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14 第59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焦點新聞 油車會走入歷史嗎/川普不愛電動車 美政策大轉彎
俄烏戰爭再掀波瀾 金正恩:北韓無條件支持俄
停火談不攏 以色列再空襲加薩釀30死
颱風百合逼近日本關東和北部 可能登陸北海道
川普遇刺滿一年 盟友眼中他變感恩
抗陸關鍵助力 日本在川普眼中「已經不再特別」
油車會走入歷史嗎/台灣電動車市場 不再由特斯拉獨霸
新能源車霸權浮現/內捲加劇、壁壘提高 陸電動車隱憂
尹錫悅沒放風?南韓法務部駁斥
被疑涉淫魔案 川普要支持者「別管了」
新能源車霸權浮現/產能壓制 陸電動車攻全球

焦點新聞
油車會走入歷史嗎/川普不愛電動車 美政策大轉彎
編譯江昱蓁/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前總統拜登於2021年簽署行政命令,設定2030年以前美國市售新車一半為電動車的目標,卻為現任總統川普以行政命令撤銷,並凍結電動車充電樁設立經費;川普還簽署國會決議以撤銷加州汽車零排放標準的豁免權,國會也提案停止電動車稅收抵免優惠,引發重返燃油車時代的疑慮。

推翻拜登政策 川普批扭曲市場

行政命令成為川普針對電動車的工具之一,藉此撤銷拜登設定的目標,也瞄準充電設施。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市售新車一半為電動車有賴充足、可靠的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拜登時期的國會因此批准「全國電動車基礎建設」(NEVI)計畫。

NEVI撥款50億美元,分5年向各州交通部門撥款,並在2030年部署50萬個高速電動車充電樁形成充電網路,以州際高速公路沿線為主,同時納入鄉村道路與低收入社區。

NEVI已批准總金額32億美元,惠及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及波多黎各,而截至今年3月,已有33個州獲撥款6.16億美元,供104家申請單位架設1000座充電站。迄今完成60個充電站,合計268個充電樁,花費NEVI資金約3300萬美元。

川普就職當日簽署的行政命令,停止自NEVI撥出未動用款項興建汽車充電站。命令表示,應考慮「取消不公平補助與其他政府強加的錯誤扭曲市場政策,該政策有利於電動車且有效地強制購買電動車」,而財長貝森特、能源部長萊特、運輸部長達菲皆曾說,將尋求取消聯邦政府對電動車的支持,凸顯川普政府將石油與天然氣列為能源政策優先項目。

補助提前到期 美電動車將變貴

國會則成為川普對電動車的第二個戰場。據今日美國報導,歐巴馬時期提供電動車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以減少燃油車排放。這讓原本昂貴的電動車更為經濟實惠,普羅駕駛者也更易負擔。補助原定2032年12月21日到期,「又大又美法案」卻提前至2025年12月31日,意味著2026年起電動車將不再享有稅收抵免優惠。法案也規定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每年須分別繳納250美元與100美元的年費。

川普目的在於保障美國傳統汽車工人就業。川普曾表示拜登的電動車行政命令將導致美國40%的汽車工作消失,但今日美國引述非營利事實查核網站FactCheck.org,未有任何證據支持該觀點。

雪佛蘭的Equinox EV因優惠售價為26100美元,失去優惠後為33600美元;福特的F-150因優惠售價為55495美元,失去優惠為62995美元,電動車價格上揚降低對消費者吸引力,恐影響整個電動車產業銷售。

此外,川普6月簽署由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在5月通過之決議,撤銷加州可制定比聯邦更嚴格汽車排放標準的豁免權,阻止該州逐步淘汰燃油車的努力。紐約時報表示,決議經總統簽署就具有法律效力。

不服川普決議 加州擬打法律戰

紐時指出,依據1970年聯邦《清潔空氣法》,加州制定較聯邦上限更嚴格的汙染標準。為因應氣候變遷,加州州長紐森積極推動向電動車轉型,但廢除加州汽車政策卻是川普議程核心,旨在強化美國化石燃料的生產與使用,取消推廣再生能源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按拜登時期核予加州的豁免,允許加州要求電動車在銷售新車的占比逐漸增加,至2035年完全禁售燃油汽車,目前已有11個州跟進。川普簽署的決議還包括禁止加州強制銷售零排放卡車、禁止加州實施最新氮氧化物引擎排放標準。

