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06 第60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漏底的「識人之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軍購遲不交貨,國家防衛韌性根本空談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肥董事長選派爭議的啟示
民意論壇 落實邊境檢疫 桃機應增檢疫空間
政府魄力…台灣發展AI的策略
美中貿易戰!美亮底牌 北京始出牌
中國畫4紅線 與美戰略角力
COP30 氣候正義的大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漏底的「識人之明」
黑白集/聯合報

「小英女孩」吳音寧台肥董事長夢碎,但這齣酬庸大戲的謎團仍未解開;唯一清楚的是,賴清德的「識人之明」已經見底。對於吳音寧仍任台肥董事,卓榮泰稱「要借重她的產業知識和經營管理」;這句敷衍,掩不住賴政府用人的草率。

這次事件,最糗的人並不是吳音寧,而是賴清德。前董事長李孫榮是賴親手提拔的人馬,如今不清不楚下台;吳音寧是他相中的接班女孩,卻因遇輿論逆風一夕泡湯。只是個國營事業人事,賴清德想要「長臂」管好管滿,結果卻連遭三振,他還能誇口自己的識人之明嗎?

對人事亂點鴛鴦譜,賴清德這已不是第一回。去年他強將還有兩年任期的台灣金聯董座施俊吉趕下台,並派年輕企業家呂政璋接任,遭施俊吉反控是因他「擋人財路」。可笑的是,呂政璋僅僅上任三天,便以「生涯規畫」為由請辭,活脫脫一樁「小白兔事件」。

有了那次教訓,賴清德卻還在台肥人事上重蹈覆轍,把董座任命當成自己的囊中物,只能說是權力欲蒙蔽了心眼。

不論是吳音寧或張滄郎出線,當然都是黨政高層幕後運作的結果,誰會相信這是台肥董事會的「自主決策」?最糟的是,李孫榮的去職究竟是為「擋人財路」,或像前台肥董座康信鴻那樣刻意擺爛?一場失焦的爛戲後,人們恐怕就難窺真相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軍購遲不交貨,國家防衛韌性根本空談
社論/聯合報

賴總統上任後,不斷把國安韌性、社會韌性掛在嘴上,並宣示明年國防預算將超過GDP的三%。但我國向美國採購了大量軍事裝備,對方交運卻一延再延,包括六十六架F-16戰機一架都沒來。據稱,美國積欠台灣的軍事裝備總額已達六五七二億元。但國防部近日否認,稱美方延宕交運的軍售包括F-16戰機、AGM-154飛彈、Mk48魚雷等三項,總額為兩千四百多億元,非六千多億元。

仔細檢視,國防部的說法恐在打迷糊仗。積欠六千多億元的說法,來自美國會議員質疑,稱批准售台卻未交付的軍備價值達兩百億美元,換算約六千多億台幣。然而,僅六十六架F-16戰機,價值即二四七二億元;若加上飛彈和魚雷與其他項目等,美方絕不可能只拖欠兩千四百億元,國防部顯在刻意隱瞞。

美方促我提升自我防衛能力時,急如星火;但論及軍售交貨,卻能拖則拖。以F-16戰機、AGM-154飛彈、Mk48魚雷等三項為例,原應明年底完成交運,如今後兩項將拖至二○二八年;至於六十六架F-16,部長顧立雄只敢說「明年一定有飛機交運」。顧立雄說,魚叉飛彈與刺針飛彈都還在「計畫時程內」,並未延宕。事實上,所謂「在時程內」,是與最近一次修改後的期程相比;若依原始規劃,幾乎各項都落後。

以魚叉飛彈為例,二○二○年以戰備急需為由「插隊」立案。當時國防部稱,美方警告台海軍力失衡將在二○二五至二七年達到高峰,必須儘速補強戰力;飛彈可於二○二三年起服役,二○二五年全案完成。預算實際編出時,數量由卅二套變為一百套,交運卻延至二○二五至二○二九年,已超過兩岸「危險期」,根本緩不濟急。今年已近尾聲,還不見任何一套魚叉飛彈來台。

