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5/09/18 第61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今年供電首亮警戒橘燈 全台電力拉警報
記者林海、黃寅、陳秋雲/連線報導聯合報

台電發電機組從南到北接連故障,在燃煤機組林口電廠一號機昨天傳出破管停機後,發電量再少八百MW(百萬瓦)、約百分之二的發電量,進入夜尖峰時段,備轉容量率一度低到百分之三點八,今年首度亮出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供電情況堪慮。

高雄興達電廠新二號機上周測試時發生爆炸意外,波及供電一千三百MW的興達電廠新一號機,占百分之三電力供給;豈料桃園林口二號機十五日也故障、林口一號機昨又破管,國內一口氣少了百分之七的電力供給。

台電曾打包票被打臉

台電近期電廠接連出現爆炸、故障,外界擔憂供應穩定,經濟部長龔明鑫日前才表示,只要台電維持夜間備轉容量率在百分之六以上,就完全相信台電公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也表示,預估至九月底,夜尖峰備轉容量率都能夠有百分之六,餘裕足以因應二點五部機組再發生故障。這些話言猶在耳,電力供應立刻拉警報。

台電表示,林口一號機因破管停機檢修,預計九月廿一日完成修復,廿二日重新併聯發電,日前因發電機勵磁設備故障的林口二號機則請原廠技師協助修復中,林口一號機、二號機故障停機,加上配合火災事故停機安檢的興達新一號機,總計影響供電能力兩千九百MW。

台電指出,北部連日高溫導致用電量高,南部午後短暫雷陣雨影響光電出力,又遭遇發電機組故障事故,昨晚夜尖峰備轉容量率要維持百分之六有一定挑戰與困難,台電已啟動備用機組,搭配抽蓄水力、輔助服務、需量反應等多元電力供需措施,持續努力維持供電。

除了既有發電機組不給力,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試運轉引發火災後,因台中火力發電廠正在施作的燃氣機組與興達廠使用相同管材,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前天率隊現勘試車現場,發現中火並未設置完整的汙染偵測與天然氣外洩監控系統,稽查人員也發現施工人員邊趕工、邊試車。中市府指出,市府支持必要的能源建設,但不容許因趕工而降低標準,後續須經市府同意才可恢復試車。

電價審議會 明天受關注

而在台電電廠接連出包,引發外界關注電力供應之際,經濟部昨宣布電價審議會將於明天舉行,將決定十月起的電價是否調漲。台電累虧逾四千億元,爭取政府撥補未果,如今又頻頻出事,調漲電價的正當性將受質疑。

此外,由於關稅、匯率等因素疊加,產業界面臨極為艱困的挑戰,工商團體多次表達希望電價凍漲的態度,外界預期電價有再次凍漲的空間,但據了解,台電表態爭取民生電價第一段、第二段級距調漲,但調幅不大,至於最後是凍漲還是微調,端看近期供電吃緊的影響有多大。

 
人均GDP贏南韓 葉俊顯:歸功台積電 優勢可望持續
記者林海、江睿智/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今年的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可望超車南韓近來引發熱議,新任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表示,主要歸功於台積電及人工智慧(AI)產業,而且這不是短期現象,趨勢可望持續下去。

葉俊顯昨舉行上任後首場媒體交流會,他說,政策有延續性,短期將會聚焦「AI新十大建設」、「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地方創生」等三大方向,更強調「施政要更貼近老百姓體感」。

針對台灣人均GDP超越南韓,葉俊顯表示,他在幾年前就已預見此結果,「我們是有那樣的潛力」。他說,先不談所得分配、不均等議題,單就人均GDP而言,台灣在先進製程、AI、半導體領域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回顧二○二一年,台幣匯價衝到廿七元,當年經濟成長率依舊亮眼,由此可見,雖然價格與匯率都在國際貿易扮演要角,但議價能力更為關鍵,只要產品有獨特性,就算匯率升值也不影響談判、議價能力。

葉俊顯指出,台積電未來五至十年內仍具有優勢,仍會在半導體先進製程及先進封裝這塊仍會保持領先,他也認為台灣人均GDP超越南韓會持續。他表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南韓財團較多,而且南韓對中國投資多且依賴中國市場,導致近年中國產能過剩衝擊到全世界,南韓受到比較大影響。相較之下,台灣當年產業大量赴中國投資時,保留台積電這一塊,要求必須符合在台先進製程至少領先一個世代才能放行登陸,這讓台灣保有台積電及半導體優勢。

而為避免國發基金投資踩雷,葉俊顯說,針對國發基金投前的洽談與審議、投後的管理都會加強。他說,洽談時要進行口碑調查,市場趨勢分析、增加公司治理評鑑,審議則要強化審議品質,增加諮詢委員、優化投資協議書;投後管理則要增加風險預警指標,每一季評估風險,並定期檢討轉投資事業獲利,沒獲利的要加強檢討營運狀況,未來國發基金也希望多鏈結新創產業。

