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17 第58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焦點新聞 備戰關稅報復 歐盟列美400項商品
邁向2030碳中和 蘋果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超過60%
哈佛率美名校 告川普砍經費
香港停收寄美「含貨品郵件」
美日關稅談判 川普親上陣
避重蹈新冠覆轍 世衛達成大流行病公約草案
卸任後首度演說 拜登:川普執政未滿百日 已重創美國
2025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蘇姿丰上榜
加州將告川普 非法對陸加關稅
美中貿易戰加劇…川普擬孤立大陸 要各國選邊站
觀光降溫、抵制美貨…彭博:美經濟恐損失數百億美元

焦點新聞
備戰關稅報復 歐盟列美400項商品
編譯徐榆涵/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對等關稅大刀,歐盟遭加徵百分之廿,川普宣布暫緩實施九十天後,歐盟也同意暫緩反制措施九十天。但歐盟宣布,若與美國貿易談判未能成功,將對超過四百項美國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包括衛生紙、眼部化妝品、大豆等,且大多數進口商品將被加徵百分之廿五的額外關稅。

CNN報導,歐盟執委會十四日公布一份涵蓋約四百項美國商品的清單,若歐美未能達成協議,多數產品將面臨百分之廿五額外關稅。另有約一千三百項產品可能在七月中旬或稍晚面臨更高進口稅。

外界擔憂貿易戰將使美國及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川普本月稍早宣布「對等關稅」政策,歐盟原訂十五日啟動對美反制措施,以報復美國對歐盟鋼鋁製品加徵百分之廿五關稅。不過,隨著美方宣布暫緩執行關稅,歐盟也將反制措施暫緩九十天,爭取談判空間。

歐盟執委會說:「歐盟已暫停對美方不合理貿易關稅的反制行動,以便為歐美雙方談判留出時間與空間。倘若談判未達成令人滿意的結果,歐盟將立即啟動反制措施。」

儘管最新清單大致避開美國對歐出口額最高的產品,但仍波及部分重要品項。根據歐盟以二○二三年美方官方數據推算,美國對歐洲出口前五大項目分別為:石油與天然氣、藥品與醫療用品、航空產品與零件、醫療設備與供應品,以及汽車。而大豆為美國對歐洲最大農業出口項目。

此次清單中,機車與大豆皆列入,恐面臨百分之廿五的關稅衝擊。其餘受影響的美國農產品還包括堅果與新鮮水果。

歐盟可能再祭出更多報復措施。除了鋼鋁關稅,美國也對歐盟汽車與零組件課徵百分之廿五關稅,雖然川普表示有意豁免汽車關稅。歐盟目前正研擬對汽車關稅與「對等關稅」的回應對策。

   
邁向2030碳中和 蘋果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超過60%
台北16日電/中央社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蘋果公司(Apple)今天宣布,以2015年為基準,蘋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減少超過60%,為蘋果邁向2030年全面碳中和目標的其中一環。

蘋果也達成其他多項重大環保里程碑,包括所有磁石採用99%再生稀土元素、所有蘋果設計的電池皆採用99%再生鈷,相關進展收錄在今天發布的年度「環境進度報告」。

蘋果環境、政策與社會措施副總裁傑克森(LisaJackson)在官網發文表示,2030全面碳中和目標涉及蘋果業務的各個面向,目前蘋果使用比以往更多的清潔能源與再生材料製造產品,並致力於全球水資源保育與減廢行動,也持續大規模投資自然資源保護。

蘋果的2030策略,聚焦於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2015基準年減少75%,並以高品質碳權抵銷剩餘排放量。去年蘋果全面推動減少碳足跡,做法包括持續促進供應鏈轉用再生能源、提升產品中的再生材料比例,成功避免約41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蘋果也推動供應鏈加速採用清潔能源,目前蘋果全球供應鏈已導入17.8 GW(百萬瓩)的可再生電力。2024年蘋果供應商採購的可再生能源,避免了218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較前一年成長超過17%。

此外,蘋果今天宣布,26家半導體供應商承諾於2030年前,針對蘋果相關生產設施消除至少90%的含氟溫室氣體排放;其中許多設施也服務其他客戶,讓這項進展的影響力得以擴展至蘋果以外的範圍。

為了慶祝世界地球日,在4月22日當天,AppleWatch智慧手錶的使用者只要完成30分鐘以上的任何體能訓練,即可獲得世界地球日限量版獎章,鼓勵用戶走出戶外、保持活力。

