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9 第59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焦點新聞 美時代雜誌專訪 李在明:與美站在一起 但不抗中
和平談判雖暫停 俄移交1000具烏軍遺體、烏歸還24具
格陵蘭最大軍演 丹麥未邀美軍 僅邀請美防長赫塞斯
談柯克遇刺案惹禍 美深夜脫口秀遭「無限期停播」
美英簽署「科技繁榮協議」 川普盛讚獨一無二
川普與英簽科技夥伴協議 喊話投資6兆元創紀錄
南韓統一部:盼與北韓解凍 從「敵對兩國」轉為「和平兩國」
輝達夾在美中兩強間 成「數位冷戰」棋子身不由己

焦點新聞
美時代雜誌專訪 李在明:與美站在一起 但不抗中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時代雜誌十八日刊出南韓總統李在明專訪,他表明「在新的全球秩序與以美國為中心的供應鏈中,我們會和美國站在一起,但也要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避免與中國發生對抗」。

這是李在明自六月四日就任以來,首度接受西方國家媒體專訪。李在明說,南韓將與美國站在一起,但也需維護好中韓關係,否則將被推向兩大陣營對峙的前線,且首爾進一步鞏固美韓關係,有望為區域的交流合作扮演橋梁角色,「我們的民主與市場經濟價值觀,植基於美韓同盟上」,作為橋梁,也能避免大國競爭下的美中關係出現螺旋式惡化。

李在明指出,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已出現巨大變化,南韓不能重回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安美經中」傳統戰略。他強調,「由於我們在地理上鄰近中國,以及中韓間的歷史淵源、經濟及人文交流,我們無法完全斷絕與中國的連結。因此我們需妥善處理中韓關係,我相信,西方對此也應理解」。

李在明在首爾接受時代雜誌專訪的當天,正是中國大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歡迎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北韓領袖金正恩,其他貴賓還包含伊朗、白俄羅斯及緬甸的領袖,被西方媒體稱為對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的「顛覆軸心」。李在明受訪時笑稱,中方似乎想要他也出席在北京的活動,「但我沒再多問」。

李在明六月上台後,支持率一度下滑,但現已回升。時代雜誌說,原因之一就是他奉承美國總統川普和美韓關稅談判成功。

八月白宮「川李會」氣氛融洽,川普稱讚李在明「人非常好」,李在明在美韓貿易協議已同意的三五○○億美元之外,也當場宣布加碼投資美國一五○○億美元,包含韓航採購五百億美元美國波音客機。

但川李會的背後,李在明面臨籌集三五○○億美元投資基金的棘手問題。這筆鉅額投資是否全是現金?誰將承擔投資出現的損失?他坦言,鑑於美方要求如此嚴苛,「要是我接受,就會遭彈劾。所以我請美方談判團隊提出更合理的替代方案」。

對兩韓關係,李在明提到,「若我們告訴北韓罷手,他們就會停止計畫嗎?我相信,若我們繼續施加目前的壓力,那北韓會繼續製造更多枚核彈」。因此他認為,作為分階段無核化路線圖的一環,南韓可考慮解除對北韓的制裁,以交換平壤凍結核飛彈計畫。他支持藉由談判方式,部分放寬或解除制裁,以交換三階段進程,即暫停、裁減和最終的無核化。

至於是否會以改善與北韓的關係為由,推薦川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時,李在明提到,若相關問題取得實質進展,那川普是唯一能獲此殊榮的人。

   
和平談判雖暫停 俄移交1000具烏軍遺體、烏歸還24具
基輔18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烏克蘭政府機構表示,烏方今天從俄羅斯接收據稱屬於烏軍陣亡士兵的1000具遺體,作為交換,烏克蘭將24名俄羅斯士兵遺體移交俄方。

烏克蘭「戰俘處遇協調總部」(Coordination Headquar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f War)透過Telegram發佈聲明表示:「今天進行遺體歸還作業,1000具俄方聲稱屬於烏克蘭軍人的遺體已歸還烏克蘭。」