至於主權基金規畫與推動,葉俊顯表示還在收集各界意見,須審慎評估規畫,目前是在建立社會信任及建立全民共識階段。他說,國發會將參照國際經驗,審慎考量主權基金的核心問題,包括專法擬定、資金來源及籌措、治理機制、專責管理機構以及問責機制與透明度。此外,主權基金規畫未有明確時程。

 
無薪假衝擊…三三會喊減稅 財部:已有相關調整機制
記者謝柏宏、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關稅衝擊擴大,無薪假人數飆升至7,334人,對此,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昨(17)日表示,建議政府對放無薪假的企業,提供減稅暨紓困計畫;另他也建言,政府應規劃擴大開放市場,放寬兩岸經貿限制。

林伯豐建議,官方應該提供「放無薪假」的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或一定空間的紓困計畫,提供一年的支持,他相信屆時美國關稅政策將會改變,不要讓這些企業在這一年之間撐不下去。

對於減稅建議,財政部官員回應,營所稅已有相關調整機制,例如盈虧互抵制度,申報營所稅時可列報前十年虧損。

另外針對受美國關稅影響的企業,財政部已提出紓困措施,包含延分期繳稅,最常延期一年、分期三年,且免加計利息;發生營運困難的營業人,也可申請退還溢付營業稅,以穩住資金流。

三三會昨日舉行每月例會,林伯豐在會前受訪表示,中小企業放薪假是無可奈何的事,生產減少,員工上班仍要發薪水,造成企業資金短絀。

林伯豐重申針對稅、費、及銀行貸款三項目,政府要幫中小企業尋求適當的辦法, 幫他們一年,「一年過後,一定會有改善」。

至於為什麼一年會有改善?林伯豐說,美國明年期中選舉,現在美國的動亂也很明顯,不管川普能不能繼續,共和黨是不是還是一樣維持多數,就算繼續維持多數,權力的變化也不可預測,他相信「一定會有改變」。屆時相信美國關稅也會有所改變,中小企業只要撐到明年,能夠度過,很有機會再回到原來健康的狀況。

林伯豐表示,我國對美出口占比約16%,企業目前最擔心的是關稅疊加,究竟談判內容為何,希望能公開透明,讓廠商能夠提前因應。他表示,受到對等關稅衝擊,企業希望開發更廣大的市場,如東南亞與歐美市場,但實際上並不容易。業界都希望政府能放寬兩岸經貿,將出口至美國的16%占比,部分轉移到大陸與東南亞,但目前兩岸溝通遇到困難,廠商發展也受到限制,政府應重新權衡經濟和政治的考量。

 
大財經/人形機器人引爆美中角力戰 台灣搶商機
記者鍾張涵/專題報導聯合報

當世界兩大強權在晶片、電動車與太空激烈競逐之後,「人形機器人」成為最新戰場。這場結合人工智慧(AI)與硬體製造的軍備競賽,不只是技術的較勁,更牽動產業版圖重塑與國際戰略。當美中兩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角力加劇,台灣能否再一次從夾縫中找到定位、抓住商機?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大膽宣示,五年內Optimus機器人將力拚年產百萬台規模、明年就開始大規模生產;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將人形機器人喻為「未來經濟核心」,認為AI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後,將重新定義全球經濟結構,台灣應把握機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更透露人形機器人,已經對台積營收帶來明顯貢獻。

「機器人和AI(人工智慧),會讓台灣再引領風騷廿年!」全球砷化鎵晶圓代工龍頭穩懋董事長陳進財接受本報專訪時,信心十足地說。

外資摩根士丹利近日出具最新報告,預期到了二○五○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五兆美元,數量達十億台、市場年收入可達四點七兆美元,超過全球汽車市場。因此,無論規模成長或應用場域,都為台灣代工廠和零組件廠帶來商機。

台廠動起來的同時,全球人形機器人主導權之爭,早已在美中之間戰得難分難捨:從技術專利到供應鏈主導權,正上演一場「大腦與身體」的對決。

美有「大腦」優勢 高階技術領先

據摩根士丹利統計,近五年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申請超過五千六百件專利,領先美國僅一千四百多件達四倍之譜。但若觀察專利品質與企業排名,則是另一個故事,摩根士丹利針對人形機器人前十名專利申請企業中,美國Boston Dynamics居首,其後依序為大陸優必選、加拿大Sanctuary AI、日本Sony。前十名中僅有一家大陸企業,顯示美國仍在高階技術與創新保持優勢。

這場競賽中,美中各有千秋。全球人形機器人技術分兩大面向:AI演算法與晶片構成的「大腦」,以及硬體、零組件與整合製造的「身體」。

美國占據「大腦」高地。除微軟、谷歌、特斯拉、輝達、OpenAI等科技巨擘態度積極,還有Figure AI、AgilityRobotics、Apptronik等新創企業,已與BMW、Amazon、NASA建立合作,搶進工廠與物流場域應用。

陸拚「身體」製造□低成本衝規模

大陸則是在「身體」製造上具優勢:在自動化零組件、馬達、感測器模組與電池製造上供應鏈完整,有具成本效益的零組件,採類似太陽能產業發展模式,讓人形機器人成本降低速度超越預期。

