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20 第103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保險要聞 協議離婚 先變更保單關係人
保經業者調查 64%民眾希望另一半有保險
投保教戰 專家教你保/分紅保單 穩健累積教育金
保險小百科/手術治療處置 留意理賠認定

今日財經頭條
協議離婚 先變更保單關係人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我國離婚率在亞洲主要國家名列前茅,專家指出,會不會走上離婚或許無法操之在我,但如果意識到婚姻保不住了,建議積極處理好「保單關係人」;另為因應離婚率居高不下,建議投保時以要保人與被保險人同一人來規劃。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00年開始,台灣每年都有超過5萬對夫妻辦理離婚登記,去年國人離婚達5萬1,680對,今年前十月也有3萬9,128對,離婚率在亞洲主要國家名列前茅。

永達保經表示,進入協議離婚階段,一定要趕緊處理牽扯到夫妻權益的保單,尤其是熟齡離婚者,務必優先處理保單關係人的變更,未成年子女的保單也要一併考量,以確保雙方及子女權益。

結褵多年的夫妻,通常以彼此為要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這類保單關係人的規畫方式,離婚時有幾點需要留意。

首先,當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同人時,要保人雖擁有申請保單借款、更改受益人等權利,但所有契約變更均須要保人及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而且,被保險人可依保險法第105條要求終止契約,建議最好把要保人與被保險人變更為同一人,以免發生紛爭。

其次,保單的受益人不會因為離婚了,就自動更改或失效。離婚後如果忘記變更受益人,事故發生時,可能出現前夫或前妻前來領取保險金的糾紛。

若保單受益人是小孩,或離婚時夫妻協議將受益人改為小孩,小孩若尚未成年,其財產由法定代理人管理,恐將衍生道德疑慮,建議辦理保險金信託,避免保險金被法定代理人不當挪用。

第三,有保單價值準備金的保單,會被列為財產,離婚時可主張夫妻財產分配。假設結婚時,雙方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即適用法定財產制,有保價金的保單會被列為財產,計算婚前、婚後價值。

根據法定財產制的精神,婚後增加的價值,必須拿出來分配。尤其經濟弱勢的一方,可行使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以保障自身權益。

高齡化趨勢下,婚姻的存續存在挑戰,保單關係人如果規劃不當,隨著夫妻離異,容易產生爭端。即便變更保單關係人,通常也都是妥協後的折衷結果。

也因如此,考量個人風險保障,永達保經建議以要、被保險人為同一人來規劃保單,無論婚姻關係存、滅,都可無所罣礙。

 
保經業者調查 64%民眾希望另一半有保險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了解民眾對風險保障的概念,磊山保經設計一系列趣味問答,共計3,890人次參與,其中一題為「你希不希望另一半有保險?」高達六成四的民眾回答「希望」,顯示國人普遍理解保險對於家庭的重要性。

磊山保經業務總監黃卉穎表示,保險商品的資訊愈來愈透明、普及率也高,加上許多新興的醫療自費項目出現,都讓民眾對保險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並且希望愈早保愈好,畢竟年紀愈輕,保費相對便宜。

根據磊山保經的調查,當民眾被問到,「請用一句話形容保險的重要性?」超過三分之一、34%的人選擇,「沒人因為買保險而破產,只有因為沒有保險而散盡家產」,顯示民眾會擔心,突如其來或難以承受的風險,會衝擊到經濟層面,甚至拖累家人與生活品質。

黃卉穎表示,意外與傷病總是無預警來到,小則增加額外開銷、重則影響收入與生活。一般人最在意的風險不外乎「走太早」,家人一夕間頓失支柱,或是長期臥病在床「走不掉」,徒增家庭負擔,因此保險的大原則就是提前準備、轉嫁風險,趁有能力時做無能力的準備、健康時做生病的準備。

她並表示,保險也是資產配置的一環,建議民眾先評估自身需求,補足風險缺口,再做退休規畫或投資。

風險會隨年紀與人生階段而變動,例如,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步入家庭的夫妻、屆齡退休的銀髮族都不盡相同,沒有一份保單能適用所有人,最好定期做檢視。

