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實付新制上路 保單內容愈來愈差
為了因應金管會「正本理賠新制」上路,截至目前為止,市場上已經有兩家壽險公司,推出「不保證續保」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以下簡稱為「實支保單」)。
但事實上,在這段市場舊保單紛紛停賣、新保單慢速推出的交接期之中,不但許多保戶感覺「保單內容越來越差」、「實在買不下手」,就連專賣醫療險的保險業務員,也更是「滿腹苦水」。因為,過差的保單給付條件,很難讓保戶接受(購買),進而讓他們的「生計」大受影響。甚至筆者還聽幾位專賣醫療險、不賣儲蓄險保單的業務員們表示,他們正在慎重考慮「改賣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以維生。
3大亂象出籠 保戶權益大縮水
根據個人私下,訪問幾家保險公司及保經公司業務員之後,整理出以下金管會新制實施以來的3大主要亂象如下:
亂象一、儘管新制並未限制「正本實支」只能買3張,但目前除了少數兩、三家保險公司外,其餘各保險公司,都只願意當「第一家」。也就是說,假設保戶已經投保其他家壽險公司的正本實支保單,新投保的正本實支保單,幾乎是不可能被承保通過。
亂象二、儘管新制明訂「傷害醫療與一般實支實付醫療分開計算」,例如以車禍受傷為例,保戶在申請完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之後,可請求保險公司開立「正本留存證明」,再申請意外傷害醫療險的理賠。但是,筆者卻聽到幾位保經公司業務員表示,有至少一家的保險公司要求保戶:必須將一般實支保單,與意外傷害實支保單「做在同一家」。也就是說,保戶如果不曾買過該公司的一般或意外傷害實支保單的任一張,保險公司也不會賣以上任一種保單給保戶。
亂象三、保險公司開始推出各種「條件更差」的健康險(主要是實支保單),以試市場水溫(保戶接受度)。其中,「不保證續保」實支保單,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保險公司如何分攤理賠金額
據筆者私下了解,以上亂象(特別是「亂象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民眾所買舊版副本理賠實支保單仍然有效(新正本與舊副本實支保單持續並存),再加上金管會及壽險公會,並未針對「當保戶持有一張以上實支保單,且在實際申請理賠時,多家保險公司該如何分攤理賠金額(附註說明:目前金管會的處理原則,是由保戶自行決定,先向其中一家壽險公司申請理賠;不足額部分,由第一家申請的保險公司,開具「理賠差額證明」,再由保戶向第二家或第三家壽險公司申請理賠)」,討論出完整的配套措施,壽險公司為了「自保」,只好端出「保戶買過其他家保單,我就不賣」的「自保措施」。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保戶要加買保單,若其他壽險公司拒絕,至少還可以向原投保壽險公司「加買保額」。只是,保險市場本該是個自由市場,保戶本來就有權利,可以選擇與不只一家壽險公司往來。
然而,由於市場已經沒有副本實支保單,保戶已經無法像之前有副本理賠那樣「只有一份醫療支出,卻可以獲得多倍理賠(例如:保戶投保3家副本理賠實支險,保額都是5萬元。假設當次醫療收據是5萬元,則可以向3家保險公司,總共申請到15萬元的理賠金。但如果同樣是正本理賠,保戶不論跟哪一家公司申請理賠,就只能拿到與當次真實醫療支出相同的保險金)」的情形下,保戶卻受限於各保險公司的「核保規定」,只能被迫跟「唯一一家」壽險公司投保、不得有「二心」。
正本理賠 保險公司不當第二家
可以這麼說,以上各保險公司「連正本理賠,都不願意當第二家」的做法,可以說已經是嚴重影響廣大、正常尋求保障的保戶之權益,非常值得金管會的高度重視,並協助解決。
事實上,從副本理賠實支保單的各種亂象、金管會出重手停賣副本實支保單,到最近各保險公司,為了因應市場變化,推出保費更貴、保障更低,甚至是「不保證續保」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等現象,讓筆者想到去(2023)年,所看的一本有關保險的翻譯書—《揭密保險(Risky Business:Why Insurance Markets Fai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這本書的副標—「為風險與人命定價的商業模式,如何打造與摧毀這個億萬帝國」?是由三位重量級經濟學家(Liran Einav、Amy Finkelstein及Ray Fisman),共同解密保險公司如何精算保費,以及如何因應資訊的不對稱。
而在這本書的封底,就有這麼一段敘述鮮活的文案:「台灣的保險滲透率蟬聯全球前三,但(保戶)常常覺得繳一堆保費,卻什麼都不理賠?那(保戶)絕對需要這本書」!