大陸宇樹科技G1、優必選Walker系列,以及小米、小鵬的家用與商業機器人,都已推出具商業潛力的機型,宇樹G1售價更只要一點六萬美元。

大陸供應鏈完整、零組件成本低且交期穩定,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商品化最大推手。儘管大陸在半導體、軟體、精密零件、靈巧手臂等領域遜於美國,但靠著「做出來、先量產、再疊代」的中國式創新,競爭力不容小覷。達明董事長何世池透露,陸製機械手臂價格是台廠一半,有些陸商甚至砍到只要三分之一。

我鴨子划水 專利申請全球第七

夾在中美間的台灣,多年扮演AI晶片、零組件與ICT模組幕後推手,亦鴨子划水搶居要角。摩根士丹利統計,過去五年來,各國針對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台灣申請數量一百九十二件,位居第七、擠進世界前十強,大摩更將台積、鴻海、上銀、和大四家公司選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百強名單。

「但是台廠應該多重布局,」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說,台灣雖在AI晶片與資通訊供應鏈有優勢,但在軟體技術、模型與平台、系統整合必須更進步,應培養垂直整合能力。若能結合AI平台、場域應用與系統整合,才能跳脫代工廠、零件供應商角色,翻轉成為AI人形機器人新時代,與各國並駕齊驅的技術共同開發者。

 
大財經/AI變革…黑手傳產新舞台 我有機會晉升核心供應國
記者鍾張涵/專訪聯合報

長年隱於幕後的基礎零件,如今要支撐機器人行動、操作與感知的眼睛、手腕、關節與骨幹,台灣傳產業者磨練多年的製造力可望被重新看見。

——穩懋董事長陳進財

穩懋董事長陳進財坐在辦公桌前,左手厚厚一疊書橫跨人工智慧(AI)、傳產、經營管理等主題,右手邊螢幕則開著股市大盤,上頭是紅紅綠綠不斷變化閃爍的台股公司列表。接受專訪時,陳進財神情堅定,「台灣產業鏈完整,有矽半導體、IC設計、化合物半導體,也有機械、機電等傳統工藝可以整合,」他信心十足地說:台商有機會從「零組件隱形冠軍」,晉升為AI機器人各部位的核心供應國。

在陳進財眼中,人形機器人需要的不只AI晶片,更關鍵的是:大量靈敏精準的感測功能及傳輸系統,才能有視覺、感知、行動協調能力,這仰賴高速運算、資訊傳輸和大量數據三技術,「AI強弱取決於輸入資料多寡,透過智慧感測器,才能收集巨量數據,而3D感測及生物感測等功能,都要使用化合物半導體」。

陳進財一路帶領穩懋成為全球砷化鎵晶圓代工龍頭,熟稔矽半導體與化合物半導體技術,不只身兼工總副理事長,同時也是化合物半導體暨設備產學聯盟主委。近幾年來,他見證無數大中小型科技與傳產業者的轉型,如今,他則看見機器人可望為台商開啟另一波榮景。

「AI加機器人,是這一世代最重要的產業發展,」陳進財說,機器人不只能解決缺工問題,還將在智慧製造、交通、居家照護等領域帶來變革。但人形機器人與AI的崛起,並非AI單一應用技術的躍進,還將涵蓋感測、傳輸、運算、儲存的系統革命,亟需半導體與精密機械、機電工藝結合,才能讓AI機器人運作順暢。

在技術分工上,陳進財描述:以台積為首的矽半導體主攻運算與儲存,化合物半導體則負責傳輸與感測。兩者互補,就像人類要有大腦加神經。光通訊、高階微波、雷射二極體等相關元件應用量雖不如矽大,卻是機器人能否動得更接近真人、更靈巧、敏捷的關鍵。

人形機器人讓AI晶片、傳輸介面、感測元件必須匯聚整合,讓化合物半導體的角色從邊緣進入核心。但這波轉型,最重要的是,讓台灣長年深耕精密機械的「黑手」傳產有了全新科技舞台。

身為工總副理事長,陳進財近年更深刻感受AI變革的連鎖效應。他說,從齒輪、軸承、線性滑軌、滾珠螺桿、馬達、工控系統到鏡頭模組,長年隱於幕後的基礎零件,如今要支撐機器人行動、操作與感知的眼睛、手腕、關節與骨幹。隨著全球期待機器人帶來更多生產力,台灣傳產業者磨練多年的製造力可望被重新看見。許多中小型製造廠已不只是零件供應商,更積極開發軟硬整合方案,試圖跳脫被動加工格局,朝模組化、系統化、智能化邁進。

但無論是台灣要在國際貿易中夾縫求生,或台廠要抓住下一技術浪潮,「想維持長期競爭力,必須找到自己的利基」,陳進財指出,「無論台美、兩岸、台日、東南亞,都需要從全球觀點、區域合作的角度布局,如此才能在高度地緣政治中,走出一條成長的道路」。

 
國際財經要聞
Fed降息1碼!今年估降息幅度2碼擴大至3碼 明後年都維持1碼
編譯林文彬/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17日宣布降息1碼,並公布最新經濟預測與利率點狀圖。根據點狀圖,從官員預估中位數來看,2025年年底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中值可能落在3.625%,低於6月預測的3.875%,代表今年底前將再降息2碼,全年總計降息3碼,比6月預估的2碼來得多。

