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3/25 第11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保險要聞 保險小百科/生存金給付 有三種模式
住院日額險 銅板價就能保
投保教戰 保誠「兒童神單」殞落…分紅保單適合什麼人買? 專家:想要穩定收益 不如選利變型保單
《「我是有錢人」迷思734》附加了健康險的小額終老保險,真的就值得民眾購買嗎?
美元看俏!「我想解保單改美元定存?」曝投資理財3大問題
凱基人壽建議年輕人優先規劃意外險、醫療險及定期壽險
幫兒子買儲蓄險期滿領回400萬! 國稅局竟「補稅與罰款」共31萬…專家教戰避雷

今日財經頭條
保險小百科/生存金給付 有三種模式
記者李秉豪/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生存金」是被保險人在保險合約有效期內或繳費期滿還活著,保險公司便會依照契約定期給付保險金,一般出現於「年金型」保單,在契約約定的年齡內,只要被保險人生存且沒有被判定失能,便可持續領取。

常見生存保險金給付頻率有繳費期滿後每年給付、約定保單年度後每年給付及約定年齡前給付,每經過約定保單年數便給付一次,舉例而言,第二種給付方式可能為:當保單達第20個保險年度,則保險公司開始給付;而第三種則為:105歲前,保險公司每五年給付一次生存保險金。

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為不同人,例如父母做為要保人繳交保費,而被保險人為子女時,保險公司所給付的生存金會被視為贈與,同樣以親子為例,則該筆生存金會計入當年度贈與免稅的244萬額度當中。

而與生存金相近的產品還有「滿期金」,兩者均需符合被保險人生存的條件,不過滿期保險金一般出現於「還本型」保單,繳費期滿後,保戶可領取一筆保險金,與生存金最大的差異為,生存金通常是分期給付,而滿期金則是期滿給付一筆保險金。

 
住院日額險 銅板價就能保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根據2022年衛福部統計,國人每年使用一般病床的平均住院日數為8.6天,預算較低的小資族可能因手上資金有限,擔心投保醫療險每年的保費支出難以負擔。

為了讓小資族可以輕鬆彈性地建立醫療保障,保誠人壽特別在網路投保平台推出「保誠人壽e保天天一年定期住院日額醫療健康保險」,透過行動裝置簡單輸入基本資訊,即可試算保費及投保,隨時隨地規劃保障,每日保費只需銅板價即可投保。除了基本的住院日額保險金,給付內容還包括加護病房或燒燙傷病房保險金;保單亦會依住院天數最高提供二倍保額加倍給付,補貼長期住院的醫療支出負擔。另外續保最高年齡可達65歲,從人生黃金期到退休皆有保障。

此外,依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萬多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最困擾國人的關節問題,排名第二的則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每年有超過1萬人接受該項手術,膝部骨關節炎及髖部骨關節炎的就診人數分別高達82萬及7萬人以上。

為此,元大人壽推出了膝、髖關節專屬保單-「元大人壽新膝望保險(HJ)」,商品設計具備四大特色,包括提供膝、髖(股)關節置換醫材購置補助,涵蓋34項膝、髖(股)關節相關手術醫療保險金;被保險人達保險年齡86歲之保單周年日仍生存可領取滿期保險金;保障期間內若被保險人身故將提供身故保險金。民眾可運用此張保單強化膝髖關節保障,讓醫療保障更周全,未來一旦面臨膝、髖關節問題,可以擁有更多治療方案的選擇,例如採取微創手術以減輕疼痛、縮短復原期,亦可選擇優質自費醫材而延長耐用年限。

 
投保教戰
保誠「兒童神單」殞落…分紅保單適合什麼人買? 專家:想要穩定收益 不如選利變型保單
李 雪雯/聯合新聞網

史上最短命保單

上個星期,筆者受正聲廣播電台「財經早知道」節目主持人羅際夫的邀請,去談最近引發保險市場關注的一個話題—某家被封為「兒童神單」的分紅保單,因為「銷售話術爭議」而下架。但是新改版保單上架才沒多久就又下架,成了史上只開賣16天的短命保單

話說國內的分紅保單,一直都有在持續銷售,從沒有停止過。特別在2003、2004左右,分紅保單「全盛」的時期,非常多家壽險公司都在賣分紅保單。

只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投資市場崩盤之後,這種號稱「保險公司所賣保單有賺錢,就會分給保戶」的分紅保單,因為獲利及分紅狀況不理想,便紛紛停賣。然而,仍有一家只透過銀行、保經代通路銷售的外商保險公司持續銷售分紅保單,且業績也佔其FYP(首年度保費收入)8成以上。

