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以傷害對手為手段,以取勝為目標。至於傷害到什麼程度,端視對手與自己的關係,深仇大恨的往死裡打,以毀滅為終點;而兄弟鬩牆,對方認輸就好。這也是俄羅斯打烏克蘭,三年來打的是有限度戰爭的原因,預留未來互利共生的空間。
坊間常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如果中共對於台灣也是這般心思,他的打擊戰略也是癱瘓台灣就好,而非趕盡殺絕,焦土一片,寸草不生。剛剛結束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中共東部戰區以遠程箱式火箭炮模擬「摧毀」高雄永安的天然氣接收站。能否得逞,還看我國軍的攔截能力,國人正等待國防部進一步說明。或許,國防部以國防機密為由,秘而不宣,且老神在在,不打算修正我國的能源布局。
近年來我國進口能源占比為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天然氣供應占我國能源消費的百分之二十,除了供民生使用外,也提供了發電燃料約四成。後者的比例在國家能源政策中還要繼續推高,國發會發布的「台灣二○五○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中能源轉型的第一步即為「擴大使用天然氣」。天然氣儲存槽現在被中共當成了戰略弱點,有國內學者提出警告,但囿於朝野互信薄弱,在「大罷免」的氛圍中,質疑民進黨能源政策的人往往被歸入中共同路人。例如,國防部發言人質疑:「目的是要分化台灣社會,放大軍演對台灣社會的威懾效果,意圖影響民心」。寒蟬效應壓縮了我們討論能源安全的理性空間。
且讓我們聽聽國際怎麼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駱明輝表示:「台灣在能源方面很脆弱,中國正在強調這個弱點」。法新社認為這次中共演練的是打擊台灣港口與關鍵能源設施的能力,呼應了俄烏開戰以來的作法,俄羅斯也是大量襲擊烏國能源基礎設施而削弱烏國能力。
不爭的事實是,台灣引為能源轉型神丹妙藥的天然氣有幾個致命傷:一、安全儲量只有十三天;二、液態天然氣海上運輸路程長,容易被封鎖或軍演耽擱;三、天然氣高壓儲存槽集中且目標大,易被攻擊損害。
核電廠會比較安全嗎?難說!以俄烏戰爭為例,二○二四年四月至六月,烏克蘭南部被俄國佔領的札波羅熱核電廠頻繁遭到炮火及無人機的攻擊,雖對核電廠的部分物理結構造成了損害,迄今尚未直接影響核能安全。
烏克蘭打的似乎也是節制性戰爭,只想破壞其配電輸電能力,而不是用火箭攻擊,造成核汙染,吾與汝皆亡!
兩軍對奕,水來土掩,見招拆招,能源安全決定國家安全。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似應研議是否暫緩「非核家園」的既定期程,懸崖勒馬,改弦更張。目前立刻能做的是讓核三廠延役,一方面測測民意水溫,也讓兵推軍演的參數有個轉圜空間,延長我們的戰爭抵禦能力。(作者曾任行政院研考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