F-16特別條例則明訂,執行期限至二○二六年。當時國防部表示,二○二三年交付首批兩架,二○二六年交完。但如今,美商只組裝完成一架,尚無法試飛。根據外電報導,F-16年產能不超過廿六架,各國未交付訂單超過一二八架;台灣不知哪年才能拿到全部戰機。

我們的國造武器同樣波折不斷。自製潛艦海鯤號本月應該交船,卻卡在充電與控制系統整合的基本問題,如今還未曾下潛。何時可望克服障礙,海軍與台船都不敢預估。同樣是宣傳樣板的勇鷹高教機,去年與今年各應該交付十八架,但漢翔今年四月才完成去年的進度。

蔡政府第二任起,國防預算暴漲,明年廣義支出將達GDP的三%,未來還要向五%邁進。總額一兆三千億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預算,近期就要送到立院。民眾眼看軍費支出一飛沖天,實際交貨卻拖泥帶水,自然倍感質疑。網路社群充斥文章或短片,譏諷台灣成為軍購冤大頭,裝備又貴又爛,「軍購只是繳保護費」云云。這類網路文章不免簡化了問題,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多項政府大力宣傳的軍購卻進度不如預期,當然無法說服人民。

對美軍購交運延宕,一則是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的雙重衝擊,再則是美國軍工產業供應鏈的老化所致。美國政府未必想要賺「保護費」,但不代表美國軍工複合體不想發戰爭財。我方必須有能力分辨「亟需」或「非必要」的武器裝備,不能盲聽盲信,被洋軍火商牽著鼻子走。

更關鍵是,國際政治必須軟硬兼顧,不必一味諂媚某方,又一味仇恨另一方,使自己毫無迴旋餘地。付錢卻買不到武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未付錢,卻日復一日地空等,假裝我們將有一套強韌的防衛系統,一樣是愚昧的!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肥董事長選派爭議的啟示
社論/經濟日報

近日台肥(1722)董事長選派引發很大的爭議,最後由總經理張滄郎升任董事長,而非原先執政黨規劃的吳音寧。此事件再度重演國有事業或泛公股企業之董事長適格性的問題,不管誰是執政黨,此項問題不斷發生,因此有必要強調這些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

政府所控制的企業,更精確地說是執政黨所能掌控的企業,除了國有事業外,還包括泛公股企業。國有事業是指政府單位總計持股在50%以上,受國有事業與政府採購相關法規的規範,亦受審計部的監督。而泛公股企業,是由國有事業進行民營化,政府持股低於50%,並完成股票上市上櫃;但政府仍對董事長、董事、總經理、高階主管人事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卻通常有超過一半至八成多股權由民股持股,台肥就是此類。

台肥於1999年民營化,並為上市公司;農業部仍為最大股東,維持控制力,但股權卻也有六成多的民股。根據2024年報,農業部持有24.07%股權,另外,相關公股機構持股,還有合作金庫4%、中華郵政3.97%、新制勞工退休基金1.31%。而董事會有六席一般董事,其中五席是農業部法人代表及一席為前任農委會主委,另有三席獨立董事。基本上,這些董事皆為公股支持的人選。

由於國有事業與泛公股事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以及政府決策者主導公司決策,卻不是公司股權實際擁有者,其任何作為影響的都不是自己的財富,因此容易傾向政治性作為,產生「所有權人缺位」的問題。而這些公股事業可能有政府政策負擔,但也有政策的影響力,以及在產業因歷史累積的優勢。

由於政府在國有事業、泛公股企業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上述股權的特性,與一般民營企業有很大的差異,原本OECD公司治理原則很難直接套用,因此OECD於2005年發布國有事業之公司治理指引,並於2015、2025年進行修正,其亦適用於泛公股企業。此一指引是強化國有事業與泛公股企業治理機制,值得這些企業、公股管理單位與主要決策者遵循。