有業者表示,保險公司會不會推出分紅保單?或是以此為主打商品?主要得看其不同種類保險商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利變型保單看宣告利率、投資型保單看績效表現),以及銀行通路業績佔比的高低。

保單「推陳出新」

也就是說,當一家保險公司銀行通路業績佔比較高時,其所推出保險商品,就會受到銀行通路看法所「左右」;而如果保險公司,無法拉高宣告利率時,由於利變型保單難以銷售,就只能想辦法讓保單「推陳出新」。

在壽險公會18日,所公佈的壽險業業績統計中,今年前8月新契約保費4,721億元,年減了17.1%。但根據一位業者的說法,兩家唯二銷售分紅保單的公司,今年前8月的FYP,就有近300億元的水準,較年初成長了近4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分紅保單的業績挹注,前8月新契約保費衰退的幅度,將會更為嚴重。

至於今年分紅保單之所以會賣的好,業者普遍認為,是與利變型保單(因為美國FED升息,保單宣告利率跟不上債券殖利率、「年化報酬率」不夠誘人有關),以及投資型保單(因為金管會大力整頓高配息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讓保戶不再青睞)的銷售大減有關。

分紅保單亂象多

然而,由於分紅保單的設計,原本就比傳統固定利率,或是依宣告利率增減的保單要複雜,且在市場上行銷話術非常混亂之下,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在此專欄,重複提醒想買這類保單的保戶,以下幾大重點:

首先,分紅並不「保證」。儘管分紅保單的帳目(保單獲利狀況),會比傳統的利變型保單更加清楚。再加上監理單位規定,只要公司投資有獲利,法令規範保障保戶享有可分配紅利盈餘七成以上。

且根據業者的說法,之前在林全當財政部長時代,也曾要求保險公司「不論是否有賺錢,都要補給保戶中分紅」。且如果連續兩年做不到,就要向主管機關進行說明,並提出改善方向。

只是據了解,過去仍有保險公司「並沒有補到中分紅」。所以,保戶千萬不要對於「有分紅可領」這件事「太過樂觀」。畢竟,保險公司能不能分紅,除了跟個別公司「投資操作好壞」有關外,還與「金融市場漲跌」有極大關聯。一旦投資市場不好,保戶想要拿到分紅的機率就降低了。

英式分紅vs.美式分紅

其次,分紅保單有兩種,各適合不同的保戶。國內所賣的分紅保單,一種是英式分紅保單,另一種則是美式分紅保單。一般來說,分紅可以「現金給付」、「抵繳應繳保險費」、「儲存生息」或「增加保額」。

但以「英式」為例,就只能選擇「增加保額」一途,而只有「美式」分紅保單,才可以讓保戶領到現金。且更要提醒保戶的是:就算是「美式」保單,保戶也不是在投保後的第一年,就能馬上就有分紅可領。

也就是說,「英式」分紅保單比較像是傳統「增額終身壽險」,或是「利變型保單」的「增加保額」功能,而不會讓保戶領取現金。所以,這類保單就比較適合「想要不斷增加保額」的民眾投保。假設保戶就是想要領取現金分紅,就比較適合選擇「美式」保單。

再者,除非是公司正式的銷售文件(DM),業務員自己給的概略數字,保戶千萬不要相信。筆者曾私下聽說,有的保險業務員在推銷時,會跟保戶說:分紅保單就算不發現金,也可以將保單「解約」。

分紅公式有「貓膩」

因為,只要保單的解約金夠多,一樣有「短期儲蓄生息」的效果。但事實上,有關數字會有「貓膩」的部分,其一是「分紅之有無」,其二是「分紅的公式」。

先以某張停賣的「神單」為例,就有許多業務員,是用「一年繳12萬、10年繳120萬元、12年領回180萬元,等於多了60萬元(報酬率50%)」的自製DM,向不少保戶推銷。

如果保戶認真檢視建議書裡,不同性別、年齡及保額試算出來的相關數字便可發現:這裡的「報酬率50%」的數字,是「有中分紅」前提下的解約金。假設保戶這幾年都沒有分紅可領,那麼,第12年解約金,則只有折扣後累計所繳保費的一半多一點而已。

因為以這張被停賣的分紅保單為例,由於保單設計成10年期繳費,0歲開始投保的保戶,若想在10年內想要解約,全都沒有任何分紅可領,且解約金遠低於總繳保費(第一年解約,只能拿回折扣後累積總繳保費的0.2%;甚至第10年繳費期滿解約,也不過拿回一半多一點而已)。

