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暌違廿九年後,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終於在威廉波特少棒賽拿到世界冠軍。從市長到總統都致電祝賀,是少數台灣人能夠取得共識的歡樂景象。去年此時曾經在專欄提過,美國因為學童旅行棒球隊盛行,威廉波特本土參賽球隊實力不若以往,其實在本屆比賽就可以看出端倪。冠軍賽對手內華達州大多數球員都只打到旅行聯盟AA層級(跟職棒一樣,上面還有AAA與大聯盟),當然不容易贏過體育班訓練出來的台灣代表隊。
「體育班不應該被廢除」,東園少棒總教練賴敏男是這樣呼籲的。他認為倘若學校廢除體育班會有很大衝擊,像是選手分散在各個普通班上課,這樣訓練怎麼銜接呢?新任運動部長李洋甫揭牌上任,他自己就是體育班出身,也對此議題持保留態度。昔日體育班弊病大家都很清楚,對小選手來說,幾乎是一種宿命。一旦進去,就等於把人生押在運動上,學業成績被制度性地放低標準,社會期待也跟著往下修正。體育班學生從小被告訴「你不是念書的料,你是練球的料」,於是教育和運動被徹底切割。
這種制度對國家來說很有效率,集中資源讓選手專心訓練,自然能夠獲得比賽績效,因此廣受共產與極權國家採用。可是從長期來看,卻是把孩子往單行道推去,一旦沒打出成績,轉身回到主流教育已經來不及。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取消體育班呼聲越來越高,而體制內改革也不斷進行,例如東園少棒就強調要選手兼顧學業。
說來或許讓人驚訝,其實,美國也有不少學童在體育班。
這些體育班大部分不隸屬正規學校,純粹是商業化訓練機構,為學童設計完整體能路徑,從基礎力量、爆發力,再到單項運動技能。學業部分,有些與線上機構合作,有些聘老師到場教學,大致是半天上課、半天訓練,與台灣體育班類似。但這些私立機構並不便宜,平均月費至少要三萬台幣。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台灣公立學校體育班不花家長一毛錢,有什麼要改變的嗎?
說到底,這就是選擇自由的問題。台灣體育班制度由國家設計,把「不愛念書的」孩子從小放上單行道;而在美國,要不要把孩子送進昂貴訓練機構,全是家長與學童自己的決定。你可以花錢買專業訓練,也可以選擇只靠學校資源,甚至只把運動當成課餘興趣。當然,美國方式也有問題,因為市場化意味著弱勢家庭會難以負擔,不過,至少選擇權還在學生與家庭手裡。
體育班存廢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或許它可以少數存在,但要讓學業要求不再只是形式,也要讓學生在運動之外依然有回頭路。而政府該做的,是提供平價多元訓練資源,讓家庭能依自身狀況自由取捨。如此既保留了選手養成效率,也兼顧教育的正義。這一切,在運動部正式上路後,更值得企盼。(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