根據點狀圖分布,一名官員認為Fed這次不應降息,而且年底前也不該這麼做,六人預期9月降息後年底前不會再降,兩人預估將再降息1碼,九人預期再降息2碼。值得注意的是,一名官員對今年底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中值的預測落在2.875%,代表該名官員預估Fed今年將降息6碼。

展望未來,2026年年底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中值預估將落在3.375%,低於6月預測的3.625%,暗示Fed明年將降息1碼,與6月預測一致。2027年年底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中值可能為3.125%,也低於6月預估的3.375%,暗示Fed 2027年將降息1碼,也與6月預測相同。

Fed也首度提供2028年預測,點狀圖顯示2028年年底利率中值預料將落在3.125%,代表2028年不會降息,長期利率預估值維持在3%。

經濟預測方面,Fed將今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預測從1.4%上修至1.6%,明年預估值從1.6%上修至1.8%,2027年成長展望也從1.8%調升至1.9%,2028年成長率估為1.8%。

通膨部分,2025年核心PCE通膨預估值為3.1%,與6月持平,2026年預估值從2.4%上修至2.6%,2027年預估值也維持在2.1%,2028年核心PCE通膨則估為2%。

美國今年失業率預估值維持在4.5%,2026年預估值從4.5%下修至4.4%,2027年預估值也下修0.1個百分點至4.3%,2028年失業率預估為4.2%。

 
Fed 決策/鮑爾說勞動市場是左右決策關鍵 五要點一次看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利率決策和聯準會主席鮑爾記者會的五大重點整理如下:

1. Fed預料今年還會降息兩次

聯準會(Fed)決策官員調降基準利率1碼,至4%至4.25%,並預料今年還會再降兩次。到2026年再降1碼,幅度略高於6月的預測。

2. 新成員米倫主張降息2碼

本周才宣誓就職的理事米倫是獨持異議的官員,他主張降息幅度應為2碼。

3. 聲明下修對勞動市場的描述

Fed聲明指出「就業成長已經放緩,失業率略有上升但保持在低檔」,「就業走下坡的風險上升」;同時也提到通膨率「上揚,且仍然略高」。

4. 上修經濟成長預測值

最新經濟預測中,決策官員小幅調高今、明年經濟成長成長展望,預料到分別成長1.6%和1.8%,高於先前的1.4%和1.6%,但也預測明年通膨將略為升高。

5. 鮑爾說勞動市場是左右決策關鍵

鮑爾在記者會強調勞動市場轉弱是決策的關鍵,他說:「我不能再說勞動市場非常穩健。」

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小跌0.1%,在鮑爾談話過後,美元轉升,美元指數(DXY)上漲0.4%。公債殖利率上升,其中5年期公債殖利率勁升6個基點至3.65%。

 
Fed 決策/都降息了 為何美債反而下跌?因為鮑爾沒暗示這一點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聯準會(Fed)17日決議降息後,美債市場盤中一度勁揚,後來卻轉為下跌,凸顯出Fed主席鮑爾對債券交易人士潑了一盆冷水。原先投資人押注,央行將採取一連串降息以防止美國經濟陷入停滯。

雖然Fed一如預期地降息1碼,利率降至4%至4.25%的區間,而且預料今年還會有兩次同樣幅度的降息,但鮑爾表示,他並未放棄謹慎立場,依然留意通膨風險。決策官員也沒有屈服於美國總統川普要求更大幅度降息的壓力,唯一的異議、支持一口氣降息2碼者,是來自於才剛被川普任命為理事的白宮經濟顧問米倫。

債券交易人士認為,這樣的立場顯示,即使就業市場出現停滯跡象,貨幣政策路徑仍遠未確定。因此,Fed最初宣布利率決定後的美國公債短暫漲勢消退,在收盤時,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6個基點,報4.09%,顯示公債價格下跌。

Brandywine全球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Tracy Chen表示,「市場預期的大幅降息並非已成定局,這此次降息25個基點是一次保險式降息,一次風險管理式降息。」

自鮑爾上個月表示已準備再次降息以來,債市出現強勁反彈。一些交易人士甚至開始押注Fed年底前會恢復一口氣降息2碼的做法。

這也使得市場在會議召開前抱有高度期待,但同時埋下債市再度回檔的風險。自新冠疫情結束以來,債市已多次因Fed的舉動而措手不及。還有猜測認為,川普的施壓會導致Fed理事會出現分歧,促使部分成員主張更大幅度的降息。

鮑爾明確表示,他準備寬鬆政策以防範就業市場惡化。鮑爾雖然形容就業市場不再「非常穩固」,但也強調,Fed距離進入救火模式還很遠,仍須確保川普的關稅不會重新引發通膨,且決策官員依然處於「逐次會議評估」的狀態。

這些說法導致對Fed政策變化前景最為敏感的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勁升5個基點至3.55%,其他期限債券殖利率也出現類似漲勢。美元也走升。