且萬一保戶不幸,在第16保單年度內身故,很抱歉,壽險保障也是連折扣後累積總繳保費的一半多一些。雖然從保單第17年度開始,壽險保障大幅提高(逐年高於折扣後累積總繳保費),但假設保戶想拿回解約金(選擇解約),如果保戶連年沒有中分紅可領,則要等到第35年保單年度時,解約金才會大於折扣後累積總繳保費(也就是所謂的「保本」)。由此,也更突顯出時下許多銷售的業務員,恐怕都沒有真正搞清楚分紅保單是什麼?以及在什麼狀況下,保戶真的可以領到「分紅」?

也許很多銷售的保險業務員或保戶都會說:依業者所公佈的過去分紅數字顯示,中分紅的「預期標準」,不是都有順利達標嗎?但是據筆者私下請教業內人士的說法,有些保險公司提供的「年年都有分紅」的資料,也只是「近十年左右」的數字,並不是金融嘯時期,全球金融市場崩跌後的分紅資料。

「分紅」計算每家不相同

特別是在分紅公式方面,各家保險公司不同分紅保單的「分紅」計算,其實都不相同(也難怪這期間,還傳出「某家壽險公司分紅保單的公式,連金管會官員都看不懂」的新聞)。所以,保戶千萬不要落入「只比中分紅高低」的數字遊戲中。

正由於分紅保單「不保證分紅」,再加上各保險公司在保額、解約金、分紅公式等設計上的不同,儘管因為金管會的「干預」,讓幾張行銷話術誇張到離譜的分紅保單「停售」,未來的保戶,還是會面臨保險業務員的推銷。

因此,筆者想要在此提醒保戶:如果想要穩定而固定的收益,真的不如去選擇傳統的利變型保單。畢竟,分紅保單的所謂「紅利」,其「作夢(不確定)」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

假設不擅長投資的保戶,在市場利率不斷走高之下,不甘願就只拿較穩健的「報酬率(宣告利率)」,筆者還真的比較建議,不如優先考慮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我是有錢人」迷思734》附加了健康險的小額終老保險,真的就值得民眾購買嗎?
李雪雯/聯合新聞網
上個星期,筆者看到一則「金管會22日宣布,鼓勵壽險公司將小額終老保單推薦給從未投保過的保戶,初次投保人數前三名的壽險公司,將獲金管會表揚」新聞。

特別是對於新聞中「小額終老險是金管會推廣的半政策性保險之一,因為提供最基本的人身保障,先前被稱為人生必買的最後一哩路保單,特色是提供基本保額、相對低的保費,且無投保身分限制作訴求,相較一般壽險保單,投保年齡最高只到65歲,小額終老保險放寬承保年齡,最高投保年齡可達84歲,承保門檻較低,核保相對簡便,無論銀髮族、預算有限的人、具家庭責任的三明治族,都能透過小額終老險建構基本壽險保障」的說法,筆者認為實在是「言過其實」,刻意避談其不值得購買的各項缺點。

過去一直以來,就有不少網友及朋友,詢問筆者對於「小額終老保險值不值得買」的意見。個人一向的回答便是:雖然小額終老保險核保可能較為寬鬆,且保費也可能較為便宜。但是,由於其保額低(更重要的是,投保前3年若身故,只能退還總繳保費)、不能附加附約(特別是高齡者最需要的各種健康險附約),可以說是「非得要買一張終身壽險」的保戶,「最後一項選擇」。

當然,有的保戶或業務員會說,雖然小額終老保險不能附加任何附約。但至少,被保險人可以有一筆「棺材本」,可以用來「辦後事」。但筆者想對存有此想法的民眾仔細思考:假設手邊連30到90萬元身後事的錢,都拿不出來的人,請問能有一定的財力,可以繳交這張保單的保費嗎?因為以投保10萬元小額終老保險為例,50歲男性的年繳保費,就要超過3500元;假設是70歲的男性,年繳保費就高達近萬元。

在筆者將此新聞,以及個人的「評語」,轉貼在臉書粉絲團後,一位網友特別提醒道:目前,有幾家保險公司的小額終身壽險,是可以附加附約。而這,也是筆者會繼續追查「有保險公司可附加附約」的虛實,並寫成這期專欄的原因。

關於小額終老保險這種商品,一位保經公司資深業務員告訴筆者,它其實是非常「好騙」及「好推」。因為首先,業務員只要用「政策性」及「一生只能買4張」的說法,保戶通常就「很容易買單」。