川普稱加州計畫為災難,「將廢除大多人喜歡的燃油引擎」。美國運輸協會主席斯皮爾也說,加州政策讓長途車輛以超過現有電動車基礎設施能滿足充電需求的速度,擺脫柴油動力。

不過,加州決心回敬法律戰,讓重返全面油車仍存在變數。加州檢察長邦塔表示將提訴訟,要求聯邦法官推翻決議。紐森也指示州政府擬定新規,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並獎勵遵守該州逐步淘汰燃油車的汽車製造商。

紐時指出,近4千萬人的加州居民結合跟進的11個州,占美國汽車市場的40%,加上汽車製造商不想生產兩種不同的車款來滿足不同州對銷售燃油車的不同規定,所以加州政策將影響全美。這也讓共和黨不滿加州對市場的影響力,希望廢除其對消費品生產與銷售方式的控制權。

邦塔表示,燃油車與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有關,逐步汰除燃油車刺激技術創新,帶動加州經濟發展。訴訟關鍵在於國會非法利用《國會審查法》通過決議,該法允許立法者以簡單多數推翻行政部門批准的規定,共和黨還稱《國會審查法》允許國會推翻環保署的豁免規定。

邦塔卻說,「《國會審查法》適用於規定,不適用於豁免令」。紐時指出,由於該法禁止法院審核援引該法通過的行動,恐成加州興訟的阻礙。

華郵警告川普 恐將市場讓北京

CNBC指出,儘管銷售速度放緩,但電動車的銷量仍持續成長,華郵也警告川普視電動車如敝屣,恐將市場拱手讓給北京,而企業也已投下重本在電動車上,全面重返燃油車仍面臨諸多因素制約。

   
俄烏戰爭再掀波瀾 金正恩:北韓無條件支持俄
編譯羅方妤、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聯合報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正在北韓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北韓官媒十三日報導,領導人金正恩對拉夫羅夫表示,平壤準備「無條件支持」莫斯科為解決烏克蘭衝突所採取的一切行動。韓聯社報導,南韓軍方十三日消息顯示,北韓持續供應俄羅斯砲彈,若以一五二公厘口徑的砲彈計算,供貨量約達一千二百萬枚。

路透報導,在俄烏戰爭中,北韓已向俄國提供軍隊和武器,並承諾將提供更多軍事支持,幫助莫斯科推進戰事。

南韓國防部國防情報本部十三日提交給國會的資料中推測,北韓近年送往俄國的砲彈貨櫃總計有超過二萬八千個,估計砲彈數量約達一千二百萬枚。

韓聯社報導,北韓在俄國二○二二年二月侵烏後,提供俄國砲彈、飛彈和榴彈砲等武器,甚至派軍馳援。烏軍曾估算,北韓派遣超過一萬四千名官兵援俄。北韓也在今年四月首度證實派兵一事。

北韓與俄羅斯去年簽署一項包含「共同防禦條款」的軍事合作協議,金正恩如今在北韓東部濱海城市元山會見拉夫羅夫,承諾在此架構下進一步合作。俄朝外長目前在此地舉行第二次戰略對話。

根據北韓中央通信社報導,金正恩告訴拉夫羅夫,北韓準備「無條件支持與鼓勵」俄羅斯領導層,為解決烏克蘭危機根源所採取的一切措施。

另一方面,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北韓和中國已同意恢復兩國首都間的旅客列車服務。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列車運營在二○二○年一月暫停。多名熟悉中朝關係的消息人士透露,中朝鐵路部門已同意在近期重啟平壤至北京之間的鐵路服務。目前進行最後調整,預計最早將於八月恢復運行。

NHK報導,自五月以來,北韓官員赴中國考察和培訓的次數也有增加。一位未具名的專家分析,中朝兩國關係已經出現改善的跡象,但須要謹慎判斷重啟兩國關係是否意味著兩國關係的全面轉變。

報導稱,北韓正迅速通過軍事合作等方面,深化與俄羅斯的關係。金正恩此前已派出一萬多名軍人支援俄軍作戰。平壤也承諾派遣約六千名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協助俄羅斯邊境庫爾斯克地區的重建工作。

