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不散的孩提時代
我的童年,是在茶香中緩緩盛開的。
父親出身嘉義梅山的茶農世家,每逢採茶時節,老家的院埕鋪滿從茶園載回的茶菁,如綠浪起伏。一簍接一簍、一批接一批。父親不時攪拌,再鋪平、靜置,隔一段時間抓起一把茶菁聞香,只要他點頭,表示香氣散發出來了,就能進屋進行下一道工序。炒菁機運轉聲響起時,我早已鑽進被窩,炒茶的香氣穿牆而來,包圍著我,伴我入眠。
再長大一些,父母北上到台北,開設以故鄉為名的茶行,批發自家茶品並販售其他產區的台灣茗茶。我下了課回到茶行,爸媽在前廳泡茶做生意,我在內廳寫功課。客人多的時候,我也幫忙泡茶、包茶葉;有時功課不會做,熟客便湊過來陪我解題,有時則會陪我玩耍。茶行不只是店,也是家。
父親一年四季南北奔波,茶季一到就回山上製茶,再將茶載回店內銷售。還沒有真空包裝時,新茶到了店內要再用焙籠烘一遍降低水分,此時整間店暖烘烘、茶香四溢,還會吸引客人聞香進店。隔了好幾戶的鄰居曾笑言:「老遠就聞到茶香。」泡茶時的氤氳,人情的溫暖,烘茶的香氣,是我深刻的成長記憶。
因父親一句話而生的決心
隨著年歲增長,一度以為自己會在都市走出另一條路,但茶似乎一直在心底某個角落發酵,靜靜地等我回頭。
有一天,父親對我說:「妳有無想過接手家裡的事業?如果妳有興趣,現在我還有體力教妳,再過幾年可能就沒力氣了。」當下我很驚訝,傳統上茶園和茶行會傳給男孩,我沒想過父親會想將家業交給我。他接著說:「做我們這一行,可能沒辦法讓妳大富大貴,但能溫飽,最重要的是,能和家人在一起。」我沒猶豫太久,便問該怎麼開始學?父親說茶業改良場每年開設茶業入門課程,「妳先去聽看看,若對茶真的有興趣,就回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不要勉強。」
彷彿老天早有安排,那天上網一查,剛好是課程報名截止日,我順利趕上。課程只有短短三天,內容卻扎實有節奏:從品種辨認、茶園管理、製茶技術到感官品評,項目環環相扣。原以為自己從小泡在茶香裡,上了課才發現自己對茶的認知其實很淺薄,像青心烏龍帶有蘭花香、金萱有奶香、四季春有梔子花香……這些所謂的「茶樹品種香」,我才第一次學著辨認。
茶香,是從茶人的經驗與堅持中誕生
課程一結束,父親便帶我上山做茶。採茶得等露水褪去才開始。父親說,正午日頭大,這時採下來的茶會特別香,稱為「午時菜」。採摘下的茶菁送回老家院埕,鋪平曬日頭,即「日光萎凋」,經陽光曬過的茶香氣會特別清亮。日光下的茶菁帶著些微刺鼻青草味,經輕力翻攪,菁味漸漸散去,轉為淡淡的、綠色般的清香。此時將茶菁移至室內,重複攪拌、攤平,最後堆高靜置。
每隔一段時間,父親會抓起一把茶菁遞給我聞香,並叮嚀我記住茶在不同階段的氣味,「等到花香漸漸揚起,就是炒茶的時機了。能否留住花香,要看師傅的功力。」那一刻,我感覺茶香不只是從茶葉中而來,還是從一雙雙手、一代代人的經驗與堅持裡誕生。
現在的我仍在茶行裡生活。有次我問父親:「什麼時候我才能出師?」他回答:「茶的知識和經歷是追求不完的。即便我已經做茶大半輩子,也不覺得有比妳阿公厲害。」我又問:「那你覺得,你跟阿公學了多少呢?」他笑著說:「可能只有妳阿公的七成功夫吧!不過妳不用急,茶自然會讓妳領悟,只要妳永遠對它保有謙虛的心。」
從茶湯中品出茶葉的品種、季節的滋味、製茶的手法和產地的風土,茶香不再只是童年的記憶,早已流淌在我們一家的血液中,安靜深長地,傳遞著無聲的精神和祝福。
●作家簡介:陳詠彤,台大園藝系碩士,梅山茶農的女兒,在台北長大。
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決定接手家業,起初至茶業改良場接受完整訓練,後來直接念了一個和茶葉相關的研究所。目前為茶葉感官中高級品評員,和家人一起經營一間近四十年的老茶行。
●看更多喫茶樂:
【喫茶樂6-1】葉怡蘭/晨昏四季,在家喝茶
【喫茶樂6-2】洪愛珠/Tea with milk
【喫茶樂6-3】盧怡安/喝茶的日子
【喫茶樂6-4】包子逸/紅茶冰
【喫茶樂6-5】蔡以倫/在香草芬芳中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