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07 第608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他們的身段柔軟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二○二六攻守易位,藍白尚待戰略布局整合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豬瘟影響民生經濟帶來的教訓
民意論壇 健保新制偏差 傷全民信任
台灣最美風景 因詐騙變調
學新加坡嚴懲 讓詐團笑不出來
年金非戰場 是信任考驗
小英不應再多嘴
鐘點費36年漲18元 真救師資荒?
讓政府學會以氣候思維治理國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他們的身段柔軟
黑白集/聯合報
該說巧合還是詭譎?日媒剛披露台灣在愛沙尼亞設處卡關,隔天,愛沙尼亞外長查赫克納就現身北京與王毅會談。作為十年來首訪中國的愛外長,他一上來就表態「堅持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就怕台北不氣炸。

王毅也投桃報李,對這歐盟小國拋出善意,表示願同歐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願景,以凸顯其份量。五年前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卻被歐洲議會攪黃的餘悸尚存,北京硬著頭皮又倡簽自貿協定,並非對歐盟一往情深,它計算的全都是現實利益。

無獨有偶,德國外長瓦德福前一天剛跟王毅通了電話。此人原訂十月底訪陸,卻因他上一趟訪日行程口無遮攔,大罵中方在台海、南海威脅別人,搞得沒人想見他而作罷。但割捨不了中國巨大貿易利益,瓦德福大氣不喘,一句「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化」的通關密語,再次敲定訪陸行程。

看愛、德兩位外長的柔軟身段,台北豈不該若有所思?德、愛都曾為涉台事務惹惱中國,但為了生存發展,再深的「意底牢結」都得解開。全世界大概只有賴政府處理兩岸關係像頑固的泥牛,一頭直衝入海。

這股沖天牛氣還登上時代雜誌,拿下「魯莽」徽章,賴政府竟還拿記者開刀。當他站在校閱車上對著小兵高喊反對推進統一時,不也該想想:是否當了別人餐桌下的交易籌碼?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二○二六攻守易位,藍白尚待戰略布局整合
社論/聯合報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上任,第一個上班日公布廿二縣市黨部主委人事,為明年九合一選舉備戰。距離明年選戰雖還有一年多,但民進黨已完成新北、台中、宜蘭、台東和嘉義市等地的提名,鎖定國民黨執政兩任屆滿的縣市,提前部署。反觀藍白陣營,黨內外的整合與提名仍然「聲聲慢」。面對已分批整隊的民進黨,在野陣營不容樂觀。

二○二二年縣市長選舉,非綠陣營合力取得十七席的空前勝利,民進黨只拿下五席。而明年選戰,這十七席僅台北、桃園等八縣市是現任者爭取連任,其餘九個縣市都是兩任屆滿,須提新人角逐。另外,新竹市長高虹安雖是第一任,但因助理費案司法纏身,能否競選連任或另行「藍白合作」,仍存變數,要視十二月中的判決而定。整體盤點下來,非綠陣營握有地方執政優勢者,僅七個縣市。

民進黨目前提名的五縣市,都是藍營現任縣市長兩任屆滿,等於藍綠都在同一起跑點上。民進黨出戰人選明朗,五席提名都是有備而來,認為有「翻轉」機會。儘管未來選情未必如民進黨所想像的發展,但對非綠陣營來說,卻絕不能掉以輕心。

民眾黨力倡聯合政府,認為地方也可進行聯合政府,因此明年地方選舉將是藍白的合作試金石。目前白營布局,黨主席黃國昌選新北、前立委陳琬惠選宜蘭,都已起跑。但鄭麗文稱「二○二六新北市長一定要有國民黨人選」,新北將是考驗藍白合現實可行性的第一關。彰化和嘉義市,民眾黨是自提人選或與國民黨整合,仍待觀察。若加上情況尚未明朗的新竹市,至少五個縣市將面臨「藍白整合」問題。面對此一亂局,國民黨中央戰略布局與戰術考量為何,外界拭目以待。

綠白兩軍各自努力登山,國民黨宣稱至少十八個縣市已有規畫人選。但藍營除爭取連任縣市外,提名態勢較明朗者,僅有在艱困選區高雄以揭弊打出氣勢的柯志恩。其餘縣市或有人選卻仍待整合,或有多人相爭情況不明,或有人躍躍欲試卻無必然勝算。其中,情勢最詭譎的要數嘉義市和彰化縣。

