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領完股息後,反手賣股。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7月銀行、壽險雙雙減碼台股,抵銷券商加碼力道,單月金融三業合計淨減碼552億元,創近三個月最大量,並拖累前七月轉為淨減碼151億元。壽險業大砍持股,是逆轉主因。
不過,金融業加速卡位降息行情。2025年7月金融三業合計補債2,294億元,終結連三月拋售潮,更寫近一年半最大買債量,累計前七月砍債規模收斂到903億元。
從各業別來看,銀行6月因應除息行情加碼253億元,7月領完股息後則反手賣股197億元終結連二買。銀行趁填息與股市大漲獲利了結,屬典型季節性調節。
也因7月台股大漲,推升7月底銀行帳上未實現利益攀升到4,176億元,是睽違四個月重返 4,000億元大關,對淨值與資本適足率形成正面支撐。
壽險業動作更為猛烈。6月才加碼372億元,7月隨即大砍745億元是近13個月來最大減碼規模。壽險業者說,7月政策紅利消退,避險工具成本飆升,業者趁台股走揚、積極實現資本利得補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7月底壽險業國內外現金水位1兆1,730億元,是近三年半新高,並已連四個月走揚,顯示資產配置策略仍偏向防禦,「現金為王」的保守態勢明顯。
券商則展現截然不同的操作思維。繼6月小幅調節25億元後,7月大舉加碼390億元,反映市場普遍認為川普高關稅利空已被消化,看好台股後市仍有上行空間,因此積極布局。
金融圈觀察,即便8月台股續熱,但在除息行情結束後,銀行業多採降低股票水位來減少曝險,避免股價波動影響淨值;壽險則傾向賣股實現利得,以預作第4季美國降息後金融環境轉變的準備。
就近年金融業操作節奏,銀行業往往自7月起逐步減碼,待第四季才緩步重建部位;壽險業同樣多在年底才會有較大規模的進出與布局。
金管會公布2025年7月底金融三業國內外股票投資餘額3兆5,877億元(市價列帳),月增3.1%遠低於同月台股上漲5.78%,反映金融業在除息行情過後普遍反手調降持股。
累計前七月,銀行加碼750億元,為撐盤主力;券商減碼手筆收斂到171億元;壽險業則反轉大砍730億元成為拖累台股的補刀角色,使金融三業合計對台股淨減碼151億元,逆轉前六月淨加碼401億元的局勢。
再以國外股市來看,壽險業7月底持國外股票市值5,066億元,月增5.3%遠低美國S&P指數同期2.17%,推算7月加碼美股154億元。整體壽險業7月對國內外股市合計減碼591億元,累計前七月已減碼約1,6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