依該指引,國家為所有權人的角色,應建立一個清晰且一致的所有權政策,確保國有事業的治理,在具備必要的專業及效能下,以透明且具備問責性的方式執行。再者,國有事業董事會應具備必要權力、資格與客觀性,藉以提供策略指引及監督管理階層的功能。國有事業董事會被賦予有關公司績效的明確目標與最終責任,並對所有股東負責與平等對待股東。

而且,國有事業董事會必須擁有任命與解任執行長或總經理的權力;並在國有事業成立功能委員會,以支持董事會執行職能,特別是審計、風險管理與薪酬委員會。當然也應該針對國有事業董事會的績效執行年度考核;進一步引申,要達到上述的治理目標,國有事業與泛公股企業的治理機制最基本的是執政黨尊重專業,降低管理團隊受政治的影響。

以台肥為例,其主要事業與發展主軸,有肥料、化工和不動產三項成熟事業,以及一項新興事業(乾淨能源),因此要達到OECD指引,董事長、總經理人選要有主要業務與發展主軸的專業背景,或者在該公司或產業、主管機關有專職的工作經驗。亦即不能只有政治背景,而無上述資格,否則執政黨派任人選將受到廣泛的批評。

再者,要打通僵硬的公股管理結構,國有事業與泛公股企業的所有權歸於政府,但經營權應委由專業管理團隊;亦即重大決策授權董事會決定,而政府則著重績效考核與董事、董事長選派。這些企業經營階層的聘任是以長期績效為考量,特別針對泛公股企業,經營者的薪資結構與水準,必須要有市場競爭力,且不要受政黨輪替的影響。

   
民意論壇
落實邊境檢疫 桃機應增檢疫空間
周文軍/前中正航空站主任(台北市/聯合報
昨天,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經過十五天中央地方的防疫工作,國內沒有其他確診非洲豬瘟案例出現,因此今日中午起活豬禁運解禁,批發、屠宰、屠體則於明日解禁。不過,雖已達到清零,但相關監測仍會持續,不會貿然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非疫國申請。這起國內首例出現本土非洲豬瘟疫情雖暫告一段落,卻也凸顯出加強機場等邊境防疫的重要。

為嚴防非洲豬瘟由境外移入,機場因而加強檢疫,對來自高風險地區的入境旅客手提行李百分之百X光機檢查、人工開箱查驗件數提高至兩成以上,並研議擴大對全部旅客手提行李實施檢查,致使檢查所需作業、排隊空間均大幅增加。

桃園機場動植物檢疫,原於海關櫃台執行,民國一○八年為防堵非洲豬瘟病菌移入,加強對入境旅客手提行李檢查,海關大廳空間無法因應,臨時於入境通道設置。

多年來一直沿用臨時設置,在狹小空間中擁擠作業,尤其二航廈設置於跨越航站南、北路,銜接航廈與登機廊廳通道,通道寬度僅六公尺;除一側有久未使用的墊高電動走道外,尚需維持載運行動不便、商務貴賓電動車往返經過,空間緊湊、勉強作業,是機場航廈旅客抱怨多,需要擴充改善之處。

三航廈北登機廊廳即將啟用,在航廈本體尚未啟用期間,八個候機室旅客機場通關需經由二航廈;二航廈北登機廊廳檢疫旅客,將增八成。且因候機室距二航廈遠,行動不便、長者、商務貴賓乘坐電動車需求大增,經由檢疫區往返電動車次大增,影響檢疫作業、排隊空間使用。現有空間、動線已不符大量旅客運作需求,需增新檢疫區。

近年來人、動、植物變種病毒愈來愈多,傳播速度愈來愈快,為避免病毒移入國內,邊境防疫已是長期必要工作。必須有足夠的設施設置,與作業、排隊空間,方能落實檢疫、便利工作進行,減少旅客排隊等候時間。

   
政府魄力…台灣發展AI的策略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人工智慧(AI)是全球科技業的大未來,美中兩大強權都想成為霸主。雖然美國AI發展較早、居於領先,但中國的後勢不容小覷,黃仁勳就指出,美國「領先中國的幅度不大」,且中國的AI模型與應用進展迅速,不要低估其能量;圖靈獎與諾貝爾獎雙料得主、被稱為「AI教父」的辛頓也認為,中國大陸在AI領域已經非常接近美國,美國想用晶片限制措施來壓制中國大陸AI的發展速度,但這只會促使中國大陸自研技術加速前行。

