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各保險公司虧損連連,再加上金管會的大力介入,副本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保單紛紛停賣,並且走入歷史。但根據一位專精健康險的保經公司業務員的說法,取而代之的,則是「對保戶更沒有利益」的保單。根據這位業務員的說法,保險公司之後推出的健康險保單(主要是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特色是:
一、費率大幅調升。這位業務員甚至形容,新保單費率應該是「把過去損失經驗,反應在下一張保單中」。
二、「年度理賠」有上限。國泰人壽是市場上,第一家推出「年度理賠限額」的保險公司。之後,其他保險公司也跟進。據這位業務員表示,目前大約只剩南山、新光、台新三家壽險公司的住院醫療險,沒有推出「年度理賠限額」。
三、門診手術理賠金額大幅限縮。過去,能輕鬆買到10萬元以上的限額。但是,現在要買到5萬元限額,卻是非常困難。
四、門診手術理賠範圍,就只限「手術227」。也就是必須是「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西醫)—第二章(特定診療)—第七節(手術)」中所列的手術才理賠。
五、門診手術同一保單年度最多理賠6次。
六、開始有「無保證續保」機制。其中,自台灣人壽開出「第一槍」,也就是實支住院醫療險不保證續保後,富邦人壽也在近期跟進,推出不保證續保的實 支型傷害醫療險。甚至聽說,還有不少壽險公司正在觀望,不排除未來推出的所有健康險,都將視情況調整為「不保證續保」。
據國泰人壽的說法,設計「非保證續保」的商品主要是基於風險控管考量,對於「逆選擇」風險較高的通路,如:網路投保通路,或商品保障槓桿較大且公司尚未累積足夠經驗,如長照類商品等情況,採「非保證續保」設計,作為風險控管措施之一。
事實上與舊保單相比,在以上各壽險公司的新策略影響之下,新的實支型住院醫療險所提供的保障,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例如筆者一位保經公司高層就表示,他過去開白內障手術,在選用自費人工水晶體(約十幾萬元)之下,所有保單加總起來的理賠金額,就高達40萬元。但如果換成新推出的實支型住院醫療險,門診手術的給付才不過區區一、兩萬元。
正因為副本理賠走入歷史,新版實支型住院醫療險的保障範圍及金額,也越來越限縮。所以,不但保險業務員大嘆(甚至哀嚎):現階段,市場上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住院醫療險,是值得推薦民眾「加買」的。就算是過去未買住院醫療險保單的保戶,也真的是「沒啥可選」。
但儘管如此,卻不表示民眾,完全沒有任何需要購買的保單。這是因為,有關一個人的健康風險範圍非常之廣,就算少了住院醫療險的保障,卻不見得其他健康險也「不用買了」。
例如前一陣子,筆者參加一場,由國泰人壽所舉辦的,針對全台 20 歲以上的民眾,以線上問卷形式進行抽樣調查的《2024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發佈會。在這場會中,筆者對於幾個有趣的數字,非常感興趣:
首先,儘管根據該份調查,超過8成的國人,已投保人身保險。但仍有近三成左右(31.2%)的保戶認為,因應疾病風險的保險充足度仍顯不夠(或非常不足夠)。甚至有未投保者(佔比為13.2%)表示,未投保人身保險的原因,是因為購買保險的財務負擔重(佔67.6%)。
其次,國泰人壽從自家公司保戶的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保戶罹癌後5年的存活率,大幅高於全國(調查時間為2018至2022年,男性保戶存活率為68.98%,高於全國的48.00%;女性保戶為83.44%,高於全國的65.30%)。
也許從醫師的角度,提高罹癌者的存活率,並不等同於「治癒癌症」。只不過,假使民眾想要提高罹癌後的存活率。透過充分的保險準備,也就是用保險轉嫁昂貴醫療費用風險,讓被保險人獲得更好的醫療,自然也就能夠提升存活率。
再者,在該份報告中,受訪者萬一不幸罹癌,除了最怕「無法負擔醫療支出(65.9%)」之外,更有26.2%的人表示「害怕失去工作」。
由以上的調查數據報告內容,筆者會建議民眾以下的健康險投保(購買保單)方向:
首先,「一次給付型」保單更顯重要。在「沒有好實支型住院醫療險可買」,以及「不保證續保」將成市場主流商品之際,反而更突顯出「投保一次給付型健康險」的重要,特別是更容易花費大筆醫療費用的重大疾病及癌症險。
其次,應同時考慮「長照費用」風險。所謂的「預先需要準備的醫療相關費用」,不只是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其實也還應該包括「長期需要專人照顧的費用」。
再者,評估「工作損失」風險。民眾在將高額醫療費用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的同時,也必須考慮這段罹病與治病期間,可能會造成的工作收入損失風險。
最後在挑選保單時,建議保戶留意「高(以發生機率高的風險為優先)」、「大(先考慮較大,較難承受的風險」、「低(同樣的保額,但保費更低)」、「有(先求有基本保障,再求更好保障)」四字口訣,以避免讓購買保單的保費,成為以上調查中,造成自己或家庭沉重財務負擔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