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粗分為「成長教育」、「獨立自主」、「退休養老」三個階段。對於一九五○至六○年代出生者來說,「第一人生」階段較短,有人十來歲就出外謀生,許多是二十來歲結婚成家,即進入了「第二人生」。其中有務農或靠體力技能維生者,「活到老做到老」是他們的人生哲學,「第二人生」幾乎就是一生!
如今廣為流傳的「第三人生」,較適合薪資階級(白領?有不錯薪資的受薪階級?),有不錯的教育程度,也曾有過工作直到退休。他們雖然退出了工作崗位,因生活較安定,身體也還可以,於是「第三人生」召喚著他們,再度綻放人生的花朵,這至少強過在家無聊度日,在自怨自艾中衰老。當今在社會各角落服務,當志工成為「第三人生」,許多不就是來自這個年齡層?
筆者剛退休時,疫情尚如火如荼,當時處於人人自危的環境,很少人談「第三人生」。疫情消褪了,「第三人生」在我們這些倖存老人中開枝散葉。
就在那時,內人在娘家附近看到一間幾乎廢棄的老屋,她為了就近照顧癌末的母親,而筆者也正因手術後需要修養,就買了下來,希望能在青山綠水中快速復原。房子陳舊不堪需專人整修,可是園子與周邊滿是廢棄物與雜草,就需要自己動手了,就這樣步上了「第三人生」─學習當園丁兼小工。
園子荒廢已久需要一些粗活,都是過去沒做過的,一兩個小時下來總是汗如雨下。除了清運陳年垃圾與廢棄物,其它如泥作、木工、園藝等,都只能邊做邊學,往往做白工、偶而還帶了小傷。但在揮汗之餘,只要抬頭環顧,青山映入眼簾,水聲滑過耳際,然後去沖個澡,亦是暢快!
園子中盡是石頭大小錯落,土壤缺稀又多年乏人照顧,我奮力地移開廢棄物,發現才半畝地大居然藏著數十種草木。此後,我看到亂石縫中不斷竄出的小花,一夜之間爬升十公分的竹子,一周不見滿園綻放的日日春…還有在一個小時內由含苞而怒放的曇花!
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超越久居城市的禁錮,富麗了第三人生。然而,要當一個適格園丁還需要學習,除了上網查詢,更常請教親友鄰居,有目標的學習,活化了原本沉寂的養老。
特別是看到村裡的長者,除草、爬樹採果是生活日常,面對大自然的智慧尤值得敬佩;更有熱心的藝術家美化村子,一幅幅壁畫融入了山林花鳥與傳統文化,不僅成為遊客的打卡點,也成為了我第三人生的素材。
此外,前屋主在屋頂上留下一些盆栽,整修時工人將之堆疊如座小山,經過半年許多花盆爆裂,植物頹倒面目全非!內人與我苦惱如何處理這些「廢棄物」,突然眼前一亮,倒不如一盆盆清開、整理、扶正,就死馬當活馬醫吧!沒想到不出一個月,植物們幾乎都甦醒過來;才半年,這些盆栽在屋頂上綻放出第二生命!
不過就是空氣、陽光、水,即可洞見花草的韌性!人既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也應具有韌性,除了學著克服自己老化的局限,對所處周遭的關心與互助,何嘗不是共構社會韌性的要素?君不見,近日花蓮光復鄉的「再光復」,就是社會韌性的最佳例證!
筆者無意間在鄉下開啟了「第三人生」,學習融入大自然,認識大自然賦予的韌性,做為「學老」與「活老」的功課!(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