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名人堂電子報
2018/03/29 第14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蘇蘅/當新世代只在網路偶遇新聞
蘇蘅聯合報

最近在課堂出了時事測驗,結果讓我很驚訝。

這班學生半數來自傳播學院,半數來自政大其他學院,如商學、社會科學、文學和外語,大多數對新聞及寫作有熱情,也是年輕的精英學子。這次小測驗,讓我見證了「偶遇新聞」(incidental news)世代,和他們眼中的新聞。這現象可能導引年輕人對社會大事的片段零碎理解,令人憂心。

時事題問到,最近中國大陸兩會選出王岐山為中共國家副主席,全班不到一成五選對,五成七還留著李克強擔任副手的認知。

如果說,大學生本來對中國大陸的事不熟悉;那麼回到台灣,四月電價調漲三%呢?知道的只有一成。另一題和大學生有關,「二二八紀念日當天,獨派青年去哪裡潑漆?」一半學生答對「慈湖」,另外一半中,有人選擇「中正紀念堂」,也有選擇二○一一年同樣發生潑漆事件的「嘉義市中正公園」。

這些回答印證美國學者博奇科斯基(Pablo Boczkowski)提出的「偶遇新聞」現象。去年他發表研究指出:年輕人看新聞,現在是「偶然相遇」,是在空閒時和沉浸在社群網絡世界時,隨意完成。看新聞已是一種「偶然」行為,數位時代裡,年輕世代看新聞主要從手機。從電視或報紙搜索新聞的舊習慣,已經被拋在後面。

大多數年輕人是「偶然」透過數位媒體(最主要是手機)消費新聞,我班上九成學生也是如此。也就是,年輕人「不會從數位世界主動搜尋新聞,而是在網路中發現它」。研究說:這種與新聞互動方式令人意想不到,就是「偶遇新聞」的概念。

「偶遇新聞」另一層意義是,年輕人對媒體沒有忠誠度,也沒有單一來源,媒體不再是麥克魯漢描述的「媒體即訊息」;新聞消費的「附帶化」,導致年輕一代不再熟悉新聞的背景和事物全貌。「偶遇新聞」也標誌著卅歲以下年輕人的新聞接觸與解讀,和上一世代差異很大:獲取訊息不再是獨立的活動,而是取決於社群網絡所產生的社交性。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獲取訊息的次數和數量多很多,但多半發生在很短時間。他們怎麼看新聞,完全取決於何時有空,可以隨時隨地完成。

美國埃默里(Emory)大學英語教授鮑爾連(Mark Bauerlein)也寫了一本挑釁味十足的書「最蠢的一代」(The Dumbest Generation),指出當代年輕人對閱讀或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對掃描新聞頭條,或看名著小說都很冷漠。他的看法不是空穴來風。

二○一七年,美國皮優研究中心做時事測驗,調查十八到卅四歲的人對於時事的了解,發現遠不如上一代。調查也說,年輕人處於臉書、發簡訊和眾多數位裝置的環境中,使他們無法了解誰說的才重要。

數位時代裡,年輕人和父母的關係很不緊密,他們也不在意政府在管什麼。最糟的是,父母和老師都不知道年輕人的媒體環境多麼強烈地影響他們。

二○一五年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每天平均檢查手機八十五次。在台灣,資策會二○一六年調查,國人每天花三.四小時在手機上。把滑手機和年輕人日益增加的虛擬世界社交接受度結合來看,造成新聞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帶品。

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因為一旦媒體無法透過專業報導,引導大眾獲得必要的知識,我們的新世代很難擁有促進自我成長、改造的能力,要如何面對未來社會的困境和危機呢?(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人工智慧新顯學 讓機器自動學習
機器學習讓機器可以自動學習、從巨量資料中找到規則,進而有能力做出預測。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估計,到2018年光美國就有十數萬個機器學習專家,而在台灣,一切發展方興未艾。

你所不知道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不過對於這麼有名的事物,還是有很多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事。如「自由照耀世界」(這座雕像真正的名字)是法國送給美國的禮物,它在一八八六年完成時是棕色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