該書在一開頭,就舉了發生在1981年,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曾推出的「終身無限頭等艙旅行通行證(AAirpass)」失敗案例。三位作者認為,美國航空用這一場造成天價成本的教訓,學到了「願意付出最高價格的客戶,有時會是你最不想要的客戶」(筆者附註:其對公司的嚴重後遺症,一直到最近都還在持續發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近期新聞:銀行家砸750萬買-頭等艙飛到飽-機票-航空公司超後悔。
話說本書最重要的主軸,是擺在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George Akerlof,在1970年所發表的一篇名為「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論文,所探討的「資訊不對稱」及「逆選擇」問題。
「逆選擇」讓保險更難啟動理賠
三位作者在書中第一章就指出,在災難來臨之前,人們有時幾乎看不見風險的存在。但是,健康、人壽、汽車、房屋等保險,都能幫助人們避免所失。然而,「保險經常無法發揮作用,無論什麼價格,它無法涵蓋理賠範圍的理由,就是選擇問題」。
三位作者繼續說道:「在其他情況下,選擇問題不完全會破壞保險市場,但它也不會讓市場變得更強大。相反地,選擇問題可能使保險公司,設計出扭曲變形的產品,包括了各種不受歡迎的特點—例如: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使用道路救援,看似不公平地限制保險給付範圍,或是嚴格限制你何時可以,或不可以更改保單內容,保費也可能上漲到許多人無法負擔的程度」。
三位作者更認為,「平等定價」會加劇選擇市場中的問題,甚至在原本不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創造出選擇問題。因為,「如果保險公司無法向已知高風險或高成本客戶,收取更高的價格,就等於要求它們盲目定價一下」。
且當保險公司高風險客戶增加之後,保險公司無可避免地,不是提高危險保費,就是降低保險給付(給付內容變差),甚至兩者都有(正如國內實支型住院醫療險所面臨的景況)。
如此一來,自認身體健康者,就不願意參加如此糟糕的保險方案;至於不健康者,卻因為「需要保障」而被迫選擇加入。自此之後,逆選擇的問題便會越來越嚴重,並落入「保險公司損率提高→保費提高或保障縮水→吸引並留下更多體況差保戶」的惡性循環之中。
正由於「當昂貴客戶有自知之明,但賣家卻不知道時,便會發生「(逆)選擇」的問題。而這,也正是三位作者認為市場上,牙齒保險做不起來、寵物保險保費如此昂貴,以及離婚保險退出市場的重要原因。
實支型住院醫療險理賠有例外
該書也特別解釋了,國內近來實支型住院醫療險爭議中,「為什麼實支型住院醫療險,不賠非住院各項癌症醫療費用」的問題核心:「雖然在公司的統計學家眼裡,看來很相似,但不同的患者,可能會選擇非常不同的治療方案。有些人可能決定採取積極的治療選項(這在目前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廣「自費醫療項目」之下,人數鐵定不少),有些人則可能選擇,退出這場漫長而痛苦的戰鬥。病人的醫療費用,將會有很大的差異,儘管他們的預後(prognosis)相似」。
三位作者認為,這基本上就標準的「選擇」模型:「在這種模型中,成本差異取決於申請人(被保險人),是否願意選擇積極的治療方試,而非整體健康狀況。但保險公司無法觀察到他們的意願。因此,市場容易陷入逆選擇的混亂:希望採取積極治療的病患購買保單,希望退出治療的病患不買,保險公司的支出高於預期。如果為了補償支出問題,而提高保費,只會讓情況變得更高」。
那麼,當「逆選擇」發生之後,就完全無法阻止它,並讓其「逆轉」嗎?三位作者認為,由於「我們所處的世界,比學術模型預期的要複雜得多」,所以,「政府公權力的介入(例如「強制執行」的命令)」,雖然不一定是無所不能的「萬靈丹」,卻仍有可能是「解決良方」之一。
以上,談了國外專家,對於保險中有關「(逆)選擇」問題的研究。實際回歸到國內「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賠率過高過高,導致各保險公司紛紛停賣賠錢的舊保單,推出保障限縮與保費大幅調漲的發展,筆者認為,這只是讓市場更加地惡性循環。
因為,當「體況差、極需保險保障的人,仍然必須投保這些保單;而體況佳的民眾,卻不願意投保」之下,這種保險的市場就會落入《揭秘保險》一書所言的「保戶及保險公司雙輸」的「惡性螺旋循環」之中。
「不保證續保」可能變成標配
深入了解相關議題多年,筆者也非常願意相信,詐領醫療保險金的保戶,其實只是非常少的少數。只是無奈金管會並未讓保險公司,定期公佈各保單的損率「以昭公信」,才更讓許多保戶「堅信」:保險公司全都是「獲取暴利」及「為富不仁」。
然而,在金管會依舊不願公佈各保險公司相關損率,以便扭正市場惡性循環之前,保戶恐怕依舊得面對「保障縮水」、「保費A貴」的現實困境。所以,回歸到國內廣大保戶所關心的「不保證續保」實支保單,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各壽險公司,「因應市場惡性循環」的「標準配備」之際,保戶又該如何因應呢?
