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業者負責用戶第一線身分認證的「門號」,積極投入阻絕日新月異的詐騙,中華電信(2412)業務長暨執行副總經理林文智指出,中華電信以「結合法規、AI驅動、跨域合作」三大策略,推動全方位防詐網絡。
在法規面,配合行政院《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0版及《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落實門號實名制、外籍預付卡限制、高風險用戶管理等規範,在無法直接阻斷連線的情況下,提供疑似詐騙警示服務。
林文智11日以「AI科技打詐新趨勢」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表示,詐騙手法猖獗,中華電信在諸多高層會議外,現在主管還要加開打詐晨會,討論最新詐騙的趨勢,因防詐責無旁貸。
林文智細數近年詐騙手法,台灣主要詐騙管道透過電話、社群媒體,詐騙集團對受害者個資、生活習慣極為了解,透過社群套交情,以投資股票或虛擬貨幣逐步詐騙。近年從傳統話術進化為全方位AI詐騙,包括AI簡訊詐騙、AI對話詐騙、AI圖片與影片詐騙。
詐騙集團可利用AI生成變形簡訊內容,規避關鍵字攔阻;透過AI語音機器人大量外撥,尋找合適下手對象;甚至偽造身分證、換臉名人製作炒股影片,讓受害者防不勝防。
林文智指出,為了防阻詐騙, 中華電信導入AI技術,推出多項創新技術。包括AI電話秘書、商業簡訊AI反詐平台阻斷高風險訊息。統計自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中華電信攔阻境外偽冒號碼來話達1,128萬通、攔阻率100%;國際來話語音警示降低無效話務每月2,921萬通。
商業短碼簡訊年發送量超過21.3億則,外用合作機構達105家。防駭系統全年即時阻擋威脅達107.7億次。
林文智說,中華電信也是台灣首家加入GSMA Open Gateway計畫的業者,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防詐API,與金融、電商、保全等行業合作。
實例包括Sim Swap API,偵測近期SIM卡更換時間,防堵冒名換卡竊取OTP;Device Roaming Status API可以確認用戶漫遊狀態,防止跨國盜刷;Scam Signal API對轉帳大額金額時同步檢測用戶是否處於通話狀態,以防受騙轉匯。目前已有金融業正式上線應用,並納入異常帳戶偵測與開戶審查流程。
林文智強調,只要有利可圖,詐騙就不會消失,但透過科技可顯著提高詐騙成本,讓犯罪集團「無利可圖」。未來將持續結合AI語音識別、異常行為檢測、預測模型與跨域資料共享,並加強用戶教育,構建更嚴密的「零詐騙」防護網,為民眾創造更安全的數位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