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讀EMBA的時候,我經常自問幾個問題:如果這些學員早已是企業家、總經理、董事長了,為什麼還願意花時間與金錢重回學校?EMBA的課程能為他們再加值什麼?還是說EMBA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多年以後,我發現答案藏在每一位來上課的CEO同學眼神裡。他們早已學會怎麼做事、怎麼經營,但卻開始在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為什麼做這些事?我還能做什麼更有價值的事?」
這就是「後EMBA」的起點,不是為了經營更大的生意,而是為了經營更有價值的生命與組織。
近年來,AI改寫了生產與決策的方式,ESG成為企業報告書上的標配,社會大眾也不再只看營收與市占率,而是更關心企業「為誰而存在」。我們正從效率經濟、財務資本的邏輯,走向一個以人為核心、以價值為導向的時代。
此時此刻,企業領導者不只是「管理資源」的人,更是價值的敘事者、文化的引導者、社會共創的催化者。
因此,後EMBA教育目的,不該是再教一次管理,也不是重複KPI語言,而是為這些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領導者,開啟一條從人文出發、在創新中行動的進階學習之路。
我們對當代的領導者,該有三種能力的期許:
一、創意(Creativity):重構問題、打破框架、想像新的可能。
二、公益(Public Goodness):利潤導向價值,讓企業與社會共好。
三、生意(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不放棄盈利,但追求有意義的成長。
創意讓企業變得有趣,公益讓企業變得值得,生意讓企業得以延續。三者缺一不可,卻也需重新排序與整合。這不只是管理上的調整,而是一場價值觀的重塑。
我於是提出「人文創新CEO學程」構想,不設傳統教室,而是走出會議室,走進田野與社區,把「地方創生」變成一個活的教材。
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科技公司的總裁坐在台東池上的老榕樹下,與青年返鄉者聊著如何把稻米品牌打進都市市場;一位文化出版人站在台南鹽水的老屋裡,思考如何用敘事讓地方的歷史被重新看見;一位生技董事長在嘉義中埔的部落與長者討論熟齡健康的新服務模型。
這樣的學程,也像是「人文創新教練創遊團」。不只是參訪,而是共學、共創、共好。每位參與的CEO同時是學員、顧問、行動教練,帶著自己的經驗與疑問,深入地方,也讓地方進入自己的思維系統。
今年初,我們啟動了第一場「人文創新CEO書酒會」,與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領袖聚首對話。大家聊管理、聊人性;聊未來的企業、聊孩子的成長;聊創新策略、聊這一代的企業領導者應該留下什麼樣的社會價值。
這樣的聚會只是開始。我們將在今年啟動全台巡遊創生之旅,深入各地方,實作共創案,出書,製作影片舉辦研討會。
這不只是一門課,而是一場創造。不是學會一套工具,而是一起面對真實的問題與限制,從中創造新的關係與答案。
EMBA教我們如何掌握數據、規劃流程、擴大規模;但人文創新學程要問:「你為何創業?你想留下什麼?你要和誰同行?」
這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的學程,但卻是每個進入人生下半場的企業領導者,可能都會思考的問題。這條道路,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群願意共同探索的人。
企業不只為賺錢,更應為人而存在,人文創新CEO放下身段,進入地方、走進現場;未來的答案,正在現場等我們去發現。
感謝吳思華老師的帶領,和共同踏出「人文創新CEO」第一步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