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台北市一九九九市民熱線滿廿年的新聞,勾起許多回憶。二○○五年馬英九市長創立了一九九九的專線,當時的功能主要像總機做電話轉接。二○○六年郝龍斌市長競選時就以優化一九九九作為政見之一,上任後要我負責規畫讓一九九九不只是轉接總機,還要能回答多數的市民問題,再串連到各業務單位成為派工系統並受到監督。
為了這個任務我專程到紐約市取經,學習三一一市民專線的經驗,也感謝紐約安排了參訪並讓我在現場請教問題。回來後依照台北的需求做調整,加上派工系統後比紐約的功能更全面。結果在上任一年多後上線,在消防局的空間支援下成立了一個不算小的話務中心,每月也可從大數據的分析中更了解市民的生活需求和議題態度,後來各縣市也紛紛參訪跟進,全台絕大多數縣市都陸續成立了一九九九專線。連上海的一二三四五市民服務熱線也是來台北參訪的成果。
在成立專線之前,各局處多有○八○○的免付費專線,算一算有幾十線。市民要花時間查詢專線,更重要的是對很多業務分工也不一定熟悉。舉例來說,我也是進了市府才知道道路的維護管理,八公尺寬度以上歸工務局,八公尺以下歸區公所,多數市民是不清楚的(二○一六年後改為統一由工務局管理)。有了單一窗口會方便很多。
當時有個案例讓市府看到了專線的功能。因為紅眼症的流行,衛生局反映他們辦公室一周收到近千通電話詢問,幾乎癱瘓了日常運作。後來查詢資料,發現約九成的來電已經在一九九九回答完了,打到衛生局的電話只剩一成,那時各局處才逐漸發現一九九九的助益。
派工系統的建立並不容易,因為牽涉到各局處的自主性。沒有人願意多一層管制,來規範市民通報路燈壞掉或水溝不通時多久之內要修復完畢、還要回報銷案。為了這個派工系統的建置,不知道開了多少會議來協調,終於大家達成共識,初期建立了十八項最常用的派工系統通報及管制。這部分讓使用者最有感,因為結案後還會向市民回報結果。萬一是虛報,當事人一定會有意見回饋,形成另一層監督。
公共政策一定有利有弊,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一九九九也有很多被濫用的地方。例如有停車場業者到處檢舉違規停車,造成住戶困擾,還有少數人把它當成聊天管道,一打就是數小時。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多濫用檢舉,造成公務人員或學校老師的困擾。
市府後來就修正了夜間違規停車的處理原則,限制每通電話的時間自動斷線,滾動式調整管控方式,希望帶給市民方便之際,也降低被濫用的比例。
我印象深刻的創意用法就是有計程車司機打電話來,要求接線同仁協助翻譯外國客人說話的內容,非常聰明。
廿年後的今天,AI會改變服務形式,但服務的本質始終圍繞著「人」。那位計程車司機聰明的請求,展現了市民對市府最純粹的信任,相信這條線路的另一端,有人能解決他的燃眉之急。
正是這份信任,讓我們不眠不休的會議和跨部門的艱難協調都有了意義。回首那段與同仁共同奮鬥的時光,最大的成就感或許不只是建立了一套派工系統或是市政神經中樞,而是讓市民知道,無論問題大小,這座城市裡永遠有一扇門為他們而開。這份回憶,比任何辛勞都更美好。(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著有《領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