   
哈佛率美名校 告川普砍經費
記者顏伶如/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哈佛大學帶頭反抗川普政府要求的改革,包括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大學,十四日參加訴訟一同抵抗川普政府。

新聞周刊報導,布朗大學、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伊利諾大學、康乃爾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羅徹斯特大學等多所大學董事會,以及「美國大學協會」等數個教育團體,十四日聯合在麻州聯邦區域法院控告能源部,請求法官立即擋下川普政府減少研究經費政策。

能源部十一日宣布,今後將限縮研究經費間接贊助比率,訂定百分之十五上限,每年可省下四億多美元聯邦預算,也能讓聯邦政府花費更公開透明。

布朗大學等校在訴狀中說,能源部規定的聯邦間接補助百分之十五上限,對學校來說窒礙難行,已進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重要研究計畫無法維持,例如先進核子研發計畫、網路安全科技、用來診斷或治療癌症的新型放射藥物、偏鄉地區電網系統升級等。

訴狀指,能源部新規將導致大學裁員、縮減訓練計畫,美國大學科學研究將受重創,危及美國在科學研究與創新領域的龍頭地位,而美國的敵人將會慶祝。

訴訟認為,能源部的政策改變違反「行政程序法」,尋求法官頒發禁制令。麻州聯邦區域法院今年稍早對川普政府大幅刪減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經費發出永久禁制令。

聯邦官員上周要求哈佛大學在招生及聘用過程推動「擇優改革」、外國學生違反規定必須通報政府等。哈佛校長加伯十四日說,川普政府要求不合法,拒絕配合。哈佛的廿二億美元聯邦補助隨即遭凍結,六千萬美元合約喊停。

   
香港停收寄美「含貨品郵件」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聯合報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昨日發布新聞公報稱,昨日起停收寄往美國的含貨品平郵郵件,並將於廿七日起,暫停接收內載貨品的空郵郵件。

官方公布的新聞公報指出,美國政府先前宣布由五月二日起取消香港寄往美國貨品的小額免稅安排,並調高付運美國而內載貨品的郵件需繳納的關稅。「美方霸凌無理,濫施關稅,香港郵政絕不會代收所謂關稅,並會暫停接收寄往美國而內載貨品的郵件」。

先前小額包裹寄美長年享有免關稅的待遇,使得大陸線上零售商Temu和Shein兩大平台受惠,先前出口至美國的貨品不僅免關稅,還可直接避開海關檢查。不過美國總統川普二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同時宣布取消陸、港輸美價值八百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課徵申報價值百分之卅或每件廿五美元的關稅;八日又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將來自陸、港的小額包裹關稅,從百分之卅增至百分之九十,現在稅率又從百分之九十變成百分之一百二十。

大陸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出,香港對包括美國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零關稅。過去十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達二七一五億美元,但美國依然對香港加徵關稅,「它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

   
美日關稅談判 川普親上陣
編譯高詣軒、劉忠勇/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將親自出席十六日與日本代表進行的關稅談判。美日都宣稱,有信心達成雙邊互惠談判成果。

川普於美東時間十六日一早在「真實社群」發文表示,「日本今天會來協商關稅、軍事支持的費用和『貿易公平』」。

川普說,「我將與財政部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一起出席會議。希望可以達成一些什麼,對美國和日本都很好(極好!)」。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先前已說,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十六日到十八日將在華府與貝森特等人會談。

日本談判代表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表示,希望保護日本利益同時達成「雙贏」談判結果。他說:「我有信心我們將能建立信賴關係,進行獲致雙贏的良好協商。」

川普二日宣布對日本課徵百分之廿四對等關稅,隨後又暫緩九十天實施。但日本目前仍被美國課徵百分之十基準關稅,汽車、汽車零組件、鋼鋁輸美也被課徵百分之廿五關稅。

日本首相石破茂一直努力向川普爭取關稅豁免,但日本很少談到可能在美日談判中提供的讓步。

此外,川普十五日簽署行政命令,就是否有必要對攸關國安的礦產進口課徵關稅展開調查,也顯示美國掀起貿易戰正擴大戰場,鎖定全球各大關鍵產業。

根據白宮公布的說明文件,川普已要求商務部依「一九六二年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展開調查,以評估這些關鍵原料的進口對「美國國安與韌性」是否構成威脅。