要發展AI,高階晶片固然重要,但用系統的計算力,可將非高階晶片整合在一起達到相同計算力,因此「人才」才是最重要因素。中國高中畢業生有百分之四十二進入STEM領域就讀,美國卻僅有百分之三點二,其他多是就讀經濟、商業、法律、人文等等。最近川普推出的H-1B簽證法,除了讓留學生卻步,也使很多外國科技人才無法續留美國;與此同時,大陸卻祭出K簽證給外國專家、廣納國際人才。由此看來兩國在「人才紅利」上的差距會愈來愈大,也會成為將來決定勝負的關鍵。

台灣目前也在積極發展AI,對比美中兩強,我們有著人口少、自然資源貧瘠、內需市場小等先天不足。除此,我們還有一些弱項需正視,不能陷入盲目的樂觀。

首先,台灣除了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設計製造晶片的能力也獨步全球。但是我們代工生產的AI晶片是客戶的,嚴格來說我們有製造晶片的能力,但沒有自主晶片。第二,發展AI,需要一個大型AI基礎的「雲端」公司,如美國的Google、Microsoft、Oracle及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台灣並無這樣的雲端平台來支持AI發展。第三,台灣的AI軟體開發不足,在全球最大的AI軟體開發平台GitHub上,台灣從事AI專案的開發者數量在全球僅排第卅一;目前一些公司開發AI應用軟體,多半是自用,很難外賣或出口。

除了這些不足,台灣發展AI產業最大的障礙就是缺電。AI資料中心需龐大電力,政府預估未來五年AI用電需求將暴增八倍;然而在核電退場、綠電延宕等情況下,台灣的能源供應是否能支持AI發展,是個很大的疑問。

在台灣反核同時,美國川普總統已簽署約台幣二點四兆的新協議,要建造十座大型核反應爐;對岸的核電規模也在快速擴大,例如最近漳州電廠華龍一號採用三代核電技術,要建造六台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完工後每台每年可生產一百億度電,供給量綽綽有餘。

以上弱項,解決的關鍵就在政府。台灣小,就不應分散力量,政府應扮演主導角色,才能集眾之力,以成規模。建議可由政府邀集國內各大公司投資,成立一家大型AI雲端公司;政府也應大力推動成立大型的應用軟體公司,軟體的推廣與發展是無國界的,只要能利用AI結合既有大數據,去做些不一樣的創造,就能開創出新藍海,但關鍵是要能「國際化」。

最後,不管是人力還是電力,都需要政府的魄力。除強化育才政策外,趁著美國這一波H-1B簽證之亂,我們可設法引進國際菁英,充實人才庫;同時應正視能源問題,不管是核二核三延役或核四重啟,或要興建新型核電廠,都應加速進行,才能使台灣在AI的競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美中貿易戰!美亮底牌 北京始出牌
□楊朔/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川習會暫解美國迫在眉睫的黃豆跟稀土問題,也降低了中國一成關稅;大陸財政部官網昨天也公告,在一年內繼續暫停實施對美加徵部分關稅。這是雙方暫時休兵,未來還是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局面。黃豆跟稀土都不是第一次拿到談判桌上談,可說是「黃豆與稀土的2.0」,未來可能還會出現3.0。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中國的稀土優勢「剩下不到兩年」;貝森特躊躇自滿的話,看出川普內閣「好大喜功吹牛自嗨」的特點。談判貴在戰略清晰、靜默寡言,像川普政府這樣自信自吹,難占上風。習近平沉穩多謀,經歷太多的政治鬥爭、苦難,也看盡世事滄桑,熟悉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談判前會盤點雙方籌碼,穩步向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說:「中美貿易談判,瞄準對的問題,卻用錯的方法。」美國未能低調和中國談判、出手前沒有評估北京的反制,導致美國在與中國的經濟角力中失去實際的槓桿。