地方盛傳,嘉義市長黃敏惠與綠委王美惠——即民進黨嘉義市長提名人私交甚篤;兩人日前同台互相推崇,稱建設不分黨派。過去綠營內部曾質疑王美惠團隊支持黃敏惠,王美惠哽咽喊冤;如今這段跨黨派情誼,也在地方引起黃敏惠是否會「暗助」王美惠的遐想,以交換自己順利轉戰立委。至於彰化縣,原本被寄望參選的強棒藍委謝衣□,則因其弟謝典林為現任議長,可能引起外界「府會通吃」之譏,故而持觀望態度。黨中央若無法找到最佳解決方案,這兩地優勢可能不保。

國民黨過去一年面對大罷免亂局,又有眾多黨工遭司法追殺,加以黨主席新舊交接,未著力縣市長布局。儘管藍營揚言高雄、台南「至少要贏下一都」,但黨中央若不能迅速擬定作戰方略,完成整合,非但南二都之夢淪空談,連守住現有執政縣市恐都成「不可能的任務」。

鄭麗文宣示要在二○二六延續國民黨戰績,讓南台灣「綠地變藍天」,還要在二○二八重返執政。從二○二六到二○二八,「藍白合」將逐漸成為重中之重。無論藍白是否合作,國民黨都必須先推出讓民眾信服的人選,才足與民進黨競爭,也為藍白合打穩基礎。至於無須考量藍白合作的縣市,也應盡速擇優提名,確立戰隊。縣市長選戰攻守易位,地方執政優勢不再,國民黨盡快完成戰略布局,非綠陣營化被動為主動,才有機會勝選。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豬瘟影響民生經濟帶來的教訓
社論/經濟日報

台灣最近受非洲豬瘟影響,整體養豬業瞬間進入停擺狀態,政府啟動「禁止豬隻運輸、禁宰」政策。今天起開放載運屠宰,這段禁宰期間對於傳統的豬隻產業鏈、豬肉供應、餐飲攤商、夜市經濟,以及民生消費面皆帶來深遠的衝擊。

從養豬產業端來看,運輸受限、屠宰場停工、豬隻上市延宕,構成了即時且劇烈的成本壓力。許多養豬場在禁運禁宰期間不得不延長飼養天數、積存豬隻而無法出貨,飼料、人力、場地維護成本卻仍然支出,導致養殖戶資金流動性吃緊。同時傳統市場中的肉販、夜市攤商、餐飲小吃店,因供應中斷被迫暫停營業或轉用冷凍備貨,有些店家只能暫時休息。供應端斷裂進而蔓延至消費端,雖然政府公告現有冷凍豬肉庫存可供應一段時間,但消費者仍然偏好「新鮮當日屠宰」豬肉。傳統市場中肉品價格、供應量的變動,使消費者面臨選擇受限的情況,並可能轉而選用替代蛋白如雞肉、牛肉或進口豬肉。此外豬肉價格可能因供應緊縮而上揚,造成民眾日常開銷提高。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此次停宰措施雖為期暫短,但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目前整體產業鏈損失約新台幣200億元。對以農牧業及傳統市場為骨幹的產業鏈而言,其結構性損害,包括養豬戶資金斷裂、肉品市場信任下降、餐飲攤商停業,可能比損失數字更具體而長遠。

更進一步,這樣的經濟震盪若蔓延,還可能引發價格波動、農村經濟衰退,以及地方小型產業鏈的下滑。從1997年台灣因口蹄疫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見端倪,當年損失估計超過新台幣1,700億元,雖然情況不同,但警示意義明顯。

面對此一危機,如何避免未來重蹈覆轍、如何強化體制與機制,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首先,在邊境與入境檢疫端必須毫不鬆懈。此次事件中,「未經適當殺菌的廚餘餵豬」極可能為病毒傳播途徑之一。因此,對走私肉品、攜帶肉類產品入境、廚餘餵豬的監管須更加嚴格。

在制度面,政府應建立「停宰/禁運情境下的補償制度與復原機制」,包括設定合理價格保護養豬戶、肉品市場、餐飲攤商,設置防疫中斷保險機制,以及建立跨部會應變預案。這些措施若落實,可使豬肉供應鏈、民生市場快速恢復,不致因防疫所需而長期受創。