其次,這種保單的核保,是較為寬鬆的。除了少數特殊的保戶之外,幾乎都不需要任何體檢。特別是對一些有三高的老人家來說,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壽險保單。更何況保戶身故後,還能領到一筆錢,讓家人去「辦後事」。

甚至也曾聽聞,由於小額終老壽險,與一般終身壽險的附加費用率的不同,還有業務員是用「賣儲蓄險」的心態在銷售(銷售時不用錄音),並且慫恿保戶在一定年期之後,將保單「解約」換「解約金」。

所以從「推廣」的角度,這些年下來,小額終老保險是很好推(不難推)的商品。業務員端唯一會遇到的「壓力」就只有:在同一家公司,保戶只能買一張,同業裡最多只能買到4張、保額合計最高90萬元。

據了解,為什麼小額終老保險的最高保額,從最早的30萬、50萬、70萬,到現在的90萬元?就是因為每次增加時,總能幫助保險公司(業務員)刺激銷售力,讓業務員覺得「我有額外的機會去拜訪客戶」。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小額終老保險最高投保金額,有可能拉高到110萬元」的傳聞。

讀者如果直接上壽險公會的官網查詢,現階段,已有17家壽險公司,有推出小額終老保險;但仍有4家壽險公司,並未推出這類保單。

且在「可附加附約」部分,壽險公會官網只有指出:小額終老保險商品種類為「傳統型終身人壽保險主契約」及「一年期傷害保險附約」。且其限制為:「壽險主契約保額上限90萬元、一年期傷害保險附約為10萬元,且兩者組合以4件為限(主、附約視為一件)」。

筆者透過熟識的保險及保經公司業務員,所取得的部分小額終身壽險DM中,只確定3家壽險公司在DM上,有寫「不得附加附約」;卻有滿多家保險公司的DM上,並沒有特別註明「是否可以附加附約」?

對此,一位保經公司主管的猜測是,金管會沒有發統一公文,而是採取「默許」的自由開放制度。一是為了避免違反公平待客原則,二是由業者自行選擇,是否附加附約?

不過,儘管有些保險公司的DM上,沒有完全「不得附加附約」的文字。但筆者實際請保經公司業務員,以假設狀況進行建議書規劃時,卻是完全沒有任何「可附加附約」的選項。

最後,大約只有4家的壽險公司,保戶只要投保小額終老壽險10萬元以上,就可以附加多種,且幾乎是公司有麥所有健康險附約。但詳細了解之下,仍有兩項弔詭之處。首一,即使是有提供附約可供附加的保險公司,其在基富通「好好退休平台保險專區」裡的小額終老保險,卻完全沒有原本可以附加的選項。

其二,有一家壽險公司的健康險附約,若掛在小額終老壽險上,最低投保金額會比一般終身壽險要低。舉例來說,假設保戶同樣要買5張保額相同的健康險附約,所購買的一般終身壽險主約投保門檻,必須是30萬元起跳;換成小額終身壽險,保戶就只要買10萬元就好。由此,更可以看出這家保險公司「努力配合監理單位政策」的心態。

以上這些「可附加多種健康險附約」的做法,看在一些業者的眼裡,則被認為是「應付主管機關需求」的現象。「並不代表這種保單超級熱賣,平均保額高到『可以保障到很多保戶』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監理單位,會想要積極推出獎勵業者銷售小額終老壽險方案的原因」,一位業者分析。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會問:可以附加各種健康險的小額終身壽險標的,是否就值得購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則需要保戶仔細評估。因為根據熟悉保險公司核保的保經業者表示,雖然附加各種健康險,有利保戶買齊所有保障,但仍有以下風險存在,值得想要購買小額終老壽險,附加各種健康險的民眾參考。

風險一、體況差者,一樣有可能買不到健康險附約。也就是說,假設保戶體況不佳,就算主約可附加一堆健康險,也未必能全部買到。這是因為,小額終老保險主約,與各個健康險附約的核保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一位資深業務員以年齡超過70歲的保戶為例指出,一般壽險會提供50或100萬元的免體檢額度,有的甚至是「一律體檢」。但小額終老保險,則幾乎不太需要體檢。