一些觀察人士說,北韓正與中國保持距離,因為北京的立場是執行聯合國安理會對平壤核計畫的制裁。

   
停火談不攏 以色列再空襲加薩釀30死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路透報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代表團在卡達首都多哈談判停火協議,但進度陷入停滯,雙方主要歧見在於以軍從加薩撤軍的範圍。在此同時,加薩民防機構表示,以色列十三日發動空襲,造成至少三十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六名兒童在一座供水站附近喪命。

一名以色列官員告訴路透,針對美方提出的六十天停火方案,雙方間接談判十二日整天都還在進行,至今已經談了七天。美國總統川普先前表示,希望這項美國支持的新停火提案能很快取得突破。該協議內容包括分階段釋放人質、以軍撤離,以及進一步就結束戰爭進行討論。

巴勒斯坦消息人士表示,哈瑪斯拒絕以色列提出的撤軍地圖,因為這會讓以軍保留對加薩約百分之四十的控制權,包括南部的拉法全境,以及加薩北部和東部更多區域。兩名以色列消息人士透露,哈瑪斯要求以軍撤回到之前停火時的控制線,也就是以色列在今年三月重啟攻勢前的部署位置。

巴勒斯坦消息人士指出,人道援助安排以及對結束戰爭的保證也成為談判的難題,並表示若美國進一步介入,危機有可能化解。

美聯社報導,加薩衛生部十三日表示,以哈戰爭已造成超過五萬八千人死亡,超過一半死者是婦孺。加薩民防局發言人巴薩爾告訴路透,在加薩走廊中部,一架無人機擊中紐瑟拉特難民營「流離失所者聚集地區內的一座飲用水供水站」,造成八人死亡,包含六名兒童,另有數人受傷。

以色列軍方表示,他們當時瞄準一名武裝分子,但由於技術故障,彈藥落到「距離目標數十公尺」的地方。以軍表示,正在調查此事。

   
颱風百合逼近日本關東和北部 可能登陸北海道
東京14日專電/中央社
日本氣象廳日前表示,今年第5號颱風百合(NARI)在日本八丈島南方的海上生成後北上,今天到明天之間有機會逼近東日本、北日本,可能登陸。倘若颱風威力增強,今天上午首都圈的通勤時間可能出現風雨增強情況。

日本放送協會(NHK)根據日本氣象廳發布的訊息報導,13日凌晨颱風百合生成,當天晚上9時(台灣時間晚上8時)在八丈島的南東470公里海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朝北前進。

百合的中心氣壓994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20公尺,瞬間最大陣風風速每秒30公尺。中心的南東側440公里以內及北西側330公里以內,颳著風速每秒15公尺以上的強風。

百合威力漸增強,朝北前進,接近關東地區後,到15日為止,將通過三陸外海(跨青森縣、岩手縣及宮城縣的三陸海岸外海,在太平洋海域),逼近北海道,有登陸的可能性。

日本氣象協會的天氣預報專門媒體tenki.jp報導,百合15日前進到北海道附近,在北海道登陸的可能性增大。如果登陸北海道,將是時隔9年登陸。

日本氣象廳表示,受到暖濕氣流影響,東日本、北日本到15日為止,可能出現大雷雨。東北地區的太平洋一側可能受大雨影響發生土石災害或低窪地區淹水、河水高漲情況,呼籲民眾嚴加注意。

北海道明天以太平洋一側為主的地區,由南方向北吹的風力非常強。此外,可能下大雨。

日本氣象廳預估至今天下午6時為止的24小時累積雨量,關東北部、東北地區的太平洋一側為100毫米、關東南部80毫米。到15日下午6時為止的24小時累積雨量,關東甲信地區150毫米、北海道120毫米。

來自西方另有雨雲延伸。受到在日本海前進的低氣壓以及上空寒氣的影響,西日本廣範圍地區將下雨,有的地區時雨量達5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時雨量可能達80毫米以上。因短時間雨勢強,可能出現道路淹水、河水高漲。

   
川普遇刺滿一年 盟友眼中他變感恩
編譯羅方妤/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去年七月十三日在賓州巴特勒造勢時,遭一名槍手從一百多公尺外的屋頂開槍,他的右耳因此擦傷,幸無大礙,並於去年十一月當選。川普遇刺如今已滿周年,他的盟友和顧問們表示,這件事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川普,並說川普變得更細心、更感恩。