回顧此次事件,我們看到一條從農場到餐桌的供應鏈在瞬間受到高度衝擊。養豬戶焦慮、屠宰場停工、夜市小吃暫停、傳統市場肉品來源變化、消費者猶疑。雖然人類並不會因感染非洲豬瘟而生病,但其對於民生消費、產業鏈穩定、地方經濟活力的影響可謂深遠。此次雖是短期停宰,但若未在制度、技術、供應鏈、監管、教育等層面做好全面升級,類似危機可能再度發生,且影響將更大。事實上,若停宰期延長、供應鏈出現長期斷裂,對經濟的損害可能蔓延至整體農業投資信心、地區產業活力、企業轉型意願等多重面向。

在未來,我們必須將「防疫」與「產業韌性」兩條線並行。防疫不可鬆懈,但產業不能因防疫而完全停擺。換言之,體制須從單純的「應變」升級為「日常防備加彈性應變」。當下一次類似病毒威脅來臨時,從邊境檢疫、養豬場監控、運輸屠宰鏈正常化、消費市場不致斷供,所有環節都應像防線般穩固,而不是因為一次停宰而全民驚慌、供應鏈崩裂。唯有如此,才能讓豬肉產業從危機中恢復,讓民生消費如夜市、小吃、傳統市場等不因疫病防控而成為經濟弱點,而是展現韌性。對於政府、產業、消費者而言,這是一次集體課題的警醒,也是建立未來更安全、更穩定、更有彈性的肉品供應環境的轉捩點。

   
民意論壇
健保新制偏差 傷全民信任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聯合報
被形容為「政府開源新絕招」的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消息一出引發存股族、定存族及包租公們反彈,行政院昨晚急踩煞車,衛福部也宣布「暫停有爭議的規畫」。政策何以如此草草收場?

雖然政府強調新制改採「年度結算制」,不再以單筆金額判定是否繳費,能堵住拆單漏洞,但現實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市場已出現資金重配置現象。一部分投資人開始轉向不配息ETF,或移往海外市場,以避開額外扣繳風險。由於海外所得仍享有七百五十萬元免稅額,這被視為相對安全的避險途徑。

並且,股利納入補充保費的設計仍存爭議。投資並非穩賺,若投資虧損仍得繳費,確實有違公平原則。

更值得關注的是,補充保費的課徵對象恐不是高所得族群,而是努力儲蓄、分散風險的小資與中產家庭。許多人投資股票、基金,是為了退休生活或子女教育的長期規畫,如今連這些微薄的股利、利息都要課徵,形同將勤儉理財者視為財源;反觀股利大戶,通常透過投資公司節稅,而公司並不在補充保費的課徵範圍內,結果「有能力避稅的繼續避,守法的小民反而被課」。

問題的根源,並非健保收入不足,而是制度設計出了偏差。健保應是社會保險制,也就是由全民依所得與風險比例分擔;而不是稅收制,以各種名目向不同群體開徵來填補缺口。若制度偏離初衷,只會讓民眾對健保財務的信任逐漸流失。在考慮開源之前,政府更應正視健保經費使用問題: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都會區、給付制度缺乏節制誘因、藥價機制效率低落。這些結構性問題若不解決,再多的補充保費也只是杯水車薪。

健保財務要永續,關鍵在於制度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否健全,而非一味向民眾加收。改革「多收」並非不能討論,前提是政府應先說明補充保費的負擔比例與財源運用,並確保每一分健保經費花得更有效率、更公平。

   
台灣最美風景 因詐騙變調
林廖軍/設計公司負責人(台北市)/聯合報
詐騙早已不是零星個案,而是一件應該傾盡全力、甚至特別立法嚴懲的重大任務!每每看到新聞,都替那些被詐騙的長輩感到極度不捨,那可能是他/她用盡一生賺來的錢,可能正要享受退休生活,或是幫兒女準備的購屋基金。

最近出現許多外籍車手,為何外籍人士會來台灣犯罪?最可能的是台灣的詐騙刑罰並不重。如果詐騙刑責大幅加重,憾事是不是就能減少許多?

