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每個月生活費
上週,有兩則有關退休規劃的新聞,吸引了筆者的目光。其一是國泰世華銀行在11日,發佈了「2023台灣全民財務健康關鍵報告」,且調查發現,民眾認為至少要準備新台幣1431萬元才能退休,退休後每個月生活費約需5萬元。
另外,111人力銀行也在14日,發佈另一份中高齡職場困境調查指出,調查發現,有高達9成的受訪者擔心,退休以後所領到的勞保、勞退金無法支付老年生活所需,因此開始著手退休金的規劃。粗估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平均需要3萬5203元。
為什麼筆者說,這些所謂的「問卷調查」,根本是「不太務實」的預期及規劃目標呢?因為第一個「證據」之一,就在於「退休後每個月生活費約需5萬元」恐怕與真正的事實不符。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111年家庭收支調查,去(2022)年所得收入者人數達1594.2萬人,平均年所得為70.4萬元,換算後,平均每月所得才不過5.9萬元而已(報告第111頁)。
其中,111年未滿30歲青年平均所得為53.6萬元,30至34歲為69.2萬元,35至39歲為77萬元,40至44歲為83.3萬元,而45至54歲的族群平均所得,則冠居各年齡層,達到92.3萬元。
但實際上,扣除掉各項「非消費支出(對一般大眾來說,最主要就是各種勞、健保費、個人綜所稅、其他稅負及婚喪禮金等:https://zh.wikipedia.org/zh-tw/可支配所得)」之後,每人可支配所得平均數只剩下39.2萬元(中位數為33.7萬元),等於每月就只剩下3萬多元可以花用而已。
當然,主計處的這份統計,似乎與人力銀行所調查的「粗估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平均要3萬5203元」數字相近。但是,若以該份報告消費支出83萬4537元、每戶平均人口數2.83人為例,等於每月消費支出就只需要2萬4574元。
假設只看65歲以上的224萬7483戶(每戶平均人數1.94人)、每戶平均消費支出為58萬4366元,則65歲以上每人年平均消費支出是30萬1220元,換算成每月平均則是2萬5102元。
問卷調查不務實
另一個「不夠務實」的「證據」之二就是受訪者中,有51.8%表示選擇勞退自提6%、35.8%選擇ETF股票基金,儲蓄型保單26.5%、銀行定存26.1%,以及投資副業創造被動收入18.5%。
為什麼說這統計結果「既不務實」且「矛盾」?因為,既然已經對於退休金不足,而感到非常焦慮,居然資產組合中,還有非常高的比例是擺放在「報酬率低到不行」的儲蓄型保單及銀行定存。
當然,也許還有滿多讀者會說:就算統計數字顯示,一個月的真實花費只要2、3萬元,或許真的並不需要5萬元這麼多。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相關的醫療及長照費用,也必須預先多做準備才是。只不過,筆者對於「準備退休金越多越好」的看法,則有以下完全不同的思維。
首先,與其年輕時,用健康換財富,還不如多存一些「健康資本」。趁年紀還輕時,與其花最多的時間、體力及寶貴的健康,在「累積最多財富」或「買最高額的健康險」上,真的還不如少虛耗自己的體力,多累積一些自己的健康資本。筆者認為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退休金可能嚴重不足」的危機,得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特別是在「買最高額的健康險」上,是筆者最不贊成的一招。理由有二,其一是「保險不會有買足的一天」。因為,當醫療科技不斷日新月異,價格也會跟著水漲船高,自然也就沒有「買足的一天」。
其二,保單不見得一定賠,但現金在任何時候都可用上。所有保險的理賠前提,都必須是:被保險人所發生的事實,符合保單條款的理賠定義。然而,再精確的文字,恐怕都無法涵蓋所有的發生事故。因此,得以支付任何事故支出項目的現金,才是這世上最「保險」的「資產」。
更何況,假設民眾在年輕時,花了太多的收入(金錢)在支付保單保費上,反而可能讓自己越沒有機會,透過穩健、積極的投資工具,累積到更充足的退休金。