美聯社報導,川普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拯救,而上帝救他的原因就是要讓他拯救美國。這讓他更專注於實現自己的長遠目標。

南卡羅萊納州聯邦參議員葛理漢是川普的長期盟友。川普當時遇刺後,他和川普保持密切聯絡。葛理漢表示:「我認為這件事一直縈繞在川普的心中。你知道的,他仍是那樣粗獷不羈的男人,並沒有成為禪宗佛教徒。但我認為,他變得更有感恩之心,對自己的朋友更加體貼。」

川普上月在白宮記者會也承認,那起槍擊事件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持續性的影響。他指著自己的耳朵,說「我偶爾會感到心跳加速。但你們知道嗎,這沒關係的,這是個危險的行業。我所做的工作很危險」。

很多熬過創傷事件的人,都會把那段經歷摒除在記憶之外,川普反而把自己遇刺一事的紀念品帶在身邊;在白宮及他的多個高球俱樂部,他布置藝術作品,描繪那個槍擊瞬間。當時他站起來,往空中振臂握拳,高喊「戰鬥!」

川普十一日告訴福斯新聞網:「我真的被拯救了。我欠太多了,而我認為、也希望,我被拯救的原因是要我去拯救我們的國家。」

   
抗陸關鍵助力 日本在川普眼中「已經不再特別」
編譯盧思綸/綜合報導/聯合報

華盛頓郵報報導,日本是美國數十年來的核心安全盟友,也是華府抗衡中國大陸崛起的關鍵助力,不過在被美國總統川普開出百分之廿五關稅後,日本開始意識到,即使身為美國最好的友邦,也未必擁有太多影響力。

專家指出,對川普而言,日本「已經不特別」,這點也讓東京高層不滿。日本前駐美大使指出,日方還是要設法與川普談判,而結果可能是美國大贏、日本小贏。

布魯金斯研究所亞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索里士說:「日本逐漸認清一項艱難的事實,也就是對川普而言,日本並不特別。到頭來,川普看到赤字時,他不會想說這是親密的安全盟友,他眼中只有赤字。」

華郵報導,日本是今年四月起首批與美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分析人士指出,華府當時希望迅速與東京達成協議,作為對抗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中國的籌碼。

但談判幾乎毫無進展。日本未輕易接受川普要求,尤其考量國內政治,石破政府難以在汽車、鋼鐵與稻米等關鍵產業讓步。日本廿日舉行參議院選舉,執政黨可能失去多數席次,恐造成石破下台局面。

   
油車會走入歷史嗎/台灣電動車市場 不再由特斯拉獨霸
記者林海/專題報導/聯合報

台灣電動車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但在不少汽車大廠積極投入下,銷售數量的增長明顯加快,加上政府補助、基礎建設推進,民眾對於電動車的接受程度也比過去高。過去台灣的電動車市場,都是先行者特斯拉一枝獨秀,去年卻有不一樣的局面。

2020年台灣的電動車掛牌數量首次突破1萬輛,到了2024年,在各大品牌積極推陳出新及國產電動車開始交車帶動下,全年掛牌數量達到3.8萬輛,比2023年成長53.4%,在新車銷售占比約9%。而累計台灣的電動車數量也已經接近10萬台,滲透率也突破1%達到1.2%。

過去台灣的電動車市場,幾乎由特斯拉獨霸,2022年甚至占比超過7成,但在非特斯拉陣營的急起直追下,去年特斯拉的市占率已降低到40%,打破這局面的關鍵,就是納智捷的n7。

主打百萬元以下、高CP值電動車的名號,n7吸引了不少想要嘗試電動車的車主,去年掛牌數量7121輛,不管是單一車款或是品牌統計,排名都是第二,甚至距離特斯拉Model Y的8634輛不遠,差點就成為全年最熱銷的車款。

納智捷表示,若從2023年第4季開始交車起算,n7累計已經銷售超過9000輛,有了n7的成功經驗,下一台電動車n5也在規畫中。市場傳聞,可能在第4季上市的n5,將以熱門的跨界級距再度挑戰台灣市場最便宜電動車,甚至有望比n7的99.9萬元還低,若是產量能跟上,有機會挑戰特斯拉的市場龍頭地位。