凸顯19位官員利率預測落點的最新點狀圖預測中值顯示,今年還會降息兩次,明年降一次。相較下,6月的預測中值為今年全年降息2次、2026、2027年各降息1碼。

TCW Group全球利率共同主管貝克表示:「這算不上鷹派,但比市場預期的更為鷹派」,「Fed並沒有真正讓市場的定價合理化。關鍵在於,鮑爾仍把這次降息描述為風險管理式降息。他們並沒有暗示未來會採取一系列降息措施」。

 
川普:半導體、藥品關稅 可能高於25%
編譯周辰陽/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十六日說,美國政府對半導體與藥品徵收的關稅稅率,可能高於對輸美汽車的百分之廿五稅率,指晶片製造商與藥商的「利潤空間更大」。

韓聯社十六日報導,川普赴英國國是訪問前接受媒體提問,有記者提到美方「妥協」,將南韓、日本和歐盟的汽車關稅稅率降至百分之十五,可能衝擊美國汽車製造商。川普回應說,他根本沒妥協,反問「我哪裡妥協?」

川普還說,日韓和歐盟原本沒付關稅,現在得付百分之十五,而且部分其他商品關稅稅率可能更高,「比如晶片可能要付更多,藥品可能要付更多」,因為兩者利潤空間較大。

川普並重申關稅重要性,表示若能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理對等關稅合法性的案件勝出,就此敲定關稅,美國將遠比其他各國更富有,也將能在「我們想要時」提供他國更多幫助。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八月底,同意下級法院國際貿易法院五月裁定,認定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課徵對等關稅不合法;川普政府其後上訴最高法院。川普正援引一九六二年「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款,對半導體、藥品施加產業關稅。

 
要聞
Fed 決策/聯準會降息1碼 預測年底前再降兩次 鮑爾不再說就業穩健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聯準會(Fed)周三決議調降基準利率1碼,並預料今年還會再降兩次。決策官員認為,最近勞動市場轉弱的嚴重性高於通膨反彈的疑慮。

Fed主席鮑爾指出,勞動市場出現更多轉弱跡象,是這次決策降息的主因。在12月以來按兵不動的期間,決策官員始終擔心關稅引發的通膨壓力。

鮑爾在記者會說:「就業需求已經轉弱,最近新增就業數也低於維持失業率不變所需的水準。」他說:「我不能再說勞動市場非常穩健。」

Fed會後聲明也呼應這項疑慮,表明這次降息是「考量到風險平衡的變化」所做的決定。聲明中也不再形容勞動市場「依然穩健」。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以11票對1票通過,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調降至4%至4.25%。Fed 理事庫克和新上任的理事米倫都參與表決。米倫是唯一投下反對票的官員,他主張應降2碼。但對鮑爾而言,這是一場顯著勝利,因為先前經濟學家預期最多可能有四票反對。

理事沃勒和鮑蔓7月開會時主張降息,這次則和多數意見站在一起。

DWS集團美洲區投資長David Bianco說:「委員會展現團結一致,共同做出艱難的決定。」但他也說:「雖然整個FOMC看似聯手,但屋子裡還是有一位反對者。」

勉強過半的官員預料今年至少還會再降息兩次,這表示接下來10月和12月兩次會議都會降息。這些預測顯示,決策重心正逐漸轉向勞動市場的破口,而在重大政策轉折下,經濟前景更加難以判讀。

最新預測也顯示接下來的決策可能更具爭議:19位與會官員中,有7人預估今年不會再降息,另有2人僅預測還會降一次。多數官員也預期,依照目前對經濟成長仍算穩健、但稍微放緩的展望,明年恐怕不會再有太多降息空間。

展望未來利率走向,鮑爾態度謹慎,表示Fed現在處於「逐次會議決定」的情況。

鮑爾也持續表達對關稅帶來通膨壓力的憂心。他說:「我們的責任是確保一次性的物價上漲,不會演變成持續性的通膨問題。」

Santander美國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學家 Stephen Stanley說:「這不像是步入衰退前所展現的大規模寬鬆周期。接下來的路徑,大半要看經濟表現如何發展。」

Fed在聲明中承認,通膨「上揚,且仍然略高」,但也強調對就業的疑慮,指出失業率「略有上升」,「就業走下坡的風險增加」。

鮑爾形容這次決策是一次「風險管理式的降息」。美元聞聲止跌反彈,公債殖利率走高,其中5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6個基點至3.65%。

更新的經濟預測認為今年還會再降息2碼,比6月多出1碼。2026年和2027年則各降1碼。其中一位官員預測,到今年12月政策利率將再降1.25個百分點。

在經濟展望方面,決策官員小幅調高2026年的中位數成長預測,同時預測明年通膨將略為升高。

 
聯準會即將降息 短期美元走貶、明年第1季有望反彈
記者黃于庭/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新台幣兌美元急升,17日收在30.065元,經濟學家指出,這波走勢主要與美國聯準會降息預期升溫有關,加上市場預期川普對聯準會決策層的影響力增強,導致非美貨幣普遍升值。未來美元與非美貨幣的走勢將取決於聯準會實際降息幅度、鮑爾談話重點,以及對等關稅發酵後的影響,不過預期短期內非美貨幣強勢、美元相對弱勢,到明年第1季末有望見到美元稍微走升。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新台幣本月已升值約1.8%,背後關鍵是市場擔憂聯準會即將展開更大幅度降息。台灣中央銀行短期內不太可能調整利率,反觀美國若在9月和10月持續降息,將進一步壓低美元走勢。