國家競爭,已從過去的槍砲、金融戰,到現在的資源戰。稀土和晶片一樣,都源自於美國的創造發明。晶片產製辛苦,美國將它外包,先到日韓,後到台灣;稀土也一樣,美國人覺得提煉過程,高汙染且不環保,遂將它淘汰。中國接過來,配合自己和進口的稀土,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精煉型稀土,中國產量占全球九成,美國有七成的稀土從中國進口,每年六千噸以上。貝森特認為兩年內美國的稀土可規模量產,專家說此估計太過樂觀,需要五年以上,預期川普卸任時可看到美國稀土量產的眉目,全貌還沒出來。

稀土有十七種不同的稀有金屬元素,是軍工、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元素,被美國國防部列為重大戰略物質。但還有其他稀有金屬,也是這兩個產業所必須的廿九種關鍵金屬,美國絕大部分都要依靠進口,其中十二種百分之百要完全依賴進口(大部分由中國供應)。

這些關鍵金屬產製國和美國未必友好,過去美國的國際形象,廣結人緣樂善好施;但川普關稅大刀一砍,美國國際信譽下降,令人生畏,大家都想遠離川普。中國如果串聯這些稀有關鍵金屬生產國,結成類似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團體,成立「全球稀有金屬聯盟」,竭力減少環境汙染,對世界各國有秩序的行銷,則效力無垠。

OPEC有十二個成員國,日產近三千萬桶石油,占全球四成,對全世界的油價、供應,叱吒風雲幾十年,迄今威猛。稀有金屬聯盟由中國主導,那麼中國和美國叫板的力量就更大了,有可能形成「稀土3.0」。

可以說,中美貿易談判,美國的牌都出完了,中國到現在才開始出牌,而且很多牌都沒有亮出來。

   
中國畫4紅線 與美戰略角力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聯合報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日前重申,北京對美國畫定「台灣、民主人權、中國道路制度、發展權利」四大紅線,要求美方「不挑事、不越界」。北京此舉意在明確告知川普,任何觸碰這些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引發強烈反應。

然而,川普不太可能被這些紅線束縛,或仍繼續加深與台灣的安全合作、收緊對中科技出口管制、隨時開徵額外關稅,並持續關注中國人權問題。換言之,中國畫下四條紅線更像是戰術作為,試圖留下「北京曾提醒美國」書面紀錄,便於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略衝突責任推到美國頭上。

實際上,川習會前後的互動就展現了美國的態度差異。川普在會前竟在其社群平台發布重啟核武測試,明顯向北京釋放硬實力信號;然川普又在川習會公開讚揚習近平為「偉大國家的偉大領導人」,形成強烈反差。說一套做一套,顯示川普不願因低頭而在國內民意支持上失分。

展望未來,美中在多項議題上的摩擦可能會繼續升溫,台灣無疑是最敏感焦點。儘管川習會未談台灣,但北京仍視此為禁區;若美國加強對台軍售或提升美台官方互動,北京必定視之為逾越紅線。科技與貿易領域也易擦槍走火,中國要求美方取消科技出口管制、停止「脫鉤去風險化」政策;若美國對中國維持高階晶片出口管制,即是挑戰北京四條紅線中的「發展權」。

另外,美國對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的批評,同樣會觸碰中方所謂「民主人權」紅線。從目前跡象來看,川普雖在台灣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卻有意以此換取經貿妥協,凸顯雙方缺乏共識,爭端點仍多而深。

換言之,美中的矛盾只會在短暫的戰術性休戰後重新顯現,並各自爭取更多戰略空間。四條紅線是北京為未來談判留下的信號,雙方的持續角力,也考驗北京紅線對川普的約束力。

   
COP30 氣候正義的大挑戰
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聯合報

今年是巴黎協定十周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卅周年。巴西亞馬遜門戶、「赤道最大城市」貝倫,於今天舉行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氣候高峰會。

