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會時,有朋友對我笑罵道:「都是你在報上鼓吹老人要學新樂器,現在我樓上那對夫婦一個學鋼琴、一個學小提琴,擾得我晝夜不得安寧,恨不得自己是個聾子。」另一個朋友也接著說:「她還鼓吹老人家去唱歌呢!五音不全的聲音哪裡是歌,簡直是噪音。」看到大家對我群起而攻之,我一方面高興老人去學新知識;一方面又擔心,因為睡眠不好是另一個促成失智的原因。
說起來,政府推動認知儲備的腳步是刻不容緩了!認知儲備就像一個圖書館,書架上有很多書,就算是借出了幾本,仍有很多其他的書可供讀者借閱,使圖書館可以正常運作。台灣現在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而台灣的失智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八,即每一百人中有八個人需要他人照顧,若不預防,以後健保怎麼負擔得起這麼多的慢性病者?
其實大家對失智的風險已有相當的了解,不過挪威公共衛生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的、一個長期追蹤五一八五名老人的研究,還是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原來自己操做家事,竟可以減低三成五的失智風險。
他們發現操做家事動用到很多記憶、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等前額葉皮質的認知功能,這使得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有更多的突觸連接(這跟記憶有關),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更多,還會使大腦產生自己衍生的營養因子(BDNF),它會啟動基因,製造更多的BDNF、血清素和蛋白質,這些都跟記憶和學習有關,因此可以延緩老化。這解釋了為什麼《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年歲雖然比賈母大,身子卻比賈母硬朗,因為劉姥姥是莊稼人,每天需勞作。沒有時間學習新樂器的人不必沮喪,平日的勞動也算數的。
研究還發現,工作的性質也會影響失智的機率,從事例行工作不須一直動用大腦者,認知功能下降比從事心智活動者來得快。兩者雖然年齡一樣,但後者的灰質(神經細胞)較多,在工作記憶的認知測驗上多了百分之六。原來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可以減少一成一的失智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突觸多、神經連接密、認知儲備多,七十歲不閱讀,不常用大腦的人,被診斷為失智的比率為四成二,比同齡高閱讀能力者多了一成五;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如果平日有閱讀、下棋、寫信、記日記的習慣,比看電視的老人可以延緩失智五年。
英國還有一個追蹤一一八四名從童年一直到他們六十九歲,定期給他們做認知測驗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人,比低學歷者在測驗分數上高了一點二二分;而退休後從事六種以上的社交活動,如做志工、上長青學院課程的人,平均分數比只有四個活動的人高了一點五三。另外,吸菸是個損人不利己的行為,WHO的報告,一成四的失智由吸菸引起。
希望這些研究,能讓平日不得不親自操作家務的職業婦女們心理平衡些;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不愛看書的年輕人,在閱讀時心甘情願些,因為這些都是認知儲備的行為,是為自己好。要知道少年時不流的汗,到老時,會變成淚流出,到時後悔莫及!(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