林啟超分析,市場目前預期今年聯準會可能降息二到三碼,明年再降三碼,使政策利率於2026年底降至3%。然而,川普希望降息幅度更大,其推動的人事布局使得聯準會更趨向鴿派,一旦FOMC新進成員影響點陣圖判斷,市場對降息幅度的預期可能加大,這也是近期非美貨幣齊漲的背景,18日清晨鮑爾的發言顯得格外關鍵,其論述將影響市場對後續政策路徑的解讀。

富邦金控(2881)首席經濟學家羅瑋則指出,目前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9月降息一碼,今年降息超過三碼的機率不高,否則反而可能讓市場解讀為美國經濟陷入更嚴重問題。至於非美貨幣近期強勢,亞洲貨幣都大幅升值,原因在於外資加碼資金湧入,加上出口商趕緊結匯,形成升勢加速。

展望外匯走勢,林啟超認為,目前美國勞動市場走弱,加上川普持續施壓希望更快降息,若降息步調加快,短期內非美貨幣可能延續升值趨勢,新台幣甚至有「坐三望二」的壓力。

羅瑋認為,日本央行預計最快10月或年底再升息,也讓美元短期走勢偏弱,預計9月降息後,美元指數可能再探96;中長期來看,到明年第1季末美元可能再度轉強,主因是屆時美國對等關稅的經濟影響將逐漸顯現,美國政府還可增加財政稅收,加上部分國家承諾增加對美採購與投資,甚至日本對美國提供5,500億美元的戰略產業投資資金,都可能推升美元再度走升,非美貨幣理論上也會偏弱,但不見得所有非美貨幣都會同步偏弱,還可能有其他美國政策因素干擾。

 
聯發科:要實現AI無所不在 以關鍵技術緊抓市場機會
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聯發科(2454)昨(17)日公布2024永續報告書,董事長蔡明介高分貝喊話,強調聯發科是半導體產業技術的領導廠商,要實現「AI無所不在」的願景,不論在邊緣AI或雲端AI市場,以堅實的關鍵技術緊抓市場機會, 並鞏固在這波AI普及化趨勢中的核心競爭力。

聯發科近年不僅躍升全球手機晶片市占王,並攜手輝達、Google等巨頭揮軍AI領域。法人指出,聯發科已具備AI運算晶片、Serdes、乙太網路、CPO等伺服器領域量能,並在終端握有手機、物聯網晶片等產品,通吃AI雲端到終端商機,成為推動後續營運再度攻高的關鍵。

談到聯發科的技術力,蔡明介表示,聯發科持續技術創新,今年在有「IC設計領域奧林匹克大會」之稱的頂尖學術會議 ISSCC上,有七篇論文入選,為全台獲選篇數最多的業者,也是唯一連續22年皆有論文入選的台廠,展示技術力的領先地位。

蔡明介強調,今年將繼續秉持「科技創新,永續發展」的理念,致打造更加智能、綠色和永續的未來。也將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透明度和責任感,確保營運符合最高的道德準則。與員工、生態夥伴及各利益關係人攜手並進,共同迎接AI新時代。

蔡明介指出,聯發科也發揮產業影響力,帶動供應鏈共同邁向永續發展。過去一年聯發科「智在家鄉」活動首次邀請半導體ESG夥伴投入;首度舉辦「教學創新 AI DAY」,培育生成式AI應用先行者教師; 並以「Girls! TECH Action」計畫,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科技領域;透過與各大專院校產學合作,長期培育科技人才。

另外,報告書揭露,為達成2030年聯發科集團辦公室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以及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於2024年首度簽署再生能源購電合約,並透過產業影響力,與供應鏈夥伴們從邊緣到雲端的跨平台產品及服務,推進綠色能源採用。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指出,該公司以綠色營運為目標,攜手供應鏈夥伴共同建構綠色供應鏈,已完成內外部溫室氣體盤查系統的建構。

 
川普訪英帶動AI投資 台廠搶單考驗調度力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到英國進行第二次國是訪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等科技大咖同行,並宣布這些美國重量級科技廠要一起擴大在英國投資AI基礎設施,台灣相關協力廠喜迎新訂單,不過AI伺服器機櫃龐大,英國當地又沒有供應鏈,這筆大單同步考驗AI伺服器廠全球調度能力。

全球AI伺服器廠布局重鎮正隨關稅、地緣政治等外部因素發生變化,過去以墨西哥與台灣為主,現在布局重心在美國,尤其是德州;至於歐洲生產基地,包括鴻海(2317)、緯創與英業達都在捷克設立伺服器廠,廣達則是在德國。

業界分析,歐洲伺服器生產基地主要在東歐與中歐,英國位於西歐,產業發展向來以金融業為主,加上英國物價與薪資昂貴,不適合製造業。相形之下,東歐人力充沛、工資較合理,成為伺服器廠選擇捷克為歐洲主要生產基地的原因。