 
投保教戰
專家教你保/分紅保單 穩健累積教育金
趙汝俊/經濟日報

根據保誠人壽2021年「教育金準備暨學習資源大健檢」調查,受到少子化影響,家長願意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教育金逐年攀升。

另外,根據該調查,因新冠肺炎帶來的不確定性,超過七成的家長偏好使用低風險的金融工具,像是定存儲蓄或保險商品來準備子女的教育金,其中,選擇保險的家長更是較2020年大幅增加60.9個百分點。

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必須扛起守護家庭的責任,受到疫情影響,肩上重擔有增無減,即早開始準備子女教育金,掌握財務規畫的主動權,才能更正面、積極地面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資金缺口。

父母規劃子女教育金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究竟要準備多少才夠?建議先了解自身及孩子的需求,才能採取相應的財務規畫,為孩子累積教育基金。

從教育部統計處公布資料估算,孩子若從幼稚園到研究所都就讀台灣的公立學校,所需費用約新台幣154萬元;若幼稚園到高中都讀私立學校,大學及研究所念美國私立大學,估算費用約1,055萬元,兩者需要的教育金差距將近七倍。

依據保誠人壽2021年「教育金準備暨學習資源大健檢」調查,超過七成的受訪家長選擇較保守的金融工具,例如定存儲蓄(77.67%)或保險商品(74.58%)來準備子女的教育金。

存款與保險商品成為家長替子女準備教育金的兩大工具,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帶來的不確定性及教育金支出需要長期規畫的特性,使得多數家長偏好「長期投入、分次領回」或是「一次性投入、分次領回」等,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投資回報方式。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今年度選擇用保險商品來準備教育金的家長較去年大幅增加60.9個百分點,2020年有13.7%的受訪家長選擇用保險來準備教育金,2021年大幅走高至74.58%,其中又以投資型保單(62.52%)和分紅保單(45.91%)最受青睞。

投資型保單因為今年資本市場表現不錯,銷售紅不讓;分紅保單則是因為長期穩健的特色而勝出,分紅保單除了具備壽險保障,更可讓保戶透過長期持有,分享壽險公司的經營成果,的確符合家長在準備子女教育金時的期待。

保誠人壽關注三明治族群父母作為家庭守護者的需求,連續四年針對子女教育金準備進行調查,不但了解市場趨勢變化,也提醒父母們應該及早針對子女教育金缺口進行規劃,以正面、積極、主動的態度,守護所愛的人。

(本文由保誠人壽客戶暨數據長趙汝俊提供,記者陳怡慈整理)

 
保險小百科/手術治療處置 留意理賠認定
記者陳芝瑄/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民眾進行保險規劃時,醫療險是基本必備保單,在未來需要進行手術時可透過醫療險分擔費用。不過要注意健保署定義的「手術」與「治療處置」兩者分類並不相同,這也影響日後能否申請保險理賠的權益,民眾投保或申請理賠時要留意。

壽險業者表示,依照健保署頒布的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定義為手術的項目羅列在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因此也被稱為「健保227」;而治療處置則為「健保226」,民眾要如何分辨手術、治療處置就是依照該標準認定。

民眾就醫後如何判斷是否符合理賠條件可從幾點查詢,首先診斷證明書上面記載了該次就醫的診斷證明,其次可以從門診收據上看到項目記載,也可向醫院申請手術紀錄表,這三點都可以看到就醫進行的手術、治療處置名稱,最後可到健保署的網站查詢本次治療是被歸類在手術還是治療處置。

 
強制接種疫苗 並未侵犯人身自由
在疫情期間不接種疫苗確實會傷害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好幾個世代以來,特別是學校,都要求接種疫苗來預防許多疾病。因此,接種疫苗應被視為一種公共責任,而非個人選擇。也許你還沒注意到,醫學是一門複雜而困難的學科。所以,在該領域裡,讓人們完全自行決定是一個壞主意。

帶你重新找回對書店的情感和記憶
每座城市裡都應該有一家書店,能讓我們駐足,帶些美味的心靈糧食回家,就像20世紀初,莎士比亞書店點亮夜晚的巴黎。我們也想透過「有故事的繪本書店」活動,帶你重新找回對書店的情感和記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