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預算遭刪除1000億元,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指出,未來兩條路,不是全民電價調漲,就是台電舉債支應,其實台灣用電問題要解決不難,若讓核能發電比拉高至3成,將有機會幫台灣省「N個千億元」,故將建言台灣在核能議題上修訂「2法1條例」,進入修改法規程序:放鬆管制、研究能源安全(包括能源韌性與核安)。
童子賢22日表示,台灣用電問題要解決其實並不難,因為台灣在過去十年電力成長只有11.88%,但是全球的電力成長過去十年是25.48%,其中成長最快是中國達74%,其次是印度65%,反而歐美及日本過去20年用電趨向平緩,不但不成長還輕微下滑,故童子賢預估,台灣在經過2030年∼2035年過渡期之後,用電會傾向於不成長或輕微下滑。
原因是用電效率提高,且依循發展先進國家模式不會大幅成長,只要找到良好的能源配比,就能讓台灣的能源電力供應進入穩定、經濟、有效狀態,只要台灣能源政策若能理性思考,執行起來並沒有這麼困難。
全球電力產值已經是石油的兩倍,意味電力在能源的重要性已經超越石油,目前全球低碳或零碳電力供電比平均約35%,歐盟更高達72%,台灣遠遠落後僅16%,在核三廠二號機停役後會再降至10.5%,在低碳努力上落後國際,這也是為何他在一年半前開始重視核能,「因為光靠風力跟太陽能發電要挽救地球暖化是沒有機會的」他說,除非讓核能攜手同行。
童子賢表示,台灣半夜耗電是日間的6~7成,高速公路跟路肩都要開燈,若基礎備載都靠風力跟太陽能發電麻煩就大了,因為晚上沒有太陽能,夏季沒有風,但若用儲能因應,首先日間太陽能發電量需達兩倍,一半日間用,一半儲存起來,其次是電價要把電池成本算進去,台電粗估就是電價會倍增,從3元多變7元,而多支付的1兆元成本其實都是付給外國。
童子賢表示,電力就是國家成本,可以說國力即電力,國家競爭力跟電力成本及電力品質息息相關,台灣2025年就將進入一年用電3000億度電的時代,若都靠綠能發電,台電試算過,每度電要變貴一倍價格,若假設每度漲3元一年就將增加兆元支出,將從全民口袋跟產業稅收來補,加重兩者負擔。
而核能相對穩定,他因此主張核能發電比應達3成,另外搭配小部分天然氣跟煤炭(火力發電),組成夜間電力需求的60%基載,他認為,在既有核一到核四土地上擴張核能綽綽有餘,反而若是全用太陽能發電,需要12個台北市面積的土地才能供應。
童子賢表示,現在一直討論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其實是假議題,核廢料不是科技議題而是商業問題,只是商業問題處理要付出代價,第一個是重煉,第二個是採用比爾蓋茲現在發展的快中子反應爐,讓核廢料趨近於零,只是過去石化發電太便宜,導致投入核能研究的百億美元無法回收。
童子賢表示,核能發電有機會替台灣省N個千億元,至少一千億元起跳,有可能九千億元不等,這從新加坡以天然氣發電,最近也受不了跑去與美國簽署核能協議足以證明,現在瑞士跟瑞典都已修改法規,延長核子反應爐退役期限,每年只要測試安全就延役,原則上國際潮流是延役20~30年,日本跟義大利也重啟核能。
中國大力發展陸地風力跟太陽能之餘,每年更新增6~7座核電廠,以降低能源進口依賴。
童子賢表示,立法院諸位委員都是社會菁英,當更要秉持為台灣前途籌劃,為台灣生民謀福的心思,因此他大膽建言,應開始進入修改法規程序,放鬆管制,全力研究能源安全,包括能源韌性與核安。
他表示年後會結合台灣工商團體、外國商會,向政府建言提議修法,他指出,台灣在核能議題上需修訂「2法1條例」共3項法規。首先,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明確列出「非核家園」字眼,因法規明定,官員就必須要執行,後續要啟動核能,官員將束手無策,故最好能改掉「非核家園」字眼。
第二,是《核反應器管制法》中要求核子設施如果要延役,必須提前5∼15年申請,該法規限制應該要解除。第三是《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條例》規定核子反應器運轉執照最長40年,預期作廢,建議台灣追隨國際潮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