不過,過往英國屬於歐盟一員,伺服器若在捷克生產,也可以銷往英國,畢竟歐盟是單一市場,但自從英國在2020年退出歐盟後,這方面是否沿用歐盟原來體制,值得觀察,也更考驗供應鏈的全球調度。

 
預期Fed降息效應 央行力守台幣30元關卡
記者任珮云、黃于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央行召開第3季理監事會前夕,新台幣止不住升值態勢,昨(17)日開盤15分鐘即失守30元關卡,惟央行採取兩招阻升,包括「點狀調節」、要求外資保管銀行提醒外資匯入資金必須依照申報用途投資,否則視為炒匯,讓新台幣力守30元整數關卡,終場收30.065元,升值3.6分,成交量縮減至16.77億美元。

新台幣昨天再次閃見「2字頭」,11時前一度升抵29.984元,勁揚1.17角。但外資見29.984元匯價再往下賣有壓力,隨即由拋匯轉為買匯;下午盤外資酌量進出,而出口商則是例行性拋匯。

匯銀指出,央行昨天調控策略轉變,由過去集中在收盤前半小時出手,改為「點狀調節」,於每15分鐘的節點堅守報價,嚴防新台幣升破30元整數關卡。此舉等同向市場傳遞明確訊號,顯示央行持續監管,避免炒匯資金趁勢操作。

匯銀人士指出,在第3季理監事會召開前,央行加大守匯力道,採取「點狀調節」新作法,市場相當有感。過去央行多在收盤前半小時出手,如今改為全程嚴防,凸顯維持匯市穩定的決心。

除操作策略調整,央行近期也透過外資保管銀行發出提醒,要求外資匯入資金必須依照申報用途投資,若僅將資金停留帳戶、伺機炒作匯差套利,將被視為炒匯,並納入監管範圍。此舉被視為針對短線熱錢的防堵措施,避免資金過度推升新台幣升值。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認為,目前美國勞動市場走弱,加上川普持續施壓希望更快降息,若步調加快,短期內非美貨幣可能延續升值趨勢,新台幣甚至有「坐三望二」的壓力。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認為,日本央行預計最快10月或年底再升息,也讓美元短期走勢偏弱,預計9月降息後,美元指數可能再探96;中長期來看,到明年第1季末美元可能再度轉強。

據統計,昨日美元指數貶值0.3%,亞幣升值居多,日圓升值0.15%,新台幣匯價昨日小升0.12%,人民幣升值0.1%,星元升值0.05%,僅韓元貶值0.05%;歐元也強勁升值0.39%。

 
電動車減稅 延長五年
記者余弦妙/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行政院會今(18)日將通過《貨物稅條例》及《使用牌照稅法》修正案,延長電動車貨物稅、牌照稅減免優惠,期限從現行2025年底延五年至2030年底。

為推廣電動車及落實節能減碳,政府自2016年起提供電動車貨物稅與牌照稅優惠,實施期限都至2025年12月31日止。貨物稅部分,完稅價格在140萬元以下的新電動車可全額免徵;超過140萬元部分則減半課稅。使用牌照稅則是免徵。

財政部規劃修正牌照稅法、貨物稅條例,將直轄市與縣市政府對電動車租稅優惠期間延長五年至2030年底,期望推動民眾使用低汙染車輛,帶動電動車產業發展。據評估,貨物稅、牌照稅減免及帶來的經濟利益等綜合影響稅收每年平均約96億元。

財政部統計,近十年免徵貨物稅電動車數量呈爆發式成長,2019年前均不足千輛,2020年因國內引進平價車款,市場急速擴大,當年免稅車數達4,561輛,年增4.6倍。至2024年已突破35,406輛,占新車掛牌比率7.7%;今年上半年則達14,268輛,受美國對等關稅等因素影響,較去年同期小減0.7%。

 
外商經營四業務 簡化計稅
記者胡順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提醒,境外公司在台經營國際運輸、承包營建工程、提供技術服務、出租機器設備等四種業務,因成本與費用分攤計算困難,可申請財政部核准,採簡化方式計算課稅,但必須留意相關限制。

《所得稅法》第25條規定,總機構設於境外的營利事業,在台經營國際運輸、承包營建工程、提供技術服務或出租機器設備等四種業務,經財政部核准後,可改按營收比例核計所得額,像是國際運輸業務以營收10%計算,其餘業務則按15%計算。

台北國稅局提醒,採這種方式計稅,須特別注意相關限制,依規定,其核計所得額不可再扣除在台分支機構的虧損,若企業誤將分支機構虧損納入抵減,可能面臨補稅。

舉例來說,美商A公司在台設有甲分公司,並於2023年直接對台灣乙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經核准適用第25條規定,以700萬元收入的15%計算,核列營利所得為105萬元。

然而甲分公司在同年度有70萬元營運虧損,卻誤將這筆虧損從A公司所得額中扣除,僅申報課稅所得額35萬元,並計算應納稅額7萬元,經查核後,國稅局依規定調增所得70萬元,補徵稅額14萬元,提醒企業不可將兩者相互抵減。