然而,所附加健康險的核保規範,卻是依照原本各種健康險的核保規則,並不是比照小額終老「核保較一般終身壽險寬鬆」的規定(附加險要依附加險的核保規則)。

此外,雖然小額終老保險不太需要體檢,但投保保戶仍有「健康告知書」上誠實告知。如果未誠實告知,未來實際理賠時,依舊可能無法享有附加健康險的各項保障。

風險二、超過健康險附約最高續保年齡,保障一樣失效。很多實支型醫療險,最高的投保年齡差不多是65歲。就算有些保險公司,最高續保年齡可以放寬到70或75歲。但如果年齡超過80歲、購買小額終老保險的人,想要附加各種健康險,照樣是「買不到」。且就算70歲的人,以小額終老保險為主約,附加一張最高繳費到75歲的健康險,75歲以後,一樣是沒有健康險的保障。

風險三、高齡者想要投保,主約的年繳保費負擔會變重。一般小額終老壽險,會有6年、10年、15年及20年期繳費的差異。但是,假設投保民眾超過70歲的話,就只能選擇「10年(或6年)期繳費」的主契約。如此一來,繳交保費能力較弱者,就會面臨一定的繳費壓力。

風險四、高齡及網路投保的相關限制較多。假設投保民眾超過70歲,又想要附加各種健康險,不但可以挑選的險種會變少(主要是健康險附約有「保證續保最高年齡上限」);且如果保戶想要省一些保費,透過網路投保(一般可節省5%~10%的保費),還根本無法附加健康險附約。此時,想擁有健康險保障的保戶,就只能透過保險業務員購買。

風險五、健康險是有保費調漲機制的。幾乎所有健康險,都有「保費調漲」的機制。有業務員就不忘提醒保戶,保險公司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但日後財務出了問題,主管機關還是會讓其調漲保費。特別是「保費隨年齡增加而陡增」的一年期健康險附約,未來保費可能會「貴到保戶付不起」。

風險六、小額終老壽險較難享有「豁免保費」的功能。據業者指出,健康險附約掛在一般主約,通常都可以附加「豁免保費(包括健康險附約)」附約;至於小額終老壽險,則要看各家的核保規則,來決定能否附加此一豁免機制?但一般來說,豁免保費的設計,都是以「標準體」為規劃。因此,屬於「次標準體」的小額終老保險,通常就不會被允許加掛「豁免保費」附約。

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資深的保險業務員,會建議身體尚健康的年輕人,優先選一般壽險主約,再附掛各種健康險及豁免保費附約,才能為自己提供更周延保障的原因。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美元看俏!「我想解保單改美元定存?」曝投資理財3大問題
李 雪雯/聯合新聞網

最近,有不少網友,都在向筆者詢問「解保單,改存美元定存,或其他高息金融商品」一事。因為被問的頻率太高了,所以,想藉此專欄一併進行解說。

話說因為美元持續升值,也使得各大行庫大幅度地調整今年的存款吸收策略。而根據各大行庫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9月底止,各大行庫的美元存款餘額,總計已接近150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4.7兆元)。合計今年前三季,單單是八大行庫,美元存款就增加超過131億美元(逾新台幣4000億元)。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銀行,成長幅度接近或超過10%(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

相較之下,不論是台幣或外幣保單的銷售,就只能用「慘兮兮」來形容。根據媒體報導,壽險新契約保費從5月開始,已連續5個月不到600億元,累計前9個月的保費收入只有約6257億元,比去(2021)年同期,衰退超過20%(請見下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聯準會已升息12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台灣央行升息2碼,但壽險宣告利率多未跟著調整(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740784.html)。

以下圖為例,就可以看出來國人「棄美元保單,改就美元定存」的關鍵,就在於「兩者的『利差』實在太明顯了」。年初時,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的內部報酬率(IRR),還有1.34%,遠高於美元一年期定存利率的0.22%。但自7月份開始,因為FED不斷升息,兩邊的利率開始「彼消我長」(甚至,最近還有銀行推出美元優存方案,利率最高上看5%: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美元保單的報酬率(IRR)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更出現負值。

圖、今年前9月,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報酬率,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差距:

說明:PIRR是以市場當時銀保通路的熱銷新商品為例

因為,目前壽險公司的宣告利率,普遍在3%左右,且在金管會的「嚴厲看管」之下,一直無法再往上提。就算10月31日,有多家壽險公司為了搶救低迷的買氣,「全面調升」多張保單的宣告利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101000164-260205?chdtv)。

但事實卻是:幅度不過是0.05%而已,根本就是「有調,等於沒調」。就算以最高宣告利率3.45%為例,由於宣告利率不等於保單的投資報酬率(年化複利報酬率,又稱內部報酬率:IRR。理由請見以下「問題二」),實際IRR遠比3.45%還要低。