若商務部認定關鍵礦產進口有損國安,總統最後決定課徵關稅,這些新關稅將取代本月川普針對貿易夥伴提出的對等關稅。

   
避重蹈新冠覆轍 世衛達成大流行病公約草案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聯合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國十六日達成具指標意義的「大流行病公約」草案,旨在就未來如何因應大流行病取得共識,避免重蹈新冠疫情時的覆轍。但美國總統川普一月回任後已宣布美國將退出世衛,預計美方不會簽署公約。

美聯社報導,經過三年多談判,世衛會員國代表十六日凌晨於日內瓦總部達成公約草案;預計在五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並交由各會員國批准。

這是世衛七十五年來,繼二○○三年菸草控制公約後再度達成具約束力協議。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說,這是共同邁向更安全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新冠疫情五年前開始席捲全球引發封城潮,二○二○年至二○二二年造成數百萬人喪命。如今隨著H5N1禽流感、麻疹、M痘和伊波拉等新的健康威脅湧現,相關談判的急迫性與日俱增。

川普則在該公約談判尾聲回鍋白宮,啟動美國退出世衛程序,隨後退出談判。川普還下令削減援外支出並揚言對藥品徵關稅,也讓談判蒙上陰影。號稱「阿根廷川普」的阿根廷總統米雷伊二月也宣布該國將退出世衛。

這次公約的核心是「病原體資訊獲取與利益共享系統」提案,意在允許與製藥公司快速共享病原體資料以快速研發抗疫產品。草案規定,分享重要病毒樣本的國家,能夠獲得由此產生的任何試劑、藥物和疫苗,世衛將持有這類產品最多兩成,以確保較貧困國家獲得供應。

法新社報導,這項規定可造福開發中國家。該議題在新冠疫情期間一直是貧窮國家爭論的焦點,他們認為富裕國家囤積疫苗和檢測工具。

拉丁美洲國家也在推動促進技術轉移,不過製藥業為經濟主力的幾個國家反對強制將技術轉移的構想,並堅持應為自願進行。最終,卅二頁的協議文本均獲各國同意。

   
卸任後首度演說 拜登:川普執政未滿百日 已重創美國
記者陳熙文/華盛頓報導/聯合報

一月卸任的美國前總統拜登十五日首度發表公開談話表示,川普政府執政不到百日,就對國家造成極大傷害。拜登說,竟然發生得這麼快,相當驚人。

拜登十五日受邀以保護社會安全保障為題在芝加哥發表談話,這是他卸任總統後首次公開演說。

CNN報導,拜登卸任後,身邊只剩下最忠心的幕僚,他多數時間待在德拉瓦州家中,每周會進華府辦公室一次。拜登公開行程很少,許多民主黨領袖希望他保持低調。

八十二歲的拜登去年在總統大選辯論表現奇差,讓支持者失去信心,最後被迫退選。這次拜登演說約半小時,雖然仍會小吃螺絲,但狀況比去年進步許多;他還在演說中自嘲,稱自己在四百年前擔任參議員。

針對川普政府有意刪減社會安全保障,拜登表示,美國人民都會收到社會安全保障支票,不管在戰爭、大蕭條時期還是疫情期間,但情況首次有可能出現改變。

針對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失言,指只有「詐騙犯」才會在乎沒收到社會安全保障支票,拜登認為,盧特尼克不是不懂,就是不在乎,並指盧特尼克是億萬富翁,是上帝眷顧的人。

拜登說,社會安全保障是政府對人民神聖的承諾,人民把薪水投入社會安全保障,期待需要時有所依靠,「永遠不該背叛那分信任」。

拜登說,很多美國人民仰賴社會安全保障來生活,一旦刪減或取消,上百萬美國人民將面臨困境,拜登並認為,討論刪減或取消,對這些弱勢來說都是莫大壓力。

拜登也指出,川普政府為精簡人力,裁減美國社會安全局七千名員工,已造成該單位失能。

拜登說,川普政府執政不到百日,已對國家造成莫大損害,他對川普政府破壞速度感到驚訝。

   
2025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蘇姿丰上榜
紐約16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美國「時代雜誌」今天公布2025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超微(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上榜,台裔導演朱浩偉(Jon M. Chu)也入列。

蘇姿丰的介紹專文是由教育科技公司DeepLearning.AI創辦人吳恩達(Andrew Ng)執筆。吳恩達2011年開啟Google大腦(Google Brain)研究,用深度學習技術推動人工智慧(AI)系統革新,享有AI先驅的美名。