兩年前我爸因為投資詐騙損失了近兩百萬元,後來是因為家人發現不尋常才及時停損;當時雖報案,但石沉大海,詐騙集團也沒抓到。

如今詐騙幾乎是我們天天都會遇到的狀況,簡訊的連結、陌生的來電、路人的搭話等,也讓人民遇到陌生人時變得冷漠、警戒心愈來愈強。曾經,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如今,當我們路見不平、或遇到陌生人問話時,心中首先想到的反而是「這會不會又是詐騙呢」?

   
學新加坡嚴懲 讓詐團笑不出來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太爽了吧!太子集團騙四十五億,在台聘用的女助理僅十五萬交保,離開北檢時甚至面帶微笑;儘管北檢回應「檢察官是依涉案情節輕重、資力等因素決定強制處分結果」,仍引起網民議論,諷刺「哪邊可以應徵詐騙集團」?難怪太子詐騙集團在台灣九年沒出事。

預防被害者「自願轉帳」是關鍵,在許多詐騙案中,被害人仍相信自己在合法操作,因此單靠警告不足。據報導,新加坡警政署設有反詐騙指揮部與反詐騙中心,透過與銀行、通訊業者、跨國執法機構合作,對可疑帳戶、SIM卡、VoIP閘道器等通信/資金基礎設施進行追蹤和凍結。

新加坡政府也有新措施:警方可向銀行發出「限制令」,對可能繼續被害人轉帳至詐騙集團的帳戶實施限制。舉例來說,成立了「FRONTIER+」反詐騙跨境聯,透過該網路,破獲多個跨國詐騙集團、凍結數十萬個帳戶、回收資金。

新加坡既打「操作面」,也打「資金流動/工具提供面」,只因詐騙已成為新加坡最常見的犯罪類型之一。近日新加坡國會三讀通過「刑事法(雜項修正)法案」,規定對於詐騙集團成員可施以六至廿四下鞭刑,對於提供SIM卡、國民ID憑證、銀行帳戶等工具給詐騙集團的人,也可視情況處以最高十二下體罰。

總之,對這些無恥的詐騙集團,只有立法嚴懲,才可立竿見影,不要再鄉愿了。

   
年金非戰場 是信任考驗
張淑貞/自由業(高雄市)/聯合報

每當「年金改革」議題被推上政治舞台,社會輿論便像被點燃的火藥桶。有人質疑公教人員月領五萬、勞工僅兩萬多、農民八千,無保者甚至更少;數字像子彈,打在不同族群的心上。然而,這場爭辯的本質從來不是「誰領太多」,而是我們這個國家還能不能信守承諾。

公教年金是契約不是特權,公教人員的退休制度屬於確定給付制,是政府在招募公務員與教師時的制度承諾。當年國家以「穩定的退休金」交換「只要奉公守法,即享有平穩薪資但無高報酬」的職涯與退休生活。如今社會結構變遷、財政吃緊,原先的制度承諾卻被簡化為「公教領太多」。但我們該問的不是「他們為何能領這個錢」,而應該是「為何其他人領得那麼少?」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不是誰貪、誰占便宜的問題。以挑撥職業仇恨、世代對立取代制度檢討,只會讓社會陷入無窮的撕裂。

造成不公平的不是公教,而是整個制度結構。據統計,公教人員退休金平均約五萬元,但勞工月領二萬五、農民八千、無保者不到四千;這差距看似巨大,但本質上是三種不同制度的結果。公教屬於國家公保與年資合算制,勞工是投保制,農民則多依靠津貼。若只聚焦在「砍誰比較快」,那麼改革就會變成懲罰遊戲。

真正的改革應是補足制度弱勢的缺口,讓所有長者都有基本尊嚴能生活在貧窮線之上。公平不該靠削弱別人來達成,而應透過制度補強讓大家都能向上提升生活。

信任崩塌比財政破產更可怕,任何政府都可以面對財政赤字,但如果國家連對自己人民的承諾都可以違背,那將造成更深層的信任赤字。當政府多次修改既定條件、推翻契約精神,不僅損害公教士氣,也打擊整體法治信任。試問,若公教年金能被任意砍去,未來政府還能吸引誰投入公職?還有誰願意進入體制?信任是公共服務的基石,一旦崩塌,國家不只是虧錢而已,更失去治理的道德正當性。

