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4/08/04 第299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陳亮恭/劍橋星空下的馬太沉思
在劍橋大學莫德韋爾天文台,年輕的研究生喬瑟琳.貝爾專注地分析著一連串規律出現的無線電波數據。她的眼中閃耀著探索未知的興奮。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數字中,她捕捉到了一個奇特的無線電信號,一個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脈動。這個發現在日後引發了巨大的迴響,當時的她可能未能覺察到這一點。

幾年後,一九七四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馬丁.賴爾與安東尼.休希許因無線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而獲獎。這項研究的核心正是喬瑟琳首先發現的那個信號,後來被證實為脈衝星。休伊許一開始將此訊號視為外星文明,但喬瑟琳正確將之判斷為脈衝星所釋放的訊號。然而,作為一名研究生,她的貢獻並未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可。面對如此的爭議,喬瑟琳本人說道:「如果他們將諾貝爾獎頒給研究生,將會貶低諾貝爾獎的價值,除非面對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件事符合這種情況。」

這一幕彷彿是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墨頓於一九六八年提出「馬太效應」時的預言。墨頓指出:「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類似的。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研究生完成的。」

「馬太效應」源自於古老的聖經寓言故事,一位富人出國前依照能力分別給三個僕人五千、兩千、一千金幣。回國後,前兩位僕人因為經商與貿易而使財富倍增,而第三位僕人只是將錢埋在地下避免損失。富人大力讚賞前兩位僕人,並給予更多權力,卻斥責第三位並奪走他的一千金幣交給能力最好的僕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馬太福音》的記載。

「馬太效應」在經濟領域充分體現,產業發展總是強者愈強,即便在相同的投資報酬率下,資本雄厚的富人與一般人累積的財富差距會更形擴大。「馬太效應」在教育現場也很明顯,學童若能愈早獲得閱讀與表達能力,通常也會提升成人後的成功機會;反之,學童若沒能及早掌握相關能力,可能造成長期知識和技能的逐步落後,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閱讀與表達能力以外的表現,避免以單一價值觀界定學生的表現。

雖然「馬太效應」深植於社會結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接受。反之,社會應該積極尋求破解之道。從「馬太效應」的觀察得知,人們每獲得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增加其達成下一個成功的機會,而這也是破解「馬太效應」的策略。首先,社會需要更重視多元價值,認可並鼓勵多樣化的才能和成就,為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提供發展空間。其次,為政者應致力創造更公平的機會,為每個人提供成功的基本條件,縮小貧富差距。個人層面上,則需培養韌性,學習在逆境中保持信心,避免固守既有的成功模式。

在高度競爭的世界中,我們既要理解「馬太效應」的機制,更要有勇氣挑戰之。創造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社會,讓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充分發揮與成功,在人工智慧衝擊社會的時代,更需要支持多元價值的成功模式,開創更多領域的發展,創造成功的機會將能有效減少「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