至於現在銀行的美元一年定存,利息就有三趴。一比之下〈台幣保單當然就失色許多。也難怪有許多持有台幣保單多年、沒有解約金問題的保戶,才會想到「解台幣保單」,改換其他金融商品(例如美元定存或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等)。

不過,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市場現象,筆者認為其實更突顯了以下幾個長久以來,國內投資理財大眾表現出來的迷思及錯誤,想要在此一同與讀者們分享及進一步深思。

問題一、賺配息、賠本金。長期以來,國內理財大眾一直就有「賺了高配息,卻賠了本金或匯差」的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保本、保息」這兩大意念,卻完全沒考慮到價格變動或匯率風險。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報酬率與風險可控,絕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長久以來,民眾就一心只考慮「高配息」,卻完全忽略其背後所隱藏的「本金損失風險」。

筆者不是說「配息率高」不應該是重點,只是從「凡投資,必有風險」的角度來看,單單只考慮高報酬,很有可能先未嚐到獲利的甜美果實前,就先讓自己嚐到虧損的苦果。

也就是說,對於想要獲取穩定現金流的民眾來說,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投資標的的「違約率最低」,其次才是「眾多標的中配息率較高的一個」。假設弄錯順序,就很有可能發現最近許多投資人所面臨的「配息嚴重吃到本金」的窘境。

例如之前,有媒體引述(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727224)國際三大信評公司之一Fitch官網顯示數據,2021年全球各評級企業債的違約率出現極大差異。全球A與AA級債券的一年後違約率皆為零,也就是說完全沒有違約事件發生。若再將時間往前回溯30年,從1990至2021年,全球A級與AA級債券的違約率也都僅有0.05%,低於BBB級的0.12%,更大幅低於B級債的2.09%。

而這些以美元計價高優質公司債的「票面利率」也還不差。以8月才發行的7年期台積電美元計價公司債為例,票面利率還有4.125%(請見下圖);至於債信堪比美國的蘋果公司企業債,也有3%左右的水準。對於中期想要有穩定利息收入的民眾來說,絕對是比美元定存要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bondsupermart

問題二、弄錯「報酬率」。先講重點,投資人一定要記得:(股票)殖利率、宣告利率…等,絕對與收益率或配息率「不能劃上等號」。但說來不誇張,筆者常常遇到把保單預定利率,或是宣告利率,當做保單投資報酬率(內部報酬率IRR);或是把股票或債券殖利率,就當做實際報酬率或票面利率來看。

事實上,無論是保單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特別是利變壽險),絕對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債券的殖利率(其與債券價格走勢相反,殖利率越高,代表價格越「低廉」),主要是計算價格之用,也不等於債券持有人計算每一期利息金額的票面利率;至於股票(或ETF)殖利率,當然也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且只要股票或ETF的價格繼續往下跌,殖利率反而會竄高。

個人之所以舉出以上的事實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醒讀者:假設分不清楚實際報酬率的算法,卻隨著業務員、理專或媒體、社群上「人云亦云」的建議,並將錢「轉來轉去」,恐怕先沒得到實際的收益,反而因為轉換而折損掉許多費用及成本,不可不慎!

以定存為例,在高通膨的環境下,定存的收益是絕無可能打敗通膨的。更何況在台幣不斷貶值之下,除了換匯的損失外,還多了定存到期後的資金閒置成本。

問題三、期間長、短「不匹配」。這是指「投資期間」與「資金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例如原本該是屬於長期投資的需求,卻用短期的投資理財工具來因應。

對此,筆者一直非常困惑與不解。但後來,筆者終於搞懂了,為何國人在投資理財問題上,會出現這種「以短支長」的問題。其理由在於:選擇短天期金融商品,才能夠「且戰且走」,讓自己擁有最大的彈性。

但是,每一個人所賺的每一分錢,若不是立即用做消費,就一定是有特殊的目的、需求與期間的。錢不是準備用來,做為退休後生活費或長照支出,就一定是短、中期的理財需求,像是換車、買房等。不太可能有一筆錢,是理財大眾完全無法定義期「目的及使用期間」的。

假設會出現「一筆錢,不知何時會用到」的情形,不是當事人缺乏理財規劃的概念,就是根本忘了人生理財規劃中,還有一個人生最後、最重要,且所需金額可能最高的「退休規劃」的目標存在。

