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實習」,幾歲開始?
我曾邀請大學生到我公司實習,帶他們分析企業和公益案例。每一屆三到五位,連續帶了十五屆。
大部分同學後來都失聯了,少數幾位成為朋友。我看著他們畢業、就業、碰到難題。
一位出國發展,穩紮穩打了七年,還半工半讀拿到碩士學位,結果被公司裁員。但三天後他就找到更大公司的工作。沒想到不到半年,大公司也開始裁員。
另一位也出國發展,在有名的投資銀行上班。看似一帆風順,但六年後出現職業倦怠,嚴重到必須辭掉工作。
另一位創業,疫情逼他結束了公司,卻認識了太太。婚後成了三個孩子的爸,但自己的父親卻病重,而岳父走了。
裁員、倦怠、病重,都不是當年我們在研究企業案例時,會出現的主題。
每個人的第一次實習,發生在高中或大學。做的事通常瑣碎,但相對也不需承擔責任。就像「打靶」,雖是真槍實彈,但有明確標的。幾發之後,就可以洗手回家。
至於第二次實習,則發生在三十歲之後。求學、求職、成家這些人生的直球都打過了,接下來就是變化球。誰會料到短短半年,會碰上裁員、找到新職、又裁員?進了人人稱羨的公司,卻出現職業倦怠?前腳才送完三個孩子上學,後腳就收到醫院的病危通知?
第二次實習的內容不再瑣碎,後果也不像第一次那樣蜻蜓點水。被裁員,不僅下個月的房租沒著落,自我認同和人際網絡也破了一個洞。岳父走了,就永遠沒有岳父了。置身在這些不請自來的變化中,就像「打仗」。子彈或砲彈,四面八方而來。你是所有砲火的標的,卻看不到敵人在哪裡。洗手回家?這裡就是家!
第二次實習,同時要面對「重」和「輕」。下一代的誕生、上一代的凋零,是「重」。因為生與死是絕對、且無法重來的。至於裁員、倦怠、病痛、分手、離婚…是「輕」。無法預測、不能掌控。
第一次實習,我們學到職場。結束後通常會找到更好的工作,變得更有自信。
第二次實習,我們學到人生。不會帶來實際的好處,通常不會變得更有自信,而是更為謙卑。
轉眼間,我帶過的大學生,也四十了。人生的實習,正式開始。「岳父離世和父親重病,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無常與沉重」。我沒有像當年一樣,給他加油打氣。因為那些只是熱空氣,而他處於風暴中心。我只跟他說,生死的重、無常的輕,令人昏頭轉向。
中年是一段漫長的暈眩期。願孩子們的笑容,讓我們找回重心。
(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