文中寫道,蘇姿丰領導超微的表現非常傑出。她在2014年公司面臨嚴峻挑戰之際出任執行長,成功扭轉局勢,並大幅提升超微在個人電腦CPU(中央處理器)市場的占有率。

蘇姿丰也大力拓展公司在遊戲、資料中心及嵌入式設備領域的業務。她負責監督Zen晶片架構的開發,並推出極其成功的Ryzen和Epyc處理器系列。

此外,在蘇姿丰領導下,超微收購晶片製造商賽靈思公司(Xilinx Inc.),賦予公司在可程式化系統單晶片(PSoC)裝置、推論加速器方面新的實力。

對AI領域來說,最重要的是,蘇姿丰讓超微晶片成為輝達(Nvidia)GPU(圖形處理器)的可靠替代品。

文章指出,不是每位高階主管都兼具理智和遠見,而蘇姿丰持續在世界上留下自身印記,所有人都因此變得更好。

時代雜誌今天公布的2025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2025),分為「藝術家」(Artists)、「時代象徵」(Icons)、「領袖」(Leaders)、「巨人」(Titans)、「先鋒」(Pioneers)、「革新者」(Innovators)等6項類別,蘇姿丰被列在巨人類別。

同樣上榜巨人類別的還有臉書母公司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及副總統范斯(J.D.Vance)、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在領袖類別榜上有名。

出生於美國加州的台裔導演朱浩偉入選革新者,他執導的著名作品包括「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Asians)、「魔法壞女巫」(Wicked)等。

中國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低成本生成式AI模型引發市場震撼後,該公司創辦人梁文鋒入選先鋒類別。

   
加州將告川普 非法對陸加關稅
編譯高詣軒、簡國帆/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民主黨籍加州州長紐森十六日說,加州將提告挑戰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各國實施廣泛關稅的權限,主張實施這類關稅須經國會批准。

美聯社報導,該訴訟將在加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提出,指稱川普援引美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中加墨實施關稅、或對所有輸美商品實施百分之十基準關稅是非法行為,還將請求法院立即阻擋這些關稅。

紐森說,現行關稅已在加州造成開銷膨脹和巨額損失,「川普總統的非法關稅正對加州家庭、企業和我們經濟引發混亂」,導致物價上漲、危及就業,「我們將替無法承受這場混亂持續的美國家庭站出來」。紐森十六日稍晚將與加州檢察長邦塔一同談論這次訴訟。

IEEPA允許總統基於應對外國威脅,凍結或阻擋交易;川普也已提供多項理由為加徵關稅辯護,包括這意在刺激美國製造業並阻止芬太尼非法流入。紐森的辦公室卻說,該法雖明定總統在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以應對外來國安、外交政策或經濟威脅時,可採取哪些行動,「但關稅不在其中」。

洛杉磯時報報導,加州已對川普新政府提起十多起訴訟,這次提告標誌紐森首次在這類訴訟擔任主導角色,表明他在川普第二任可能改變以往相對保守態度。直到此前,州檢察長邦塔一直代表加州與聯邦政府展開法律纏鬥。

加州經濟規模冠居美國各州,是對外出口重鎮且農業發達;許多該州生產的堅果、蔬果外銷海外。紐森先前也呼籲其他國家在報復關稅中豁免加州,但目前還未傳出有這類協議。

加州州長辦公室說,去年加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將近六七五○億美元。若對外經貿衰退且股市暴跌,加州恐在川普的關稅政策下損失數以十億計美元收入。墨、加、中分別是加州前三大貿易夥伴。

若加州成功促成國會表決川普關稅,可能讓共和黨議員在明年期中選舉時容易受到政治批評。

另外,美國幾家小企業也已委託法律倡議團體在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遞狀控告川普,指控川普藉由聲稱美國對他國的貿易逆差構成緊急狀態,逕行課徵關稅,篡奪國會權力,也踰越總統職權,希望阻止川普二日宣布的對等關稅及另外對中國加徵的關稅。

發起控告的包括紐約酒飲進口商、賓州釣魚工具零售商、維州教育套組及音樂工具製造商。訴狀指出,憲法將設定關稅稅率的權力賦予國會而非總統,國會未授予總統這類權力,川普援引的IEEPA也未授權總統片面發布對各國課全面關稅。