也就是說,假設是為了退休規劃而準備的錢,理當就該透過長期積極性的投資,以獲得較大的資產增長,而非選擇非常保守的固定收益型工具(別忘了「強調配息」的0056,長期年化報酬率,就是不如「不強調配息」的0050);如果是短、中期(例如5年後子女要出國唸書)的理財目標,且這個計劃所需的金額,不容許有任何「打折」,就只能找最最保守,絕對可以「保本兼保息」的標的。

但事實上,許多投資理財大眾反而是「顛倒做」:該要放長的資金,不透過積極投資生利,反而是將時間「分段」,並去買極為保守的儲蓄險;對於短、中期要完成的理財目標,例如換車或裝修房子,則是買高報酬,但風險高的標的,像是投資個股,或是買高收債。

要不然,就是聽了業務員的說詞,先買一個自認為報酬率高的儲蓄險,或是保本型商品,卻沒考慮這筆錢的運用。一旦中途急需一筆錢時,就只好忍痛把保單解約,並損失掉一筆解約金。一般在繳費期滿之前解約,保戶都拿不回原投入本金,更何況是「利息」?

過去就有讀者,這麼問筆者:如果是退休族,希望擁有每月穩定的收入來源,應該把資金擺在20年或30年的公債上,不用去管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只要每半年或一年,獲得穩定數額的利息就好。那麼,如果我現在買了票面利率四趴,但未來升息後,所發的長天期公債票面利率有五趴,那我不就虧了嗎?

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只能說:凡人並非神佛,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利率是往上升?或是升了之後,長期還是會降。這就跟在海邊揀貝殼一樣,你有可能越揀越好,但也有可能越揀越差。

舉實例來說,假設民眾退休後,每月就是需要最低2萬元的生活開銷。那麼在購買長天期債券時,就只要考慮「能不能達到此一配息」問題。而不是老在想:下一個標的(報酬率)會更好。

這是因為,當一般大眾常常是「以短支長」,也就是不斷地用短天期的金融工具,來解決長天期的問題,就有可能面臨以下的問題:短天期金融工具到期後,很有可能找不到更好的標的,甚至在最差的狀況下,可能連自己最基本的退休生活費需求,都無法滿足。

如果是以退休為目的規劃,因為準備的時間不會很短,個人既不建議美元定存,也不建議中期優質公司債,理由很簡單,一是因為「期間不匹配」,二是因為「債券的長期報酬率,不如股票投資」。

當然,債券投資的獲利來源有二:其一是買賣價差,其二則是單純領取票面利息。對投資人來說,兩樣都賺到自然最好,但是,「利息與價差都賺」的情形要看機運,不是隨時都能遇到。但相對來說,只要債券「不違約」,票面利息絕對是投資人可以十拿九穩的來源。

所以,筆者比較建議在債券投資部分,應該優先以「個人資金擺放時間長短」為依據。假設是長期資金需求,例如是為了求取退休後,得到固定的現金流收入。那麼,購買長天期優質債券,再定期收取利息,恐怕才是最適解;又假設是中期資金需求,例如五或七年以後,子女要去美國唸書(有美元需求),五或七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理應是最佳選擇。

最後,筆者想花點篇幅,談一下有位讀者的提問:現在不論台、外幣保單的「賣相」都不好,真的就不值得買了嗎?個人的回答是:如果有保單需求,任何時間都絕對是最佳買點,特別是有純壽險保障需求的民眾。

那麼,什麼是「純壽險保障」需求呢?筆者認為,不論是有家庭重責大任在身,或是有資產傳承考量的民眾,「能不能用同樣一筆錢,買到最高額的保障」,那才該是民眾唯一要考量的重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凱基人壽建議年輕人優先規劃意外險、醫療險及定期壽險
記者夏淑賢/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開發金控(2883)旗下凱基人壽指出,預算有限的年輕人,建議善用年輕時良好的體況及保費相對便宜的優勢,並掌握「風險保障為優先、定期檢視為原則」兩大重點,趁早進行保險規劃,可以幫助年輕人逐夢路上更有底氣,避免意外或疾病發生時壓垮自己和家人的經濟。

凱基人壽指出,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青年勞工現職薪資平均為新台幣34,019元,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雖然薪資有限,但正處於人生探索階段,面對無限的可能和挑戰,首要就是風險保障,建議可以依序規劃意外險、醫療險及壽險基礎保障。

凱基人壽並表示,根據交通部統計,2022年因騎乘機車所導致傷亡的人數創歷年新高;除了交通事故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運動受傷、樓梯踩空跌倒等意外發生,年輕人多以機車為通勤工具在外奔波,為避免意外事故造成短期的薪資損失,甚至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凱基人壽建議年輕族群優先規劃意外險及醫療險,來移轉生活中常見的突發風險。

