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不能熄!」
夜裡,後院陽台燈下,大姊反覆叮囑。
我們三姊妹會做柴燒蘿蔔糕,過農曆年前,總炊幾大籠,分送親朋好友。
大姊堅持古法,用一年以上的老米,泡水一天後磨漿,上百斤白蘿蔔洗淨削皮再刨成細絲,用水炒得熟透並瀝乾除腥,混進在來米漿,拌勻後倒進鋪粿巾的大蒸籠整平,才上灶炊煮。
可不是放上爐火就成,得不停往大鐵鍋裡加水,防水燒乾,每半小時就攪拌蘿蔔米漿,才能保持質地均勻,最重要的是,爐火不能熄,大火連續蒸五小時,再靜置幾小時,完全涼透定型才能切塊。
這一切,都在我和大姊合買的透天厝進行。
雖是六十年老房,但相比我們,還算年輕。
大姊已經八十七歲,二姊過八十,就連年紀最輕的我,都即將七十二。
後院本來就有個石頭灶,幾年前,大姊拜託農友用廢油桶再做個燒柴灶。每逢炊蘿蔔糕,這兩口灶會從早燒到晚,如果沒有鄰居朋友幫忙,光靠我們三個老人,根本無法完成。
處理蘿蔔是大工程,找柴火又是另個大工程。
早些年,大姊夫還在世時,他定期清理後山竹林,也修剪龍眼、蓮霧和柚子等果樹的枝幹,還砍下相思木和木麻黃,這些都能燒。颱風後,我們會拖回倒下的樹木,劈成段保存在工寮。大姊和二姊曾撿過附近學校的廢棄桌椅當柴燒。後來,大姊開始燒家具,把有點跛的大圓餐桌燒掉,把外甥刮花的木櫃燒掉,連儲物間隔板也拆下來燒光。
今年,燒的是四十年前,大姊買給外甥女的鋼琴。
這琴超過二十年沒人碰。
做蘿蔔糕前,大姊請人把琴搬到後院拆解,金屬部分可以回收賣錢,木頭琴板就當柴火。
看琴板化為熊熊烈焰,我想,這恐怕是其蒙塵二十年來最美的一夜。
陽台燈早就要壞不壞,時不時閃爍後變暗。此刻,在爐火前,更顯黯然。
二姊也凝視著火,說,年紀一大把了,這些活實在吃力,但想到後輩們吃蘿蔔糕時的開心,就撐著做吧。
人人吃得開心,但沒人願意學,我嘆氣,卻不敢說出心底話。
大姊依舊喃喃:「爐火不能熄,爐火不能熄啊!」
她的聲音已不若先前宏亮,如同要壞不壞的陽台燈,也漸漸變暗。
●三姊妹都是七旬以上的長者,但仍想透過傳統蘿蔔糕的製作,實踐一個生活的大夢。從蘿蔔的炊煮,到薪柴的取得,都是繁複而辛苦的過程。文中提到為了完成理想的蘿蔔糕,不惜焚燒舊琴用來炊煮,無疑最讓人震懾。從目標的達成回顧,以此犧牲和缺失來完成理想,相較於一路順遂的完成工作,顯然更能獲得美好的圓滿。──劉克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