改革的重點不是誰先被犧牲,而在於結構重建。完善國民年金制度,確保每位高齡者皆能維持最低生活尊嚴;提升勞農保年金給付水準,讓保障差距逐步縮小;改善基金投資績效與透明度,讓資金能自給自足;維護契約精神與公教榮譽,別讓廉潔奉公者成為社會代罪羔羊。這些才是「永續改革」的正途,而不是用懲罰一群人來平撫另一群人的不滿。

年金不該成為政治戰場,公教人員不是「人民的敵人」,而是維繫國家運作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教育、行政、醫療、公衛等領域奉獻青春、信任制度,為何卻被社會以敵意相向?當一個社會把奉公守法者當成問題,卻容忍制度失衡與貧富擴大,那麼真正破產的不是基金,而是社會信任。

各種年金給付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省什麼是公平、什麼是信任、什麼是國家的誠信。改革之目的是讓制度更公正,而不是讓社會更分裂。若我們能記得這些,或許這個國家仍有機會找回理性。

   
小英不應再多嘴
高文文/公(新北市)/聯合報
藍白立院黨團聯手通過「停砍公教年金」相關草案初審。前總統蔡英文為此喊話:年金改革不能半途而廢、走回頭路,甚且搬出前總統馬英九來說事,稱「把問題丟給後代承擔,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蔡英文執政時大力推動軍公教年改,軍公教並非一味反對,但呼籲應通盤檢討、聽取各界意見,擬定大家都可接受的最佳方案;民進黨卻挾著完全執政的國會多數優勢,一路上只顧動用政治暴力,軍公教怨聲載道,只能默默忍受。

蔡英文假改革之名大砍軍公教年金,爭議不斷也不見社會更公平,製造問題的始作俑者,如今還要多嘴嗎?

   
鐘點費36年漲18元 真救師資荒?
洪文政/台東縣豐田國中校長(台東/聯合報
近來「八學分速成教師方案」引發教育界強烈反彈,社會多將焦點放在師培是否被稀釋、弱勢是否成為制度實驗品。然而比師培制度更赤裸、也更能照見政府價值排序的,是教師鐘點費三十多年來的停滯。

一個冷冰冰、卻足以說明尊重與否的數字:國中教師鐘點費自民國七十八年的三六○元,到今日只調到三七八元;卅六年只多了十八元,平均一年增加五毛,甚至追不上便利商店一杯熱咖啡的漲價速度。

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搶救師資荒」,但讓年輕人不願投入教育、現職教師撐不下去的,不是師培時數太長,而是待遇與尊嚴長期被忽視。當第一線教師承受班級經營、家長壓力與行政過載,卻只得到象徵性的待遇調整,離開反而成為「理性選擇」。

在這樣的現實下,教育部推出的不是改善工作條件、提升待遇、建立支持系統,而是一手降低專業門檻、一手壓低投入成本的「八學分上陣」方案。訊號清楚而刺眼,教師專業可以切割、廉價、速成,孩子的學習可以拿來試驗。更令人憂心的是,速成教師不會進入明星或資源優勢學校,最先安排任教的學校大部分是偏鄉學校,學生大多屬弱勢孩子,是最需要專業老師協助翻轉人生的學生,如此偏鄉教育在制度上,能不被貼上「二等教育」標籤?

真正重視教育的國家,走的方向完全相反。芬蘭提高教師社會地位,並採研究型師培;新加坡強化教師薪資與新手支持制度;韓國穩固教師專業與職涯形象;日本強調教師實習與在職研修的緊密連動。沒有一個國家是靠速成教師拚教育品質。台灣若繼續向下調整門檻,將引發三重後果;首先是師培制度空洞化,專業崩落;二是社會對教師的信任再度下滑,人才更不願投入;三則弱勢受教權受損,教育不平等再擴大,釀成結構性傷害。

若政府真心想救教育,應聚焦三件事:一、合理調整待遇與鐘點費,應以「吸引人才」為基準,並納入通膨與專業負荷。二、改善工作條件,讓教師能回到教學本體;行政去繁化、導師制度合理化、明確校安責任分流。三、建立新手支持與專業持續成長系統,跨校專業社群與穩定的在職培力,才能提升教學品質。

卅六年只肯加十八元鐘點費,卻敢拿八學分來替代完整師培,這不是改革,是縮水與卸責的「教育政治」。教育一旦走上「速成、廉價、可替換」之路,損失的將是一整代孩子的未來。

