦到飛機引擎、關鍵軟體對中國限制出口,但也擔心中國會對鋰電池、醫藥原料等稀有資源對美國限制出口。美國研究阻斷中國進行美元、SWIFT交易,這將會擾亂中國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流動,但美國也自我評估,中國經濟量體較俄羅斯高出多倍,殺人一萬自損八千,內傷難以估算,得不償失,所以遲遲不敢動手。以人民幣或各國本幣作為交易媒介,已在金磚集團、上合組織開始運作。

中國對稀土管制的新辦法,在這次川習會後延緩一年,但對美國還是一大隱患;美國自製、和澳洲協議合作的,要量產都緩不濟急。美國從中國大陸一年進口上萬噸的精煉型稀土,占美國稀土進口量百分之七十以上,供給軍工航天、高科技產業使用。中國新的稀土管制辦法非常嚴格,全球廠商只要用到中國百分之○點一的稀土,就必須申報,有許可證才能取得。九月,中國在歐洲試行稀土許可證核發,在申請的一四一份中,核發十九份許可證,這當然是故意做給美國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打破中國的控制,用什麼方法?怎麼打破?都還沒有定奪。

中美的貿易、科技談判,打打談談,沒有休止。這套劇碼會不斷向前推演,北京的川習會,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美國已打完所有的牌,中國才剛開始出牌,而且還不願意把牌攤在桌上。

   
老闆回你 What else is new? 不是問你還有哪些新進展!
Benson 遇見了一位美國客戶,好一段時間沒見面,客戶很開心地打招呼:“What’s new?” 他想了一想,想不出最近有什麼新的事情,於是回答:“Nothing is new.”一下子氣氛僵住,Benson覺得好尷尬。當老外問我們 “What’s new?”的時候,並沒有期待我們告訴他任何新事物,這是外國人打招呼常用的習慣用語,就像我們熟悉的:How are you?

屏東秋冬爽玩之旅:多種行程/山海百景/美食/溫泉全收錄!
屏東不一定只有夏天才好玩,秋冬來也能爽翻天:氣溫剛剛好,不會熱到爆炸,海邊不用跟人擠到像跨年晚會,連在地人都會偷偷挑這時候出遊。說白了,秋冬玩屏東,就像點了隱藏版菜單,懂玩的人才知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