   
美中貿易戰加劇…川普擬孤立大陸 要各國選邊站
編譯黃淑玲/綜合報導/聯合報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計畫透過與各國進行的關稅談判,向美國貿易夥伴施壓,要求限制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從而孤立大陸,總統川普暗示可能要求各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川普十五日接受福斯新聞訪問,被問到巴拿馬不再繼續參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相關問題時,表示他會考慮讓各國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做出選擇。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國打算要求貿易夥伴承諾孤立大陸經濟,以換取白宮降低貿易和關稅壁壘。美國官員計畫與七十多個國家進行談判,要求這些國家阻止大陸經由其領土轉運商品,防堵大陸企業在其境內設址以規避美國關稅,各國也不得吸收來自大陸的廉價商品。

由於各國與大陸經濟關聯的程度不同,具體要求可能會有很大差異。知情人士表示,一些已開始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國家,還沒收到美方提出與大陸相關的要求,這些談判代表也承認,談判還處於早期階段,許多人預期川普政府遲早會提出與大陸有關的要求。

美國希望能藉由這些措施削弱本已搖搖欲墜的大陸經濟,並在川普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舉行的會談之前,令北京在談判桌上處於不利地位。

知情人士表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是這項策略的幕後推手之一,貝森特六日於海湖莊園的一次會議向川普提出這項策略,做為推動孤立大陸經濟大戰略一環,最近也獲得川普政府官員支持。

貝森特的計畫包含以關稅將大陸排擠出美國經濟,甚至可能讓在美國掛牌的陸企下市。貝森特不久前受訪時,未排除讓陸企股票在美下市的可能性。

在川普九日宣布暫停徵收對等關稅九十天之後,貝森特主導對等關稅的貿易談判。

貝森特十六日與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會晤,並列出了一份他認為可能很快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名單,包括日本、英國、澳洲、南韓和印度。

   
觀光降溫、抵制美貨…彭博:美經濟恐損失數百億美元
編譯徐榆涵/綜合報導/聯合報

彭博社報導,隨著外國旅客縮減赴美行程、國際間抵制美國產品情況升溫,二○二五年美國經濟恐將損失數百億美元收入,為本已脆弱的經濟前景增添更多壓力。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署(ITA)十四日公布的數據,三月非美籍旅客入境美國的航空人次較去年同期下滑近百分之十。高盛預估,若最壞情況成真,今年因外國旅遊與抵制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恐高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點三,相當於九百億美元。

在疫情管制解除後,外國觀光曾為美國帶來一波經濟回暖,但如今隨著邊境管制趨嚴、地緣政治緊張升高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許多人開始重新考量赴美旅遊計畫。

加拿大卅四歲攝影師艾倫,因美國總統川普對加拿大課徵關稅還宣稱要讓加拿大成為美國一州,而取消赴美露營行程,轉往卑詩省旅遊。他說:「我們不是不出門,而是把錢花在其他地方。」

艾倫不僅改變旅遊計畫,也取消Netflix訂閱,並開始避免購買美國進口商品。

根據ITA數據,二○二三年國際旅客在美國消費創下二五四○億美元新高。ITA三月初原預測今年美國將迎來七千七百萬名外籍旅客,接近二○一九年歷史高點,並於二○二六年創下新高。然而,不久後美國機場嚴格盤查法國、德國等國旅客消息傳出,加拿大包括退休基金與醫療機構等單位,陸續對員工發出赴美旅遊警示。

彭博社分析,美國每年近二百億美元的國際旅遊零售支出恐面臨流失風險。

根據OAG航空數據顯示,加拿大今年至九月的赴美機票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大減百分之七十。雅高酒店集團(Accor SA)也指出,歐洲旅客的夏季訂房量下滑百分之廿五,可能與機場盤查新聞造成「負面聲量」有關,使觀光客轉往其他目的地。

高盛在三月底報告指出,美國對傳統盟友的關稅政策與強硬立場,正在傷害外界對美國的觀感,這將進一步拖累美國經濟成長。

   
人才缺口日益擴大、逾七成的企業面臨徵才挑戰
今年在臺灣有52%的企業預計擴大招募,同時,高達71%的企業表示在招募關鍵職缺時遇到困難,其中49%的企業指出中高階人才的招募最具挑戰性。

同事明明說It’s a big deal,卻不是在強調事情很重要
Big deal是指重要的事,所以what’s the big deal就是指,這哪是什麼大事。如果我們說It is a big deal. 意思是「這件事情很重要」。但big deal也可能是反話,看語氣而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