除了特斯拉、納智捷外,包括保時捷、BMW、Mercedes-Benz、Audi等國際大廠,電動車的布局都相當快。

只是電動車的高速發展,在台灣仍然是有些限制。以車價來說,相對於燃油車,民眾對電動車的印象還是太貴。有車業人士分析,n7推出即熱銷,很大程度反映了車價對於民眾的影響,未來汽車關稅若是調降,特斯拉還有可能進一步降價,拉高民眾購買的誘因。

此外,充電便利性、車主的里程焦慮能否解決也是關鍵。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整體公共充電樁數量之車樁比為9.1比1。但納智捷表示,除了全台快充站的布建愈來愈完整外,也期待政府政策鼓勵民眾裝設家用充電樁。

納智捷指出,在公共充電樁之外,若能提升家充裝設的補助或容易度,例如目前大樓要建置充電樁都要管委會同意,需要很長時間,如果可以縮短時間,對推動電動車會有一定的幫助。

   
新能源車霸權浮現/內捲加劇、壁壘提高 陸電動車隱憂
記者林宸誼/專題報導/聯合報

大陸電動車面對內部競爭加劇,加上外部貿易壁壘升級,已經浮現發展隱憂。在產銷兩旺的表象下,一場席捲全行業的生存危機正在蔓延。

大陸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為了達成2025年全年銷量550萬輛目標,5月底宣布,旗下22款車型大幅降價,最高折扣可達人民幣5.3萬元,這已是年內第3次降價促銷,跟進降價的汽車品牌超過10個。

無底線的價格戰,將導致汽車製造業持續壓縮利潤空間,造成安全與成本瓶頸。大陸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汽車製造業利潤率降至4.3%,而2025年第1季更是持續下滑至3.9%。這組數據揭露儘管大陸汽車總銷量仍在成長,但企業獲利能力卻不斷惡化,這對行業健康發展構成巨大威脅。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質疑,什麼樣的工業產品降人民幣十萬元,還能得到品質保證?北汽新能源董事長張國富也曾警告,無限內捲的話,「白菜價只能買來白菜,買不來金絲楠木。低端競爭是一條死胡同,短視的競爭只會讓行業翻車」。

充電設備失衡 覆蓋率城鄉不均

電動車發展隱憂還包括充電設備的失衡,大陸一、二線城市充電樁覆蓋率較高,縣鄉區域充電設施則嚴重不足,老舊社區電路鋪設困難,物業也往往阻撓安裝,這些問題都導致電動車「出不了城、下不了鄉」。

大陸先前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畫(2021—2035年)」等政策,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成滿足2000萬輛電動汽車需求的充電網路。除了公部門設立的公共充電樁,民企也搶進這塊市場,包括比亞迪今年5月底宣布與小桔充電、新電途分別共建1.5萬座充電樁;華為則推出「0元升級」舊樁改造方案。

此外,車企在國際合規與競爭上也有壓力,各國對電池安全、充電介面標準不統一,以及大陸與歐盟碰撞測試存在差異,車企需重複認證,加上歐盟電池法規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披露,大陸供應鏈碳核算體系則尚未與國際完全接軌。

大量退役電池 未流入正規通路

截至2024年底,大陸電動車保有量超過3140萬輛,隨著首批電池將屆「八年品質保期」,大陸將迎來一波動力電池的退役高峰期。

根據「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大陸全年理論產能高達380萬噸,而實際的電池回收量僅為62.3萬噸,回收率僅16.4%。也就是說,大量退役電池並沒有流入正規通路,而是被「低價轉賣」,甚至「私下處理」。

這些電池含有鋰、鈷、鎳等重金屬和化學物質,如果處置不當,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引發觸電、燃爆等安全事故,對土壤、水源、空氣造成汙染。

西進歐美受阻 新興市場卻疲軟

除了上述挑戰外,歐盟對大陸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並強制執行碳足跡披露機制;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將大陸電池材料排除在補貼範圍外,更將大陸電動車關稅稅率提高至100%。

