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到成人 不變的找蟲熱血
常有人問,我是怎麼成為今天「多才多藝」的樣貌?認真回想,拯救我的應該是昆蟲──就是大小朋友看到都喜歡的甲蟲,獨角仙與鍬形蟲。記得小時候真的愛昆蟲多過讀書,有空就想上山抓蟲,甚至抓鳥、釣魚、畫圖等技能一應俱全,國中後因家人反對與課業壓力,只能將這些最愛深埋心底,直到二十一歲退伍後,右手因工作受傷,二十四歲峰迴路轉又回到昆蟲的世界。那晚,朋友問我要不要去貓空?當時我以為要上去泡茶,但已是晚上十一點多了,明天不用上班嗎?朋友說要去找獨角仙,我忽然想起兒時在山上抓蟲的回憶,塵封已久的世界再度開啟,一發不可收拾。
初期只是依循著記憶回到當年抓蟲的地點,例如圓山大飯店的後山、六張犁的墳墓山(現為福州山公園),靠著兒時經驗,以西瓜皮與鳳梨皮誘集甲蟲。當時也是Windows 98元年,開始使用電腦找尋相關資訊,得知台北市行天宮旁有一間「木生昆蟲坊」,便經常到這裡取經,不僅認識許多同好,大家也隨時交流找蟲養蟲的心得。
昆蟲引領 踏足多元生態世界
那時的生活,是只要下班就直接上山,假日基本上就是排定台灣各地的山頭,工作至中南部出差時,也會順道拜訪蟲友或上山。而找尋甲蟲得學會認識植物,例如找獨角仙的樹是白雞油,找鍬形蟲的樹是青剛櫟。這段時間,除了認識各種甲蟲、螳螂外,也熟悉了各地的山區與林道。那時只要有空就是上山做野外調查,好幾次為了心儀的甲蟲差點跌落懸崖,但似乎老天爺特別眷顧,皆有驚無險地度過。而後透過好友介紹,我成為三立電視台節目《台灣全記錄》的昆蟲生態講師,正式有機會在電視螢幕前展露向自然學習的各種經驗。
2008年春末,前往熟悉的山徑時,發現一棵常有許多昆蟲聚集的大樹,只因擋住果樹陽光便被地主砍除,內心悲痛不已,下定決心自學攝影,開始努力記錄各種隨時會消失的環境與物種。同時因為並非每次找蟲都有收穫,便開始觀察樹上的植物,才發現附生了好多特別的蘭花與蕨類!於此自昆蟲世界跨足植物領域,開始學習栽種植物,成為植物愛好者,並經營無名小站部落格,以「熱血阿傑」為名,開始分享自己的生態觀察故事。
出書、錄節目 苦難化甜美果實
因緣際會下,2012年在天下文化出版了第一本自然觀察與攝影書籍《昆蟲臉書》,以昆蟲頭部(臉)為主軸,帶入生態行為與觀察故事;隔年出版《帶著孩子玩自然》,以自己帶孩子的經驗,加上台灣適合生態探訪地點的介紹,市場回響還不錯,此後幾乎每年都有著作推出,也有機會在《國語日報》科學版發表自然觀察文章。2015年跨出亞洲第一站前往非洲馬達加斯加後寫的〈馬達加斯加,出發!〉一文,更意外被收錄進教科書,成為國小六年級的國文課文。
好多人會對我說:「阿傑,你好棒好厲害!你是我孩子的偶像,他未來也要變成像你一樣的昆蟲專家。」有的家長告訴我,因為孩子不愛念書,只喜歡抓蟲,於是我就像是海上的燈塔。事實上,這一路走來的苦與難只有自己知道,工傷後的右手少了四根指頭,想拍照的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按快門,最後想盡辦法,以自行縫製特殊的綁手帶克服難題。想成為節目主持人的夢想也曾被朋友挖苦:「你不怕右手嚇到觀眾嗎?」但這些從未讓我放棄追夢,因為選擇的方向都是我真心喜歡、想做的事,就算有再多阻礙與困難,我也不會停下腳步。
寫下這篇文章之時,我正在婆羅洲帶領超過二十位親子探訪地球最古老的雨林,我們看了大王花、南洋大兜蟲,漫步在樹冠頂層步道,看著家長的笑容與孩子眼中泛出的光芒,我知道自己持續走在對的路上。
●作者簡介:黃仕傑,從小不愛念書,只喜歡自然觀察,僅完成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四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捩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原生動植物知識,並出版近二十本著作。
現為三立電視《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常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看更多找蟲趣:
【找蟲趣4-2】黃瀚嶢/虫我之間(0806上線)
【找蟲趣4-3】林翰羽/蝴蝶我來了(0807上線)
【找蟲趣4-4】黃光澄/我與我家的甲蟲(0808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