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覽會原本是舊時代的盛會,因為在那個資訊傳播不發達的時代,世博會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只要去參觀世博會現場,你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展覽,包括最厲害的發明與現代科技;你也可以感受到全球的脈動,見到世界各國的特色與人種,可以說「去了世博會,等於去了全世界」。
隨著全球資訊的快速傳播,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以及最新資訊、科技,所有人窩在家裡,手握一支手機,幾乎都可以掌握了解,真正實現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理想;人們不再需要為了了解世界,飄洋過海去參加世博會,因此世博會逐漸失去重要性。
一九七○年代的大阪世博會(Expo1970)是亞洲首次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被認為是戰後最成功的一次,那次博覽會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帶領他的兩個學生磯崎新與黑川紀章共同規畫整個會場,再加上藝術家岡本太郎的巨大怪物作品/太陽塔,吸引了七十七個國家參展,許多國家館成為當時最具前衛性的建築實驗場,也成為當時全球矚目的焦點。
那次大阪世博會非常具有預言性與啟發性,世博會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強調科技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展覽中出現許多劃時代的科技,包括日本代謝派(Metabolism)的膠囊建築,和類似今日手機的無線電話、彩色影像電話、自動洗澡機、磁浮列車技術等等。
有趣的是,當年還有中華民國館,是一棟非常具有現代感的建築,由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建築前還設置了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鳳凰來儀」。當年我們不僅在世博會有場館,甚至還派出北一女樂儀隊到現場,在太陽塔下的廣場表演,相信當年有幸參與的「小綠綠」們,在她們的記憶中,一定無法忘卻當年在世博會見到巨大太陽塔的興奮與驚奇!
可惜,當年博覽會這些科幻奇特的建築,後來都變成了廢墟,最後走上被拆除的命運,印證了建築師磯崎新的名言:「未來的建築就是廢墟,廢墟就是未來的建築。」中華民國館當然也不復存在,只留下岡本太郎創作的太陽塔,成為一九七○大阪世博的重要遺跡。
當年的大阪世博帶給日本人許多啟發,特別是當年成長的小孩們,其中一個就是現在日本當紅的藝術家矢延憲司,他去年才創作了「Big Cat Bang」作品,就是向岡本太郎的太陽塔致敬;浦澤直樹的漫畫「二十世紀少年」也是受大阪世博啟發,後來還拍成電影,劇中「朋友黨」的基地就是以太陽塔來改造的。
二○二五年的大阪世博會,主場館則設置在人工島「夢洲」上,由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是一座巨大圓環的木造「大屋根」,讓人聯想到京都清水寺大舞台的木造結構,傳承了日本木造建築之美,同時也可以隨時欣賞海洋的自然之美。
今年大阪世博的標誌是一個環狀有眼睛的奇怪有機體,應該是有意跟七ま年代岡本太郎的太陽怪物互別苗頭。這隻奇怪生物凸顯了此次設計的概念「生命的循環」,同時也體現了這次的世博主題「設計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
歷經半個世紀之後,大阪再度舉辦世界博覽會,特別受到大家重視;當年的大阪世博應該很少人參加過(我也沒有機會參加),因為一九七○年代台灣還未開放觀光,只有少數經商的民眾才有機會去參觀。如今大阪再度舉辦世博會,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參加;這是一生一次的機會,錯過上次的大阪世博,這次不要錯過!(作者為都市偵探、建築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