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年抗戰至兩岸分治這段期間,距今已逾四分之三個世紀,是極度動亂的大時代。在兵荒馬亂間,千萬人輾轉流離,前後短短數年之內,有多達一百五十萬以上的軍民跨海遷來台灣,這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更不可思議的是與家鄉親人完全音訊斷絕,近四十年後才得重新聯絡,舉世少有,至今只有南北韓的百姓分隔可堪比擬。
這上百萬家庭的悲歡離合故事,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深具記錄價值,但被明確記載下來的比例卻很低,多半只是親朋故舊間口耳相傳。而上一代雖經歷過這些不可思議的戰亂與顛沛流離,卻往往只輕描淡寫告訴子女一些梗概,很少提到細節。隨著時間推移,距離那場大變動已逾七十年,這些事蹟即將湮沒,已到了必須緊急保存的地步。
清大前副校長信世昌於最近出版其主編的《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一書,嘗試為這大時代留下寶貴的歷史記錄。本書的特色是彙集十七位任教於大學的學者和師長,來撰寫他們自己家裡長輩或親戚輾轉流離的事蹟。作者群的學術背景從人文到社會科學都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卓越的表現,也都從多角度爬梳,經過謹慎的求證細心撰稿,彌足珍貴。
閱讀本書,隨手摭拾,親情離思,躍然字裡行間,感人心腑;如「思鄉是人之常情,有人未等到兩岸開放即過世,有人等到開放探親後得以返鄉和親人團聚,雖多半已人事全非,但至少還得以稍慰思鄉思親之苦。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各種顧慮而一輩子再也沒返鄉」、「相信有成千上萬的家庭類似,長輩們也曾有過豪情壯志,但最後只能化為生存的韌性,努力在種種進退維谷又身不由己的困難之中,勉強張羅出一塊可暫避風雨的棲身之地吧!」「時代的巨浪所激起的那怕是一滴浪花,落在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場狂風驟雨;僥倖不死,也是一身的狼狽」、「在這種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誰都顧不上誰,誰更怨不了誰」、「大時代的變局下,小人物、小夫妻只能任由滔天巨浪推壓著,隨之載浮載沉,毫無選擇地且走且行」,真正是「故鄉成了他鄉,異鄉成了故鄉」、「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書中也看到不少大時代的悲劇:一個勤務兵因一直頂撞他人,還口無遮攔跟人嚷著「我想要回家」,被政府當作匪諜逮捕槍斃;一個流亡學生被檢舉為匪諜,長官用左輪手槍對著他,要他招認是共諜,備感冤曲、悲慟大哭下才得倖免,他最後在垂老之年出版《天譴》,小說最終,主人公縱身躍向大海自殺,痛言:「這不是悲劇,而是向海峽兩岸業已寫進歷史的兩位巨人,做了無言的抗議。」沉痛而真實。國共可以一笑泯恩仇,人間多少傷心事卻刻骨銘心,無法輕易平復。
兩岸分治迄今已七十餘年,身歷當年顛沛流離的親人,多已自歷史長河中消褪。本書是許多家庭的紀實,為那個動亂的大時代留下歷史見證。馬政府時代兩岸密切交流,已證明和平相處順理成章;史蹟斑斑,兩岸人民歷經劫難,更當記取歷史教訓,和平才是王道,力求「避戰謀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正所謂「述往事以知來者」,或能將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導入正確的方向。(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