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以來中國大陸多處淹大水,貴州榕江縣城兩度淹沒,河川上游降雨量累積等於兩座石門水庫的水量。廣東懷集縣、湖南龍山縣、四川成都,河南西峽,都爆發超大洪水。
每年此刻,就看到中國大陸新聞報導「百年一遇的洪水肆虐」。網友留言:「別再用百年一遇了,這不是每一年中國的標配嗎!」「強國啊!每年都有百年一遇!」
實情是,極端天氣已成為東亞地區的新常態。世界氣象組織(WMO)六月廿三日發布新聞,主旨為近十年來亞洲的升溫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助長了更多極端天氣,對該區域的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造成了嚴重衝擊。該組織發布的升溫趨勢圖顯示二○一六年是關鍵年,相對於一九九○至二○二○年卅年的均溫基準線,該年突然陡升○點六度C,二○一九、二○二一年又都超過一度C。
二○一八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發布的《全球升溫一點五度C特別報告》,曾預測全球將在二○四○年升溫超過一點五度C,地球暖化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將一去不回頭。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這十年來的亞洲的「異常溫度」幅度動輒接近一度C,等於是一年就耗用到原本地球耐受量一點五度C的三分之二。
亞洲陸地升溫固然能造成大氣對流層的激烈擾動,要降下大雨還需要充足的水氣。因著近年來海域「印度─西太平洋暖池」的擴大與升溫,催送了大量水氣籠罩東亞上空,降下豪大雨,受極端天氣影響的人口超過廿五億,集中於中國東半部、台灣、日本與韓國。
造成這樣的極端天氣盛行與肆虐是誰的責任呢?國際組織「氣候蹤跡」統計從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署年到二○二三年碳排放增加了九點二%,矛頭指向中國,因為中國的排放量自公元兩千年以來持續上揚,而其他的大國已經開始走向持平。不過,中國官方有說詞:中國累積的歷史排放量仍低於英美歐洲等國,地球暖化不能全歸罪於中國。也因此,當各國領袖宣稱要於二○五○年前做到淨零排放,習近平去年四月宣示,中國將在二○三○年碳達峰,二○六○年碳中和。他強調:「這項決定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他說了大實話,不像其他政治人物,誇口承諾一些不可能達到的遠期支票,卻口惠而實不至。
大自然既殘酷,也公平,從二○二○年起就下馬威,中國大陸每年各地輪流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大自然的物理機制從不理會人類的主觀願望,經常當頭棒喝。
台灣人不要以為可以置身事外,因為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高達每年十三公噸左右,比中國大陸要高,是世界平均值兩倍,只因總排放量不超過全球○點六%,也就沒引起注目而被撻伐。但是,歐盟將實行「碳邊境關稅調整」,美國也可能對進口產品徵收「空氣汙染稅」,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必將蒙受強大壓力。今年五月十七日台灣成為「非核家園」,台灣能源供給百分之九十二以上倚賴煤、天然氣與石油,台灣產品的碳足跡高居不下,怎麼辦呢?台灣地區也經常淹大水的,政治人物也有「百年一遇」的口頭禪。(作者為行政院前環保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