其次,注意退休後最容易「大漏財」的項目。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會讓大筆錢變不見」的各式風險。這裡包括了被詐騙、啃老,或是來自於手足(兄弟姐妹)風險。
消費支出前五大
而實際檢視國人「按消費型態」分的消費支出項目,也許可以為想要安穩退休的民眾,指引一條「如何正確配置退休老本」的道路。因為依主計處的統計顯示,國人消費支出佔比最高的前5大,分別是「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佔24.6%)」、「醫療保健(佔17.8%)」、「食品、飲料及菸草(佔15.2%)」、「餐廳及旅館(13.8%)」及「運輸、交通及通訊(11.6%)」。
老實說,其中第一(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及第三(食品、飲料及菸草)大項,幾乎難以縮減。但是,第二(醫療保健)及第四(餐廳及旅館)項,都是有滿大的彈性支出空間。
其中特別是退休後極易「大漏財」的項目—重大醫療費用,筆者會很誠懇地建議每一位民眾,恐怕都要有「對任何自費項目(不管是手術、治療、藥費或醫材)勇敢說No」的心裡準備,而不是「照單全收」。
也許有讀者會說:我的生命及身體健康,全都操縱在醫師手中,我那有能力說「No」?且特別是也許有不少讀者,會心生挫折與委曲:難不成退休之後,正準備要歡樂地享受人生中最美好時光的時候,卻因為怕退休金不夠,而在遇到重大疾病時,就只能選擇放棄進一步醫療而「等死」?
關於這個議題,筆者也思考滿長的一段時間。且因為最近接觸佛法教義比較多,也有一點點個人的想法。所以在此,筆者想先提到最近看到《維摩詰所說經》裡的一句話:「是身無常、無疆、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
它的大意是:不要相信身體是真實的自我,因為身體很快就敗壞、生病,且是無常的,讓人為此心生苦惱。筆者認為,假設從「人生無常」的角度,來看待人生問題,很多問題的答案,也許就變得非常簡單、清楚。
特別是之前,已有不少醫界人士私下表示,目前所謂的「有效藥」,多數只有「延命」的效果(想要繼續延命,就得終身服藥到沒效為止),並沒有辦法真正「治癒」。且有些時候,藥物對人體會造成滿大的副作用(不適)。更何況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人能夠100%確認,自己是不是那「有限治癒率」數字當中的一位?
所以,個人建議每一位在進行退休規劃的民眾,都應該提早思考「當自己面臨重大的不治之症時,想要如何選擇」?關於這個問題,絕對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確、標準答案。
但如果及早思考,至少能讓民眾在面對人生重要抉擇之際,不會慌了手腳,而做出不利自己的決定。因為筆者堅信,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沒有事先準備好,遇事只會慌了手腳,並且讓自己做出錯誤決定而已!
改變消費習慣
再者,不懂節制,就算錢再多,也不夠花。與其擔心退休後,可能因為退休金不足,還不如在退休前,努力修改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由奢漸入儉,以便讓原本可能不夠的退休金,變為「也許還算寬裕」。
因為,就算準備了數千萬元的退休金,假設當事人在花費上,並不懂得進行節制,就算是金山、銀山,也可能很快就會花用一空的。更何況人生在世,最多不過百來年的時間。且「生而為人」的最大目的,恐怕並不是為了退休之後的「一路遊玩享樂到掛」吧!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生出這樣的疑問:對於退休金規劃「不務實」,到底有什麼壞處?筆者認為最大的壞處之一,就在於:因為過於擔心及憂慮,所以在累積財富時,反而更容易抄捷徑(偏投機)。其最終的「下場」,恐怕只是讓自己好不容易所存的退休金「更早歸零」。
至於退休金規劃「不務實」的壞處之二則是:沒錢雖然「萬萬不能」,但有的時候,當人們所有的,只剩下硬梆梆的金錢之際,恐怕未必能在自己真正的緊要關頭「派上用場」。
也就是說,多存錢也許是件好事,但是,能讓自己有限的金錢,達到「效益極大化」,或是不讓有限的退休金,在未如預期的狀態下「快速縮水」,恐怕才是更高明的退休規劃之道!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