大陸車企出海還面臨更大競爭格局、消費者偏好差異、品牌認知等諸多市場挑戰。在品牌認知方面,尤其在發達國家市場,歐美由福斯、豐田等傳統品牌壟斷,品牌忠誠度高;大陸車企需打破消費者對大陸車企「低價低質」的刻板印象。而在新興市場如東南亞,大陸車企聚集,產品同質化引發價格戰,「內仗外打」損害整體利潤,也深刻影響大陸車企發展。

   
尹錫悅沒放風?南韓法務部駁斥
編譯羅方妤/綜合報導/聯合報
南韓首爾中央地院十日凌晨對前總統尹錫悅簽發逮捕令,尹錫悅時隔四個月再次被關進首爾看守所。韓聯社報導,尹錫悅的辯護律師金桂利在社群媒體臉書發文表示,首爾看守所不給尹錫悅戶外運動的時間,構成侵犯人權。南韓法務部十三日發布說明資料,反駁金桂利說法不實,並說在押人員每天戶外運動時間有一小時。

法務部表示,教育改造相關法律規定顯示,看守所對尹錫悅給予的待遇與其他在押人員相同,但為避免尹錫悅與其他人進行不必要接觸,看守所方面在個別問題上對他進行特殊管理。

法務部指出,在押人員每天可進行戶外體育活動一小時,尹錫悅戶外活動的時間和次數與其他人相同。但看守所方面安排尹錫悅單獨進行戶外鍛鍊,避免他與其他人接觸。

   
被疑涉淫魔案 川普要支持者「別管了」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十二日向基本盤支持者喊話,盼他們別再為已故臭名昭彰性犯罪富商艾普斯坦案攻擊政府。艾普斯坦案已成陰謀論者的執念,認為案情被掩蓋。

綜合法新社與Politico報導,川普與司法部長邦迪、聯邦調查局(FBI)正副局長巴特爾和邦奇諾等人,選前都熱衷於散播關於艾普斯坦案的陰謀論,答應要公開傳聞中的「客戶名單」。

艾普斯坦二○一九年被依媒介未成年人賣淫遭聯邦起訴,候審期間在獄中自殺身亡,但疑雲始終未歇。有些人相信艾普斯坦手中握有一份名單,用來訛詐曾接受他媒介買春的權貴名流,並深信艾普斯坦遭到滅口。

然而上周稍早司法部與FBI一份聲明,稱艾普斯坦的確是自殺身亡且不存在外界謠傳的客戶名單、不會再公布更多相關調查訊息後,讓話題再次引爆。

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許多人堅信,所謂「深層政府」刻意不讓艾普斯坦案的權貴曝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六月與川普鬧翻,便發文宣稱「川普就在艾普斯坦檔案裡,這就是檔案一直未能公開的真相」,讓外界嘩然,但馬斯克後來主動刪除該文。

眼見基本盤起火,川普跳出來為部屬辯護。他十二日在真實社群發文稱:「弟兄姐妹們是怎回事,竟全都在圍剿司法部長邦迪,可她做得很棒啊!大家都是同一陣營MAGA,我不喜歡現在發生的事。」

川普暗示「艾普斯坦文件」是民主黨操弄的騙局,並語帶惱火地告誡支持者「別再把精力浪費在艾普斯坦這種沒人關心的事情上」。

   
新能源車霸權浮現/產能壓制 陸電動車攻全球
記者陳湘瑾/專題報導/聯合報

中國大陸的電動車正在橫掃全球電動車市場,這不只是從市占率來看,也包括大陸近年的全球布局策略。如今,不只愈來愈多大陸電動車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馬路上,各國也開始出現大陸電動車工廠和研發中心。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5月發布的最新報告「2025年全球電動車展望」指出,大陸作為全球電動車製造的中心,負責超過全球70%的產量。2024年,大陸車製造商一方面占大陸本土銷售量約80%,一方面在全球電動車產量上貢獻了25%的成長。

該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超過2,000萬輛,而電動車在2025年將占大陸車總銷售量約60%。

新車生產占比 去年首度超越燃油車

據美國CleanTechnica最新數據,今年前4個月,全球電動車銷量前三名是比亞迪、特斯拉、吉利汽車,三者全球市占率分別為23.1%、7.6%、6.4%。隨著特斯拉今年在許多地方的銷售表現不振,比亞迪在今年持續領先,吉利汽車在4月交付的車輛更是一舉超越特斯拉。