國稅局強調,重點在於「分開計算」,境外總機構依第25條核計所得額,是針對直接在台承接業務所產生的收入來課稅,並非整體分支機構的盈虧綜合結果,如果再將分公司虧損抵減,等於變相享受雙重優惠,違背法令設計原意。

國稅局建議,跨國企業應確實依規定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避免因誤解而少報稅額,最後遭查核補稅並衍生加計利息負擔,若企業對相關法令仍有疑問,應主動向稅務機關洽詢。

 
經長放送利多 光電板汰舊換新將掀拉貨潮
記者陳昱翔、胡順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部長龔明鑫上任後,近期找太陽能業者交流,不僅允諾「能源轉型2.0」政策不變,積極推動無爭議屋頂型太陽能發電,並規劃提前「汰舊換新」光電板,發電量朝倍增目標邁進。

業界認為,「這是賴政府為台灣太陽能內需市場重新扭開水龍頭,且水流很大」,預料將引爆新一波拉貨潮,元晶(6443)、茂迪、聯合再生、安集等四大模組廠迎來大利多,泓德、雲豹、森崴等系統相關業者也跟著受惠。

據悉,蔡英文政府時代、前任經濟部長沈榮津任職時期,就積極推動台灣發展太陽能,三不五時就與業界溝通,瞭解產業需求。新任經長龔明鑫上任後,因肩負能源轉型任務,更重新開啟與太陽能業界交流,再次打通產官界溝通橋梁。

龔明鑫日前強調,政府推動能源轉型2.0政策從未改變,綠能仍為重中之重,今年預估綠電發電量將占整體發電量約15%,目標明年往20%邁進。

政府加速推動較無爭議的屋頂型太陽光電,未來也將要求新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設置1瓩(kW)光電。國土署表示,相關辦法近期就會送內政部法規會審查,上路時間待政院拍板。

經濟部也正規劃光電板提早汰舊換新,盼藉此提升發電效率。數十年前光電板發電效率約落在10幾%,隨著技術日益進步,光電板發電效率平均在23%以上,確實有汰舊換新必要,經濟部正研擬相關鼓勵政策,並將盡速對外公告實施辦法。

太陽能廠均樂觀其成。業者認為,汰舊換新不僅能創造新市場需求,且對提升發電量也有正面幫助,對模組廠是一大利多。

據悉,龔明鑫原為元晶大股東國發基金委派的法人董事代表,今年8月底才辭去元晶董事職務,並在9月出任經濟部長。業界指出,龔明鑫對台灣太陽能產業相當了解,相信他能協助產業共同完成能源轉型目標。

 
航太國防展引爆千億商機 串接台美軍工產業鏈
記者黃淑惠、宋健生、吳秉鍇/綜合經濟日報

918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今(18)日登場,美國軍工巨擘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大廠抵台,台美國防強韌合作計畫將啟動,預期台廠供應鏈業者包括漢翔(2634)、雷虎、中光電、佳世達、緯創、邦泰、台船、龍德、中信造船均有望入列。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今年展覽已吸引來自超過60國專業買主預先登記參觀,顯示TADTE在全球產業鏈中被高度關注,據了解,不少大咖的軍工業者都已登記前來參訪,預計商機至少千億元起跳。

外貿協會主辦這場展覽,規模愈來愈大,已經是台灣唯一的國防航太產業專業平台,三大亮點展出成為展現台灣國防自主實力、串接全球韌性供應鏈的戰略焦點。

外貿協會指出,本屆展會不僅是台灣唯一的國防航太產業專業平台,成為展現台灣國防自主實力、串接全球韌性供應鏈的戰略焦點 ;今年共有14國逾464家廠商,較上屆成長169%,使用超過1,400個攤位。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商務部警告,中國大陸設計無人機技術可能使其能夠遠程操縱,這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過度或不可接受的風險。本屆展會吸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15國參展商齊聚,展現國際航太與國防產業的高度參與。

外貿協會指出,美國館、捷克館、德國館與波蘭館將以國家館形式亮相,聚焦先進防衛系統、無人載具應用與航太關鍵技術;最令市場期待,美國館匯聚全球前四大軍事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RTX),並有GE Aerospace、Shield AI、DTC 等指標企業,展出航電設備、精密武器、AI無人載具與後勤裝備等,展現美國在國防航太的最新研發成果。

本屆展會不僅是台灣唯一的國防航太產業專業平台,更在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成為展現台灣國防自主實力、串接全球韌性供應鏈的戰略焦點;從國造艦艇、監偵無人機到衛星關鍵元件,展會完整呈現了「政策、產業及應用」三位一體的國防科技布局。

外貿協會進一步分析,展會已吸引來自超過60國專業買主預先登記參觀,顯示TADTE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度關注與商機潛力。

展期間將有逾13家企業發表最新研發成果,涵蓋無人載具系統解決方案、新世代通訊技術、高功率電池芯及 AI 模組應用等。透過現場發表與互動,參觀者將能第一時間掌握全球防航產業的技術脈動與應用前景。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