老實說,筆者對於「保戶如何因應」這件事,其實是滿悲觀的。因為,在國內健康險市場長期「資訊不對稱」之下,市場保戶幾乎可以說只有「逆來順受」的份,且本身所能做的也「極其有限」,最多只能在投保前,仔細看清楚保單條款中,關於「續保」的相關規定,到底是「自動續保」、「保證續保」或「不保證續保」(請見下表一)?
目前,市場上總共已推出3張「不保證續保」的健康險。其中有兩張,是住院醫療險(實支保單),一張是癌症險(請見下圖一)。個人建議保戶在投保前,要特別注意「不保證續保」,是否可以針對單一客戶(非針對單一客戶的「不保證續保」,可能是因為保單出險太多、損率太高而停賣)、續保費率是否會調整?以及是否提供「更約權(當原保單,無法提供保戶續保時,可以讓保戶「免體檢」、「免健康證明文件」,也就是用「原體況條件」,申請更約到另一張新保單,以便讓保戶持續獲得相關保障)」等3大重點(請見下圖二及下表二)?
且值得保戶注意的是:此「更約權」仍然有「更約後計劃別不能提高(也就是保戶在一開始,保額就必須買足)」,以及「只能更約至同類型商品(例如原本投保的是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更約後的商品也必須是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不能換成癌症險或重大傷病險)」兩大限制,值得保戶投保前了解。
最後,對於眾多感嘆「想再買更多保額,卻買不到足額及適合保障」的民眾,筆者的良心建議,還是那句說了很多次的老話:千萬記得「保險永遠沒有『買滿買好』的一天」。
理由之一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相關醫療費用鐵定是越來越貴,投保金額,永遠追不上醫療費用上漲的幅度;理由之二是:要買更多的保障,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保費)。只不過,不是每一位保戶的投保預算,都能隨著醫療費用的高漲,而「無限制地提高」。
至於理由之三則是:保險公司都嘛營利事業,從「在商言商」的角度來看,民眾最不想要的風險,卻極有可能也是保險公司不願意接的「賠錢貨」。所以,就算保戶想把風險,全丟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也有權利「不承接」,或是「限縮保障範圍」。
有關這部分,民眾完全可以從近幾年,實支保單「保費越來越貴」、「保障越來越差(範圍限縮或保額減少)」中看出。且這樣的趨勢,目前似乎還看不到盡頭。
覺得自己保障仍不足?3方向解決
所以,對於現階段,自認保障仍嫌不足的保戶而言,筆者認為解決之道有三。其一是可以試試「願意當第二家」的保險公司、「有自負額」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但筆者也無法確定,目前到底有幾家銷售「有自負額實支保單」的保險公司,願意當「第二家」?),或是其他一次給付型的重大醫療險或癌症險。
其二,則是多準備一些退休金。畢竟,保險理賠還得看保單條款的定義;但現金給付,卻完全沒有任何限制。其三,除非在緊急狀況之下進行治療或手術,民眾最好儘量能多尋求第二及第三醫療意見,以避免自己落入醫療支出的無底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