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家有中性氣質的孩子,讓旁人困惑「到底是男,還是女」
兒子三歲那年,站在我面前,穿著央求過後才得到的一件連身紗裙,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我就是我。」那一刻,我像被什麼點醒。當時的我是新手媽媽,經常說出現在想來充滿刻板印象的話,像是「養兒子真的好累」、「好羨慕有女兒的媽媽」……甚至和幾個育有兒子的朋友組了個社群,不時說笑抱怨「男孩有多難搞」。
但我兒子彷彿天生就是來挑戰我們對性別的定義。他不只一次告訴我,他不覺得自己一定是男生,也不想變成女生,他不喜歡總是被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進入幼兒園之後,面對明確的性別分類與分隊遊戲,仍坦然說:「我還沒決定。」到了小學,他依舊保有這份自在,五六年級,他留著一頭長髮,腳上是淡紫色運動鞋,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始終做自己。
我重新檢視自己對「男孩」的預設立場。我先注意到的是傳統男孩陽剛性格如何養成,眾人會說「男生就是這樣」,但我們是否太快把這當作他們行為粗魯、語言理解慢、反應遲鈍的藉口?其實男孩更需要細緻的引導與正向溝通,而非吼叫、威脅、懲罰。這些方式不但無效,還會讓他們依樣對待他人。
另一方面,某些不一樣的男孩漸漸長大,進入青春期,與同齡男孩的差異格外明顯,無法接受的家長滿心疲憊無力,又擔心他們在同儕間被側目、被欺負。
身為十二歲男孩的媽媽,當然知道這一切有多掙扎,但我只能提醒自己:孩子並非自願出生的,是我選擇成為他的母親。既然我們會花時間去保養一輛車,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怎麼陪伴一個活生生的孩子?
這些年,我上了許多性別平等與正向教養的課,與努力理解孩子個人特質的家長學習放下個人框架,也一起討論如何在家中實踐尊重與包容。某一次,一位爸爸說:「我罵兒子娘娘腔,是因為我小時候和他一樣,常被罵、被欺負,我只是不想讓他和我一樣辛苦。」那一刻,我幾乎要落淚。
今年是葉永鋕事件發生滿二十五年。當年在學校廁所被霸凌致死的孩子,如今成為性平教育推動的重要象徵。這二十五年來,社會在性別意識上有許多的進步,例如,去年台灣變裝皇后Nymphia Wind奪下《RuPaul’s Drag Race》冠軍,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性別氣質不同的人,可以被好好看見,被公開喝采。
但Nymphia的成功,可能反而勾起許多人的遺憾與苦楚:為什麼他有被支持的幸運?為什麼自己的打扮、說話方式,是被嘲笑排擠,甚至霸凌?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作為一位媽媽,我渴望為孩子撐出一個更寬闊的空間,育兒不只是開拓孩子視野,也是教他接納自己、尊重他人。我的孩子或許不是傳統定義的「標準男孩」,但他是他,我唯一的選擇是一路相挺。
尊重孩子原本的模樣不是說說而已,大人本身也要學會改變。性平教育不是在學校推動就足夠,更是每一個家庭及每一個人的課題。我們要學著把「看不順眼」、「很奇怪」,變成「看懂了」、「那樣也不錯」,把「男生/女生就該這樣、那樣」的句子,換成「你就是你,都很好」。
孩子不是「男孩」、「女孩」兩個名詞,是我們的寶貝、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怎麼對女兒說話,就怎麼對兒子說話;養男孩不是隨便養、只求他在外不惹事,養女孩也不是當作小情人疼愛、富養。每個孩子都該感受到他是被聽見、被理解、被愛著的,這才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