根據提供俄羅斯戰俘與失聯士兵訊息的另一烏克蘭政府機構,作為交換,烏克蘭將24名俄羅斯士兵遺體移交俄方。

雙方在全面戰爭爆發以來,歸還遺體與戰俘交換是少數仍持續進行的合作項目。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雙方都有數以萬計士兵喪生,迄今未定期公布精確傷亡數據。

根據烏克蘭「我想知道」(I Want to Find)計畫,此次遺體交換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居中斡旋。

儘管美方主導透過外交途徑結束俄烏戰爭行動,俄烏已舉行3輪直接談判,但實質停戰進展有限,似乎已停滯。

克里姆林宮上週表示,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和平談判已「暫停」。

   
格陵蘭最大軍演 丹麥未邀美軍 僅邀請美防長赫塞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北約組織盟國正不斷強化北極防衛合作,然而在美國總統川普覬覦丹麥半自治領土格陵蘭之際,丹麥並未邀請美軍參加格陵蘭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軍演「北極之光二○二五」。

北極之光二○二五軍演已於本月九日登場,將進行至十九日,包括特種部隊在內,共有來自丹麥、法國、德國、瑞典、挪威逾五百五十名軍人參加。

丹麥北極司令安德森證實,儘管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受邀,但美國軍方單位並未獲邀參加這次演習。

安德森告訴路透:「我們與(位於格陵蘭的)美國皮圖菲克太空基地同仁合作,但他們並未受邀派部隊參加這次演習。」

美國過去曾參與丹麥主導在格陵蘭舉行的軍事演習。美國駐哥本哈根大使館發言人表示:「雖然我們沒參加這次演習,我們仍持續與丹麥王國及其他北極盟邦堅定進行軍事合作。」

獨立軍事分析家麥可森向路透表示,本次軍演「帶有強烈的政治訊號」,「基本上是要展現給美國人看,格陵蘭歸丹麥管,並且獲得其他北約國家協助」。

安德森否認這次軍演意在向華府傳達訊息,表示這次演習是在為俄、中於北極地區更趨活躍的可能情境預作準備。

自從川普表明有意收購戰略要地格陵蘭並批評丹麥保衛格陵蘭的努力以來,丹麥加大對格陵蘭的國防投資和軍事活動。

由於川普拒絕排除武力奪取格陵蘭可能性,丹麥與美國關係惡化。上月丹麥召見美國駐哥本哈根最高外交官,就美國公民在格陵蘭祕密進行離間行動一事要求美方解釋。

   
談柯克遇刺案惹禍 美深夜脫口秀遭「無限期停播」
編譯周辰陽/綜合報導/聯合報

迪士尼公司旗下美國廣播公司(ABC)十七日宣布,深夜脫口秀主持人金摩因近日談到美國總統川普盟友柯克槍擊致死案時引發爭議,節目「將無限期停播」。

CNN報導,經常批評川普的金摩,在十五日晚間的節目開場獨白暗示,槍擊柯克的凶嫌羅賓森可能是親川普的共和黨人。「MAGA幫正拼命想把這個殺害柯克的孩子描繪成他們陣營以外的人,並盡一切努力從中撈取政治利益。」

ABC突然做出這項宣布,起因是至少一家聯播台主要營運商表態,「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播出金摩的節目。該營運商Nexstar指出,公司「強烈反對金摩近期有關柯克遇害的言論,並將以其他節目取代該節目」。

ABC發言人表示,金摩的節目將「無限期停播」,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迪士尼、ABC與金摩的經紀人均未立即就事件發表評論。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卡爾接受右翼Podcaster主持人強森訪問時表示,金摩的言論構成「最惡劣的行徑」,暗示FCC可能會撤銷ABC聯播台執照,以迫使迪士尼出手懲處金摩。

   
美英簽署「科技繁榮協議」 川普盛讚獨一無二
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即將結束英國國是訪問行程的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與英相施凱爾會晤並共同召開記者會,期間他盛讚兩人簽署的「科技繁榮協議」為「獨一無二」,將確保兩國引領下一場科技革命。

