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當局催婚催生大動作可能都搞錯了方向,事實上,現實的經濟困境才是導致年輕人不婚不生的關鍵因素。
10年前,中國大陸扭轉實施長達35年的一胎政策,走入全面二孩,又在4年前改推行三孩政策,更加碼祭出各類獎勵措施,仍難拯救持續下探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從2016年的1883萬人,崩跌至2024年的954萬人。
最近3年,大陸更連續出現出生人口不及死亡人口的「生不如死」現象,大陸年輕人究竟為何不婚不生?
結婚數劇減2成 生育率惡化
由於大陸結婚率和生育率高度相關,2024年大陸的婚姻登記數610.6萬對,比前年大減20.5%,創下近40年來最大跌幅。結婚數大降,可預見生育率也將持續惡化。
大陸年輕人「不婚不生」趨勢讓官方焦頭爛額,招數頻出。近年常有「適齡」女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宣稱接到政府部門人員來電關切自身月經、孕情,或主動提供生產前維生素並持續探詢進展,引發侵犯隱私、過度干預的爭議。
大陸官方還推廣所謂的「新婚育文化」,大力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並寫入政策,要求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大專教育,實現「從娃娃抓起」。
網路抓女權發言 搞錯方向
今年春節期間,大陸中央網信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清朗網路整治行動,也將「刻意渲染鼓吹不婚不育、反婚反育等話題,宣揚極端女權」列入打擊目標。
大陸當局這些大動作可能都搞錯了方向,事實上,現實的經濟困境才是導致年輕人不婚不生的關鍵因素。
大陸疫後經濟持續疲軟,就業市場未見起色,24歲的七七(化名)今年為止已失業2次,她說自己每天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刷求職網站,「因為我沒有存款,失業的狀態讓我陷入生存焦慮,在這狀態下,我是沒有辦法結婚甚至生孩子的,因為我連自己的溫飽都沒能徹底保證。」七七指出,當前大陸經濟狀況非常不好,就業環境比前兩年還差,房價一直跌但還是買不起,「如果要還一輩子房貸,還要養孩子,壓力太大了」。
她也提到年長同事也會擔心到了35歲被裁員,或者已經認清無法改變此生階級而決定不生,否則「孩子勢必要走一樣的路,這樣的一生太痛苦了」。
此外,大陸社會「內捲」(內部過度競爭)問題嚴峻,在江蘇一所高校任職的楊老師表示,她至少要能為孩子創造相對較好的生活,否則會選擇不生養,「過去自己吃過的苦,肯定想要下一代少吃一點」,這些就會需要金錢來支撐。
七七也說,希望自己的經濟狀況能完全「托舉」住孩子,考不到好學校或沒有工作也無妨。
社會價值觀轉變 不急婚育
另一方面,現年30歲的楊老師提到,當代個人的「社會時鐘」向後推遲,「研究所畢業之後,等工作3、5年穩定了,(年齡)基本上就靠30了。學歷比較高的女生,有一部分結婚比較早,另一部分這時候已養成獨立的人格、生活與經濟,對婚姻就沒有這麼迫切了」。
個人自我意識的興起,以及社會婚育觀念的改變,也形塑了當代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模樣。
今年20歲,來自杭州、在香港就學的Jocelyn分享,由於和男友未來打算留在香港或移居海外,加上男友收入高於自己,「功利來講,婚姻或許對我是有利的」,但她仍希望未來能在自我實現上多做些努力,例如讀更多書、做義工,「生兒育女明顯不符合我想做的事」。
無業者:不婚不生才是負責
楊老師認為,現在已不再是要透過生小孩增加勞動力或抵抗社會壓力的時代,是否婚育「更多的考慮還是自己」。七七則說,「我反而覺得,我們這些不想結婚、生孩子的年輕人,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對我們的下一代負責」。
為了鼓勵年輕人婚育,大陸自今年5月10日起實施婚姻登記「全國通辦」,結婚領證不再需要提供戶口名簿,也就不用回到戶籍地民政局辦理,讓結婚更方便,也減少「戶長」父母干預婚姻自由的情況。
結婚條件放寬,離婚條件則收緊,大陸自2021年元旦起增設「離婚冷靜期」,規定夫妻向政府申請離婚後需再經過30天才能正式辦理。儘管這項新制使近年離婚對數明顯減少,但離婚難度的提升,也被認為對結婚實際上具有勸退作用。
各省推政策紅利 仍難逆轉
大陸地方政府也推出許多催婚、催生政策,包括發放現金,延長產假、陪產假,提供職業發展,甚至建立交友平台、舉辦聯誼,也鼓勵透過協商降低或放棄日益高漲的「彩禮」(聘金),但能否逆轉結婚率、出生率下降趨勢仍是問號,經濟大環境的低迷與不穩定性,恐怕才是更難撼動的大山。
陸媒虎嗅網觀察,目前催生政策多著眼第二或第三胎,不過大陸國家衛健委資料顯示,計畫生育政策轉變後,近年大陸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升至逾55%,若想催生更多孩子,一孩生育才是該穩住的「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