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巴黎協定十周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卅周年。巴西亞馬遜門戶、「赤道最大城市」貝倫,於今天舉行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氣候高峰會。
揮之不去的負面消息壟罩著貝倫:高峰會前仍有五十個國家尚未確認住宿;各國元首所住領袖村、大會會場最後一刻才完工;可能是史上最少,「不足六十位」領袖出席的高峰會,恐難激勵人心。今年與會者將少於一點五萬人,為原預估人數的三分之一,然而原民團體依舊要在雨林露營,或窩居於船屋,行政庶務一團混亂。
本屆大會能否通過國際減碳意志的「壓力測試」,從承諾走向實踐?情況不容樂觀,且將直面下列難題。
一、持續推進NDC3.0:公約秘書處十月底最新報告,僅六十四個締約方提交NDC3.0新版減量目標,預計二○三○年全球碳排比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十七,遠低於增溫攝氏一點五度路徑應減少的百分之四十三。能否激發更具野心的目標並落實,端看本屆由巴黎協定以來,歷屆主席成立之「主席圈」談判手腕。
二、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即氣候資金募集:巴西財長率領的「財政部長圈」,待推動「巴庫–貝倫路線圖」至二○三五年前達成每年一點三兆美元融資,形成操作、定義與規範等決議。巴西倡議的「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FFF)能否成真,為其風向球。
三、去化石燃料與調適:COP28決議確認「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逐步擺脫化石燃料」,與歐盟著重「逐漸淘汰」化石燃料與其補貼存有歧異。減量不成,需重調適,評估全球調適目標(GGA)進度指標應可確認,以更有效的衡量調適措施與資金使用。
四、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巴西總統魯拉領導「全球倫理盤點」,與政治、文化、原住民、非裔和傳統社區領袖、企業家和宗教領袖對話運作超過半年,成效尚不明朗。巴西首位原住民部部長建立的「人民圈」,能否強化公約「地方社區和原住民平台」(LCIPP),提升原住民談判地位,特別是森林、碳匯治理與原住民權利關係,以及資金落實公正轉型條款等,值得台灣關注。
在美國確定不會派遣任何高級談判代表參加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可能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執委會主席等接觸。然而,中國不願扮演領導角色、奉行多邊與滯後主義;歐盟內部對於二○四○年絕對減量目標也開始動搖,尋求彈性作法;加上川普驅使銀行氣候撤資,退出巴黎協定後貝倫不只群龍無首,更似六神無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脫維亞、立陶宛已表示希望視訊參加,或乾脆缺席,台灣反而義無反顧,數十個機關團體,近百人規模前往,聲勢浩大。政府所求何事?雙邊、多邊參與情況?效益與檢討如何?耗費巨額公帑卻罕見說明。更有甚者,訴求官民一氣,共同營造台灣氣候績優形象,舉止令人費解。
氣候大會前,巴西頻仍傳出強奪土地侵害原住民權利、毀林開路,以及亞馬遜河口海域石油勘探等事,民團與反對派醞釀抗議。即使順利開幕,也難以取得比肩氣候大會卅周年的耀眼成果。
或許,「三級貧戶之子」巴西總統魯拉堅持在貝倫舉辦,就是要讓全世界看到這些不堪。即使是亞馬遜流域最大城貝倫,充斥黑幫橫行、醫療缺乏,貧民窟矗立。資本主義加劇剝削,富者巨富、窮者掙扎,氣候正義與資金,還在遙遠的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