揮之不去的負面消息壟罩著貝倫:高峰會前仍有五十個國家尚未確認住宿;各國元首所住領袖村、大會會場最後一刻才完工;可能是史上最少,「不足六十位」領袖出席的高峰會,恐難激勵人心。今年與會者將少於一點五萬人,為原預估人數的三分之一,然而原民團體依舊要在雨林露營,或窩居於船屋,行政庶務一團混亂。

本屆大會能否通過國際減碳意志的「壓力測試」,從承諾走向實踐?情況不容樂觀,且將直面下列難題。

一、持續推進NDC3.0:公約秘書處十月底最新報告,僅六十四個締約方提交NDC3.0新版減量目標,預計二○三○年全球碳排比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十七,遠低於增溫攝氏一點五度路徑應減少的百分之四十三。能否激發更具野心的目標並落實,端看本屆由巴黎協定以來,歷屆主席成立之「主席圈」談判手腕。

二、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即氣候資金募集:巴西財長率領的「財政部長圈」,待推動「巴庫–貝倫路線圖」至二○三五年前達成每年一點三兆美元融資,形成操作、定義與規範等決議。巴西倡議的「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FFF)能否成真,為其風向球。

三、去化石燃料與調適:COP28決議確認「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逐步擺脫化石燃料」,與歐盟著重「逐漸淘汰」化石燃料與其補貼存有歧異。減量不成,需重調適,評估全球調適目標(GGA)進度指標應可確認,以更有效的衡量調適措施與資金使用。

四、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巴西總統魯拉領導「全球倫理盤點」,與政治、文化、原住民、非裔和傳統社區領袖、企業家和宗教領袖對話運作超過半年,成效尚不明朗。巴西首位原住民部部長建立的「人民圈」,能否強化公約「地方社區和原住民平台」(LCIPP),提升原住民談判地位,特別是森林、碳匯治理與原住民權利關係,以及資金落實公正轉型條款等,值得台灣關注。

在美國確定不會派遣任何高級談判代表參加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可能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執委會主席等接觸。然而,中國不願扮演領導角色、奉行多邊與滯後主義;歐盟內部對於二○四○年絕對減量目標也開始動搖,尋求彈性作法;加上川普驅使銀行氣候撤資,退出巴黎協定後貝倫不只群龍無首,更似六神無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脫維亞、立陶宛已表示希望視訊參加,或乾脆缺席,台灣反而義無反顧,數十個機關團體,近百人規模前往,聲勢浩大。政府所求何事?雙邊、多邊參與情況?效益與檢討如何?耗費巨額公帑卻罕見說明。更有甚者,訴求官民一氣,共同營造台灣氣候績優形象,舉止令人費解。

氣候大會前,巴西頻仍傳出強奪土地侵害原住民權利、毀林開路,以及亞馬遜河口海域石油勘探等事,民團與反對派醞釀抗議。即使順利開幕,也難以取得比肩氣候大會卅周年的耀眼成果。

或許,「三級貧戶之子」巴西總統魯拉堅持在貝倫舉辦,就是要讓全世界看到這些不堪。即使是亞馬遜流域最大城貝倫,充斥黑幫橫行、醫療缺乏,貧民窟矗立。資本主義加劇剝削,富者巨富、窮者掙扎,氣候正義與資金,還在遙遠的彼方。

   
輝達押寶800V 掀起AI能源戰
由於AI資料中心的建設規模龐大,電力需求直線式攀升,當Blackwell AI伺服器明年上半年加速落地建置後,這些AI伺服器能否獲得足夠的電力,以實現變現,已引發市場質疑,黃仁勳的登高一呼,凸顯AI產業逐步發展進入實現期後,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落地瓶頸。

請你”drive home”,並不是要你開車回家!
Andy在今年考績評估時(performance review)做了一個簡短的報告。結束之後,他的英國老闆對他說:”You should drive the point home. ”他嚇了一大跳,難道是表現太差,老闆叫他回家嗎?原來drive home不是開車回家,drive point home也不是把重點帶回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