在壽險規劃上,對於預算有限的年輕人,凱基人壽則是建議可先規劃定期壽險,讓自己在拓展職業生涯時更加心安,同時也為家人提供更多的保障。

凱基人壽表示,隨著現代醫療進步,許多新穎的手術治療、自費藥物,能使手術傷口較小、恢復速度較快,但未列健保支付項目居多,未來民眾醫療支出勢必持續增加。醫療險能做為年輕人逐夢過程中的堅強後盾,讓年輕人多一份保障。因此提早規劃醫療保障,可以降低未來醫療支出,建議年輕人可從住院日額型醫療保險及癌症保險等險種進行規劃。

凱基人壽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工作收入增加或角色轉換,開始承擔家庭扶養責任,這時可視個人生命週期,定期檢視自身需求及既有保障額度,逐步擴增保障範圍及額度。擴增保障範圍方面,醫療險建議可以考慮重大傷病險、長期照顧險等;壽險則建議規劃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補足先前定期壽險的保障年期,且有機會透過宣告利率產生的增值回饋分享金,以繳清保險方式增加保險金額,逐年增加保障;若規劃外幣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還能進行外幣的資產配置,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增加保障額度方面,可評估目前保額是否足以因應意外及醫療支出所帶來的財務衝擊,針對不足的缺口來強化保險防護網。

 
幫兒子買儲蓄險期滿領回400萬! 國稅局竟「補稅與罰款」共31萬…專家教戰避雷
廖嘉紅/聯合新聞網

林媽媽是一位勤奮且關心兒子未來的母親,她總是想盡辦法為子女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人生。兒子家豪也非常優秀,希望未來有機會到美國就讀研究所。

某天,林媽媽在手機上看到了一則關於儲蓄險的廣告,她突然覺得這是為兒子規劃未來的一個好方式。於是,她打電話了解更多資訊。

林媽媽咨詢後,得知一張6年期的儲蓄險,年繳保費2萬美金,約台幣60萬,6年期滿可領回約台幣400萬元。

林媽媽認為,這是可以幫助兒子實現夢想,非常理想的方式。

於是,林媽媽以自己為要保人,兒子家豪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購買了這張儲蓄險。

她心中想著,等到6年期滿時,兒子領到這筆,正好可以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

萬萬沒想到,當6年期滿時領回滿期金,林媽媽收到了國稅局的通知,要求補繳贈與稅

原來林媽媽是要保人,也就是保單所有人,有權解約或變更受益人,所以保單是屬於要保人林媽媽的財產。

兒子是受益人也就是領錢的人,但繳費年度不代表已構成贈與,受益人兒子領到的400萬元,滿期當年度才是國稅局認定的贈與年度。

由於滿期金400萬,已超過每人每年贈與免稅額244萬元,因此將超出的156萬元,贈與稅率10%,補繳贈與稅15.6萬。還因為漏報贈與,國稅局再開罰一倍,罰款15.6萬。

很多人幫子女買多張儲蓄險,就很容易疏忽,而超過每年244萬元的贈與免稅額。或者年初已經做過贈與子女的規劃,之後才發現儲蓄險到期,導致金額相加超額的情況。

從林媽媽的例子,我們會發現投保時,除了考量保險商品,還需注意:正確規劃要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關係的重要性

贈與稅只討論要保人和受益人間的贈與行為,和被保險人是誰沒有關係。

要保人和受益人是同一人時,受益人領回的是自己的錢,滿期保險金就沒有贈與問題。

當要保人和受益人不同一人,受益人領回錢,國稅局就會認定是要保人贈與給受益人。

所以在投保時,盡量將要保人和受益人規劃為同一人。

但要留意, 要保人是繳保費的人,子女若無繳費能力,即使要保人規劃為子女,保費自然還是由父母支付,金流仍要控制規劃在每人每年贈與244萬元之內才能免稅

◎本文內容已獲 R姐財富方舟-廖嘉紅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想談到高薪?高盛前HR的薪資談判小撇步
面談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說錯了,都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職涯,甚至讓你無法獲得理想的薪資待遇。高盛前人資分享了幾項薪資談判的小技巧,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米奇和朋友們終獲自由 二創蓄勢待發
若你是創作人,又正苦於發想下個點子,別怕:一些重要作品,包括原版的米老鼠米奇,已於元旦在美國進入公共領域。這意味著那些角色和故事得以在未經許可之下,於書頁、舞台或者螢幕上進行重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