路透社報導,川普(Donald Trump)和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稍早簽署科技繁榮協議(TechProsperity Deal),目標在於美英共同研發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模型、擴展量子運算能力與發展民用核能。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川普於記者會上形容科技繁榮協議為「獨一無二」,還說這項協議將確保美英兩國「並肩引領下一場科技革命」。

川普聲稱,他此趟英國國是訪問促成涉及許多領域的多筆生意,價值高達3500億美元。

他提到,美國和英國也在量子運算及核能領域展開合作。

施凱爾指出,這項投資「將使我們更為富裕、更加自由」,並表明美國和英國攜手贏得這場競賽的決心。

他還表示:「我們正帶領各企業一同加入。」

   
川普與英簽科技夥伴協議 喊話投資6兆元創紀錄
編譯盧思綸/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十八日與英國首相施凱爾正式簽署科技夥伴協議,強化兩國在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及核能領域的合作。

川普在距倫敦車程約一點五小時的契克斯英國首相鄉間官邸,與施凱爾舉行雙邊會談,並簽署這項協議。

施凱爾和川普一起宣布,美國將投資英國一千五百億英鎊(約台幣六兆元)的破紀錄計畫。官員表示,該計畫是更廣泛的二千五百億英鎊計畫的一部分,將使雙方受益。

施凱爾說,這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投資案,具有「劃時代」意義,他感謝在場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等商界領袖大力投資英國,「這是一個通過投資、就業來改善人們生活並為未來幾年的特殊關係增添光彩的時刻」。

川普也說,「我們兩國之間的關係是無價的,我們之間的紐帶都是牢不可破的」。

川普此次國是訪問促成多家美國科技巨擘與金融集團允諾未來數年投資英國,包括微軟、輝達、Google及OpenAI等美國公司,已承諾未來數年在英國投資三百一十億英鎊(約台幣一兆二千七百億元),涵蓋AI、量子運算與民用核能領域。

施凱爾說,這項民用核電協議將為數百萬家企業提供電力,降低大西洋兩岸的電費並提高能源安全。

川普則宣稱美國經濟「可能達到有史以來最強勁的水平」,並表示所有公司都希望能夠到美國。

川普說,一年前美國陷入「嚴重困境」,今年美國的投資已經超過十七兆美元,「我們從關稅中獲得數兆美元收益,這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

他表示,他正在讓美國公司「快樂又穩健」,「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投資,如果沒有關稅,我們只能獲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南韓統一部:盼與北韓解凍 從「敵對兩國」轉為「和平兩國」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聯合報

南韓統一部長鄭東泳十八日表示,對平壤將兩韓關係的框架定調為「敵對兩國」,首爾將尋求轉變為「和平兩國」,並以和平兩國作為兩韓邁向終極統一道路上的一個過渡階段。

鄭東泳十八日在首爾由南韓外交部主辦的「全球韓國論壇」說,北韓雖反應冷淡,但南韓仍會持續追求兩韓和解,且對話是減少雙方敵意的最有效方式。

鄭東泳在該論壇開幕致詞時提到,即使北韓仍堅持兩國論,也沒理由再維持敵對狀態;主要應先聚焦結束敵對狀態,替代方案是將敵對兩國的框架轉變為事實上的和平兩國框架,「這就是我們對北韓政策的核心」。

儘管鄭東泳似乎旨在重啟兩韓會談,因六月上台的李在明政府尋求恢復兩韓交往,但部分人士擔心和平兩國的框架恐引發爭議,理由是這與北韓領袖金正恩視兩韓為兩國的論述太接近。

前年十二月在兩韓關係跌至多年來新低之際,金正恩將兩韓關係定調為「兩個彼此敵對的國家」關係,這實際上改變北韓此前視南韓為「尋求統一的實體」做法,北韓還稱南韓為主要敵人。

有批評人士提醒,接受北韓的兩國體制,恐違反兩韓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首爾所簽的南北基本協議,該協議正式名稱為「關於南北和解、互不侵犯與合作交流協議書」,將兩韓關係界定為特殊關係,即一個旨在促進統一而非建立國與國關係的臨時框架。