   
讓政府學會以氣候思維治理國家
杜紫宸/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台/聯合報
當前氣候危機的規模與速度,遠超過任何單一部門所能負荷。全球對氣候變遷的理解,已從「環境議題」逐漸演變為「全社會治理挑戰」。如今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逐漸形成共識,氣候治理必須跨部門整合。今年COP30即將在巴西揭幕,但二○二三年底在杜拜舉行的COP28,卻是氣候政治史上的重要分水嶺。UAE共識首次明文寫下「逐步遠離所有化石燃料」承諾,這項共識牽動整個經濟架構,從電力調度、交通運輸,到重工業、建築與城市規畫,全都必須同步轉型。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雖然全球再生能源新增裝置創下歷史新高,但若電網與儲能系統未能及時升級,太陽能與風電的潛力將被卡在系統瓶頸中,必須推動電網現代化、跨區輸電與智慧調度。然而電網與儲能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治理效率與行政協調的試金石。

許多人不知農業其實是排放大戶,全球糧食體系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總量約三分之一。過去這部分缺乏有效監管,如今各國開始推動低碳耕作、改良飼料配方、推廣再生農法、改善糧食冷鏈與減少浪費。農政單位必須建構「氣候韌性農業」,諸如乾旱早預警系統、推動氣候保險、改良耐旱作物、智能灌溉;這些都是結合科技、財政部門與地方政府的綜合任務。未來的農業政策若不具備氣候視角,就不再是合格的農政規畫。

醫療機構也是高碳排單位,醫院用電量龐大、耗材眾多,麻醉氣體與藥品冷鏈都是潛在排放源。世界各國開始推動「綠色醫院」,導入再生能源、減少一次性耗材、改良冷媒、推動遠距醫療與數位病歷,以減少碳足跡。這些舉措既能降低醫療開銷,又能提升災害應變能力。

另一個新興焦點是「全球冷卻倡議」,由於世界愈來愈熱,冷氣與冷鏈需求迅速飆升。據聯合國環境衛生署估計,全球冷卻設備若無法提升效率,到二○五○年將占全球用電量四分之一。在COP28,各國承諾至二○五○年時,冷卻相關排放要比二○二二年減少六成八,這需要能源、工業、都市發展、金融部門協同合作,建立最低能效強制標準、推動綠色貸款、制定建築隔熱法規與城市綠化計畫。

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發布IFRS S2氣候揭露準則,要求企業揭示治理架構、排放數據、風險評估、轉型策略,讓投資人可量化比較企業的氣候表現。這使企業氣候責任不再停留於CSR報告,而成為會計與監管的一部分。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更是制度震撼彈,二○二六年起,高碳排產品如鋼鐵、水泥、鋁、化肥等若輸入歐盟,將被課以相當於碳價的費用。這不僅改變全球貿易規則,也迫使出口國重新盤點製程排放。氣候政策已從環境議題變成經貿規則的核心,新一輪的綠色競爭正悄然展開。

氣候變遷已是能源配比、糧食安全、公共衛生、金融穩定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挑戰。這場戰役不再只是環境部門孤軍奮戰,而是整個政府、整體社會的系統性工程。當世界各國相繼提出淨零承諾、制定碳邊境稅與綠色補貼時,真正的競爭已經不是誰減多少碳,而是誰能更快讓政府學會「以氣候思維治理國家」。

   
從花蓮風災看台灣:10個關鍵詞教你掌握新聞英語!
英文新聞報導中,有些詞彙看似艱澀,卻是理解這類時事議題的關鍵。9月23日下午2點50分,馬太鞍溪的堰塞湖因雷格薩颱風帶來的豪雨而潰堤,數百萬噸的洪水傾瀉而下,於下午4點左右抵達花蓮縣光復鄉。截至本文撰寫時,這場洪水已造成18人死亡。

金黃閃耀的浪漫山城 絢燦與質樸並存的九份
你心中的九份是什麼模樣?是石階旁高掛紅燈籠,摩肩擦踵的熱鬧?還是有著動畫《神隱少女》相似場景的奇幻?也許是電影《悲情城市》裡的淒美?又或是夜晚遠眺海上漁火的靜謐?九份的美,千變萬化,一百個人就可以說出一百種迷人的樣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