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的診間傷人事件,震驚全台,凸顯醫療安全與校園衝突延伸至社會暴力的嚴重性。這不只是一場個人報復事件,更成為公眾信任與安全機制的警訊。
曾姓男子為輔大哲學系肄業生,過去曾參與抗議江漢聲續任校長的行動,並長期於社群媒體上發表激烈言論。他認為江漢聲象徵貪腐與不義,自己出手是為了懲惡揚善,這是一種道德正當化的錯誤心理;他在江漢聲獲判無罪後於社群媒體上留言「要替天行道」,顯示對司法結果極度不滿,形成「我來執法」的偏執信念。他由理念抗爭轉化為私人仇恨,最終以暴力行動表達。
醫療場所一向被視為「生命之地」,是治療與救援的象徵。當暴力闖入診間,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隨之動搖。對醫者而言,這起事件的影響至少有三層:
一、安全恐懼的蔓延:診間原本是密切互動的空間,醫師與病患距離近、無防備。當「行凶者假扮病患」成為現實,醫師將不再信任對面坐著的「病人」。這種不安全感會影響整個醫療團隊的心理狀態與服務態度。
二、醫療倫理的兩難:醫者面對可能懷有敵意的患者,仍必須維持醫德、平等對待。當暴力事件頻傳,「醫療人文」與「自我防衛」間的平衡愈加困難。
三、公眾對醫療體系的信任受損:民眾目睹「醫師被攻擊」的新聞,難免產生不安與不信任感,尤其當醫師也是校方高層人物時,社會對「醫師角色」與「校方管理者」的界線會更加模糊,導致輿論分裂。
這起案件的根源,其實不僅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結構中的「信任崩壞」。首先,台灣社會近年對權威人物、司法體系與學術機構的信任度下降,網路言論中「正義懲惡」的呼聲常伴隨極端語氣與仇恨。曾男行為雖屬極端個案,但殺人心態卻映照出部分社會氛圍,包括對司法不信任感:江漢聲無罪判決,在部分人眼中成了「權勢脫罪」象徵。當法治失去公信力,部分民眾便以私刑方式尋求心理平衡。
其次是社群媒體的放大效應,曾男長期在網路上發表激進言論,卻未被及時關懷與介入,反而形成「同溫層鼓勵」,強化其行動決心;再來是心理健康忽視,行兇者若早有重度壓力或偏執,校方或社福系統若能及早偵測並輔導,或許能避免悲劇發生。
面對診間暴力風險,醫療體系與執業醫師必須建立更完善的安全機制,才能讓醫療場域重拾安全感。這些安全措施包括強化診間安全設計,如在診間應加裝緊急通報鈕與監視錄影系統;保全應配置於門口外可視區域,能在第一時間進入;以及建立「潛在風險病患名單」與「異常行為警示」機制,供醫護參考。
同時,也應向醫師與護理人員提供心理支持與法律援助,避免因此類事件造成PTSD。最後,在社會與法律層面,應將診間暴力視為「公共危險犯罪」;校方與醫院應建立跨部門危機應變小組,避免校園衝突外溢至醫療場域。
診間應是救人之地,而非報復之場。檢討這起事件,希望能從制度強化、心理輔導、法律約束與社會教育多方面著手,才能讓「醫者仁心」不再面對「無名之刃」,讓診間回歸理性、信任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