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哪個行業,籌募經費永遠是最大的頭疼。
就拿電影這個行業來說,縱使你有驚人出眾的創意,合作無間的團隊,資金不到位一切等於零。天下所有的導演都經歷過「告貸無門、沿門托缽」的煎熬;自比要飯的,乃圈內人長年流行的知心話。大爺賞小錢給乞丐,行善最樂,不問乞丐怎麼花錢;但投資拍電影的金主,出了錢,肯定要出主意。
金主們的主意多:這劇本拍出來絕對賠錢,照我的想法去重寫,某某目前是票房保證,快請他來主演…某某(金主小三)演女配角最合適…導演不對盤,換!金主來現場視察,頤指氣使,頻頻下達命令,若有違逆尊意之處,一怒扣住經費不發。誠惶誠恐、委曲求全、步步退讓,甭搞什麼創作啦,乖乖聽話做個打工仔!
某老友製作倡導社會正義的電視節目,數十年不輟,向各財團文化基金會申請補助是經費主要來源。酒後二人談要飯甘苦,基金會不在乎投資報酬率,較少干涉內容,但規矩多、手續繁瑣,因為他們慈悲助人,身處道德制高點之巔,態度倨傲。老友製作人繼續向某基金會申請經費,遭到嚴厲批評指教,受盡侮辱後要求寫悔過書,一篇自我檢討上繳後,審批今後不再補助。
官方設有發展文化的經費,撥發輔導金,行之有年。用「輔導」二字的意思是:出錢的要教育、指導、輔助你們這批要飯的,競選時自稱「人民公僕」的調調不見了。也罷!這個年頭有錢的是爺爺,沒錢的是孫子;拿了爺爺的錢,孫子垂手候命,爺爺有何指示?(然而爺爺的錢都是眾多孫子們上繳的納稅金)。
古今天下任何執政者都有同樣目的-要永遠執政下去!專制政體直接說白了「文化要為政治服務」。號稱有言論自由的民主制度,其實也絕不容忍掏鈔票「輔導」,產品竟然與鞏固政權的宗旨背道而馳;最好會揣摩上意、阿諛、吹捧當前的意識形態,好好幹活交貨。於是扭曲史實、片面呈現歷史真相、汙衊抗日英雄、歌頌軍國主義者、肯定殖民統治、全力去中國化之類的醜陋作品頻頻出現。不少人看了血壓飆高、氣憤填膺,其實這類東西低劣到不值一笑。曾有一齣舔領導大人的電視連續劇,叫什麼「阿○與阿珍」,早隨風而逝,沒人記得它。
各國政府資助文化事業發展,全球成功的例子不少,在影視產業上,有輝煌成績的當屬韓國。數十年前就實施政府補助拍片,一時韓國各式各樣的影視產品充塞;很多片子並無商業回收或藝術成就,但政府仍堅持系統化的長期規畫、繼續撥款,促成當地影視業一片蓬勃,優秀從業人員多了起來。所謂的「量變導致質變」,影視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品質自然普遍提升。如今追看韓劇的人數上億,韓國電影屢屢獲國際大獎,風靡全球,經濟效益亦相當可觀,一切皆非偶然。
為政者握著大把人民上繳的白花花銀子,可做很多富國利民的事。身居高位,卻只撥發幾文雖吃不飽、又餓不死的補助金,指導文化人為他們宣導意識形態,大力支持當今政權;這劇本真惡心,應當重寫!(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