鄭東泳似乎意識到前述擔憂。他在致詞中澄清,和平兩國的體制是走向兩韓終統的過渡階段,而將兩韓均視為獨立國家的概念可溯及卅多年前,即一九九一年兩韓同時加入聯合國;由於兩韓同時入聯,故兩韓在國際法下都被承認為主權國家,而南北基本協議進一步承諾雙方承認並尊重彼此制度,互不干涉內政。

鄭東泳也強調美國總統川普一月回任後帶來的機遇。在川普第一任時,他透過幾次「川金會」和金正恩建立私人關係。八月在白宮舉行的「川李會」中,川普表明希望今年能與金正恩會面。鄭東泳指出,川李會就改善對北韓的關係達成共識,「我們必須抓住此一良機。川金會應成為消弭朝鮮半島敵意、迎來和平共處時代的一股推力」。

鄭東泳也批評四月因彈劾案下台的前總統尹錫悅,由於他過去對北韓採取的強硬政策,對兩韓關係造成「既廣且深的傷害」。

   
輝達夾在美中兩強間 成「數位冷戰」棋子身不由己
記者顏伶如/綜合報導/聯合報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網信辦本周下令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停止採購輝達人工智慧(AI)晶片,取消現有訂單。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十七日表示,華府與北京有「更重要的議題需要解決」。分析家說,輝達已成為美中「數位冷戰」棋子。

路透報導,輝達要應對複雜的美中貿易戰政治環境,還要想辦法滿足世界各地迫切需要輝達AI晶片的客戶要求,且輝達的狀況則頗為特殊,稱霸AI晶片領域同時受到中美兩國領袖注意。

陪同美國總統川普訪英的黃仁勳十七日在倫敦記者會上說,對於目前看到狀況感到失望,但是美國跟中國之間還有更重要的議題需要解決,「我會保持耐心」。他表示,「我們會繼續支持中國政府及中國企業,配合他們的發展願景。」

輝達之前曾被禁止向中國出售先進晶片,川普政府今年七月解除這項禁令。川普八月中旬允許輝達把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人工智慧晶片賣到中國。

金融時報十七日報導,中國國家網信辦本周已指示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停止採購輝達AI晶片,並取消現有訂單,其中包括對其RTX Pro 6000D的測試和採購。

黃仁勳表示,他將「支持美國」在解決地緣政治問題上的努力。

根據路透報導,投資顧問公司Running Point Capital投資長舒曼表示,黃仁勳用外交辭令所說「更重要的議題」,其實是在說「我們是數位冷戰底下的棋子」。

路透報導,輝達大幅提高在華府的遊說經費,根據參院申報紀錄,輝達上個月新聘三間外部公關公司,共有廿一名專業說客。二○二五年上半年,輝達的遊說花費將近一百九十萬美元,而去年全年遊說開銷僅六十四萬美元。

路透分析,中國網信辦的宣布將打擊輝達在中國的生意,輝達去年總銷售額當中,中國就占了百分之十三。

舒曼說,像輝達這類跨國企業,必須在華府的國家安全原則及北京追求技術主權之間靈活應對,還要讓股東滿意。

   
歐洲最美的客廳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如果你到了威尼斯只能選一個地方去玩的話,那想都不用想,那個地方一定只能是「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景點。所有出名的威尼斯地標都在圍繞在這座廣場上。等於說你來「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一口氣就可以把出名的景點一網打盡。

超高齡社會...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共融旅遊將成為一塊新藍海。然而,台灣目前對共融旅遊的理解仍有不足,硬體設施與社會共識尚不完備,加上民眾對無障礙客房的刻板印象,都成為推動共融旅遊的阻礙。從事無障礙服務多年的「多扶事業」創辦人許佐夫,分享他在業界十多年的第一線觀察,以及政府如何透過與民間合作,讓行動不便者與照顧者都享受旅遊樂趣,創造翻倍的經濟效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