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相簿的起心動念
作家吳明益在《浮光》一書中寫道:「家庭相簿是故事的水龍頭,不管打開的人是誰,都會開始寫族譜或寫文章,寫文章或寫日記,寫日記或寫詩。家庭照片是一條纖細的生命線,把裝滿故事的潛水艇從山洞、湖泊、海洋裡拉出來,它們避開遺忘的伏擊、遠捕、搜查,慢慢浮到真正的明亮處。每一張照片都讓我們伴隨著一聲嘆息。」
我在自家僅存的家庭相簿裡,看到幼年和父母最多的照片(其實也沒幾張),幾乎都是在家裡附近的山中和廟裡拍的,幼時,父母很忙碌,幾乎沒什麼帶我們出遊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假日若有空就往山裡跑,而往山裡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母親是篤信山中廟宇的信徒。
有時不免會想,自己有了家庭與孩子後,開始帶著家人,用健行來記錄歲月的足跡,是否與兒時父母帶我們走進這些山裡的往事有關?在家庭相簿裡,父母年輕的樣子、現在早已人去樓空的廟宇,還有原本荒蕪的山徑搖身成為有名的步道,層層疊疊,像考古學家挖出來的化石,等待著鑑定。
親子健行的路,一開始總包裹著小孩的哭鬧與不甘願,就算路況再簡單,孩子仍會抗議為何要爬山?為何不舒舒服服在家看電視玩遊戲機和平板就好?不過家庭生活就是這樣,全家要一起做什麼事,總吵吵鬧鬧意見不合,半哄半騙,還是能上路。
當這成為一種家庭習慣,即便沒那麼情願,當他們循著固定的生活軌道進入山林裡,總是能發現樂趣,在森林裡嬉鬧,彷彿那些不甘願全被埋進了土中。
熟悉的環七星山人車分道
後來,不再一直走新的山徑,因為孩子早已有自己的選擇,也是家人間的默契。只要說要健行,就反覆前往那條熟悉的路。這些年來,環七星山人車分道,對我們家來說,就是如此熟悉的山徑,更是我們家生命成長的軌跡。孩子是一公里、一公里地慢慢走在這條路上成長,弟弟從大班開始,走到現在小學四年級,哥哥也已上了國中。對我們來說,這一路的森林與風景,堆疊在他倆成長的軌跡上,已然獨一無二。
環七星山人車分道,當初的設置正是為了方便人們更接近與感受七星山的生態與地形之美,全長共13公里,大致可分成四段:陽明山總站至百拉卡公路入口站約4.5公里,百拉卡公路入口站至二子坪遊客服務站約2.3公里,百拉卡公路入口站至冷水坑遊客服務站約3.8公里,冷水坑遊客服務站至陽明山總站約4.7公里。
步道四季皆美,夏日最推薦前段,屬七星山西麓,途中有叉路可前往台北第一高峰七星山,步道相當平緩,全程都在森林的庇護下,高度則從海拔500到700公尺。走在森林裡,微風輕柔,植被豐富,竹子湖觀景台展望極好,中段大屯山造林運動留下的杉木林段很美,陽光穿透的感覺使人想起了阿里山。
百拉卡公路入口站至冷水坑遊客服務站這段屬於七星山東麓,與前段景致截然不同,可以俯瞰金山與北海岸,也可以眺望竹子山、小觀音山等「抹茶系」山峰,途中的箭竹宛如未知迷宮,到了中湖往夢幻湖的戰備道路,我極喜愛的陽明山東段縱走就在旁遙遙相望。
十三公里的來來回回
我們一次次,一步步,隨著生命的更迭成長,如蝸牛般緩緩在這段13公里的山路前進著,每次還伴隨孩子的哀嘆,但每完成一次,我們的情感便彷彿加深了一回。
這是一百趟的山路,裡面包含一千萬秒以上的足跡。每次前進一點,像進行生命練習曲,我們慢慢老去,男孩們則往生命之巔前進,那裡埋藏著我們的家庭相簿,當有天男孩們長大、拾起了這些二疊紀浮光,想起山仍在那裡,路仍在那裡,我們一起走過。
山徑與浮光,不斷在生命間交錯,那是我們丈量世界的方式。
●作者簡介:筆名棋子,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喜愛走路、讀書、旅行、咖啡、威士忌,喜愛重複居返生活在同樣的地方,喜愛帶家人在森林中散步,夢想是在台東開一間提供布丁、咖哩飯、小說的獨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