銷售市場方面,大陸仍是電動車的主要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電動車在大陸的銷量增長45.2%至365.8萬輛,出口的部分則增長52.6%至64.2萬輛。

大陸電動車的滲透率(新能源車在所有生產車輛中的占比)在去年7月首度超越燃油車,這有賴於大陸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像是去年8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汽車以舊換新有關工作的通知」,提供人民幣1.5萬至2萬不等的換車補貼,今年相關政策仍持續推出。政策推動下,去年大陸零售電動車中,就有三分之一來自以舊換新補貼。

同時為避免消費者買得到卻沒地方用,大陸著眼於生態建構,於去年發布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城市,將車輛端、路側基礎設施和雲控平台打通成即時互聯、協同決策的網絡,既為後續自動駕駛的環境鋪路,也為電動車普及到基層、融入電力系統創造條件。

以車路雲一體化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四、五線城市電動車覆蓋率,近期另一項措施要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組織電動車售後維保、充換電以及金融服務企業協同下鄉,帶動鄉村地區建立起新能源車應用配套環境。

應對他國防堵 改設工廠、研發中心

然而,大陸電動車如今面對全球市場,可能遭遇更大挑戰。各國因警惕大陸電動車傾銷,祭出各種防堵手段,去年以來,歐盟對大陸電動車加徵為期5年、最高達45.3%的關稅;加拿大對大陸電動車課徵100%的關稅,與美國一致。為了應對這些貿易壁壘,大陸這幾年調整出海策略,銷售策略從過去較為單純的整車出口,或是在各國設立CKD廠(完全散裝再組裝),轉變為到世界各地設立工廠或研發中心。

以比亞迪為例,在歐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都能看到其足跡。比亞迪去年7月宣布在巴西建3座工廠,其中一座負責生產新能源車,年產能為15萬輛;同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建廠,年產能預計為20萬輛,計畫3年內建成;泰國工廠已於2024年7月竣工投產,年產能約為15萬輛。土耳其、印尼和柬埔寨等地也陸續傳出建廠消息。

進一步觀察其在歐洲的產業布局,能隱然看到一條更完整的產業鏈正在成形。比亞迪甫於日前決定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立歐洲總部和研發中心,將專注於銷售、售後、車輛認證及車型本地化設計和功能開發;公司並陸續與輪胎製造商倍耐力、雷射系統生產商Prima Industrie、歐洲鋼鐵製造商voestalpine等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為其匈牙利工廠供應原料或組裝配件。

相關廠商跟進 出海打造周邊產業鏈

其他大陸電動車企業同樣積極赴世界各地發展。上汽集團推出不受歐盟關稅影響的混合動力車型,市占率大增;吉利汽車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截至今年4月,海外累積銷量已突破10萬輛;廣汽集團5月公布將在巴西進行本地化生產,並於當地設立研發中心;至今更有超過20個大陸電動車品牌,進駐對電動車產業持開放態度的泰國。

相關產業鏈也跟著走向海外。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與歐洲汽車大廠Stellantis在西班牙建立合資動力電池工廠;廣汽集團擬在泰國建設超級充電網路。這些都有助於大陸電動車品牌拓展市場版圖。

   
冷戰重啟?台海衝突背後的AI戰爭與生物武器威脅
基本上,台灣要繼續生存下去,延續獨立的民主政治,就要靠台美防空系統武器裡的人工智慧迅雷般的運算速度。幸好,幾年前,防空系統的電腦基礎設施已經升級,可以在量子電腦上集中運作或(在雲端上)遠端操作。量子電腦的運算速度大約比最快的傳統電腦快2 億倍。

台股窗外有新藍天 精準攻擊與精準選股
二○二五年即將走過一半,對世人來說,這是變化多端的年代,川普帶給世界的驚嚇、驚奇與驚喜正不斷地上演,先是四月二日的對等關稅造成全球股市驚人的下跌,到了四月十一日川普急踩煞車,釋出關稅豁免九○天各國和美國談判關稅的解藥,全球股市暫時喘一口氣。不過,七月九日的大限又將屆,川普除了和英國達成協議,和中國完成談判,其他國家都還在談判中,會不會再順延?這是七月的變數。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