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節氣小暑。今年的小暑已沒蟬鳴初起、暑氣蒸騰那番浪漫,暑就是熱,小暑本是小熱,誰料熱浪提前襲來,這時已「上蒸下煮」。連日來中國大陸熱門事件,都跟一個「熱」字相關連。 進而經濟界有人提出「新高溫經濟」,有人留意到中國經濟腹地受到熱浪的威脅。
說起中國大陸一系列熱搜話題都跟「熱」字有關,最熱搜的一個是所謂「砸窗事件」,即高鐵壞在半路,沒有冷氣不准開門,悶了三小時終於有乘客砸窗求生,事後民眾叫好、官媒指斥,引來全社會性的大討論,熱度至今未消。
另一與「熱」字相關的事件,是多間大學因高溫熱出生命危險,其中青島有大學學生宿舍管理員因沒有空調,直接熱死;又有煙台高校學生報料,說宿舍高溫熱暈同學,一夜去了五、六輛救護車,有同學被抬到擔架上。
熱浪襲人事件頻發,到底有多熱,最新一說來自湖南長沙,有網友報料,說7月6日長沙天氣預報一度報出高溫54℃,其後很快改回到38℃。但中國中央氣象台7月7日再發布黃色高溫預警,說7日從北邊的新疆,到中部的安徽、南邊的福建,共有九省區的最高氣溫可達37℃至39℃,局部地區高溫可達40℃以上。
據中國中央氣象台預測,未來三天,河北南部及以南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仍達35至38℃,大範圍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部分地區可達39至40℃。要到7月10日起,高溫範圍有所減小,但局地區仍可能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如此的酷暑難當,不僅影響到民眾生活,還會影響到經濟運行。有經濟學者注意到,高溫正籠罩中國人口最密集的中部和東部沿海,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正是中國經濟的腹地,中國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的農業生產地,正飽受高溫的襲擾,經濟腹地在39℃的高溫下,能如何運行可想而知。
進而受到擾亂的,還有港口的運作,已經壓力重重的物流,以及滿負荷運作的醫療體系。還有中國電網,供電系統說在7月4日這天,全國最大用電負荷飆升至14.7億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5億千瓦。
有學者擔心,以高溫熱浪為主的極端天氣,會影響糧食生產,令秋糧收成減產,進一步受到影響的,還有鋼鐵行業、化工行業、化肥行業的生產。如果高溫持續下去,或者因接下來出現洪災等惡化,有可能影響到對全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
而中金公司的研究數據則說,極端高溫不僅會抑制工業用電與生產效率,拉低PPI水平,還預計將拉動鮮菜、水果等農副產品價格上行,短期內推動CPI上漲。但也有人認為變暖變熱,帶出一些好消息,比如說敦煌附近的戈壁灘,開始長出草來,延安附近的黃土高坡,樹木出現了新綠,這可能跟治沙和造林無關,而來自熱起來的氣候變化。
這時有財經自媒體提出「新高溫經濟」之說,說現在進入了「新氣候時代」,高溫帶來經濟挑戰,也在誘發新經濟形態。作者提出,「極端高溫不再只是氣象學意義上的事件,而是一種公共生活的背景板,滲透進每一個人的日常。」又預言經濟鏈條會「在熱浪中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