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盒內仍留有數枝《聯合報》創刊五十周年,買報紙就送的螢光筆,韶光荏苒,如今已屆七十四周年。上課時用來標記重點,依舊清晰好用,是品質佳且經濟實惠之贈品。讀國中時,父親公職退休,開了間文具店,兼販售各報社寄賣的報紙,我常翻閱後重新擺放至架上,曾引得一位老先生因拿到二手報而皺眉不悅。服役時擔任政戰文書,每天需剪貼《青年戰士報》(編註:《青年日報》前身)的社論歸納成冊,供專案教育月壁報或莒光園地布置張貼使用,政戰部主任總希望和鼓勵大家踴躍寫作投稿,因參考資料完備,初試啼聲便看到自己的文章轉成鉛字,登在報上的興奮雀躍,不多的稿費和榮譽假,卻未能帶動同袍們積極參與意願。
步入職場,正是六合彩興盛和股市喧騰、金錢狂熱的年代,一夕致富的幻夢,充斥在多數人盲目的潛意識中,認真從諸多報紙尋求中獎明牌,搜尋第一線即時買賣攻防,我也瘋狂沉溺其中,直至橫衝直撞後的慘澹結果,才幡然醒悟腳踏實地的正道。
當時年齡不小,家人催婚甚急,內外困窘交迫,偶見《聯合報》有「單身這條路」主題徵文,心有戚戚焉真情抒發,獲得採用時驚喜萬分。
在離島工業區工作很長的一段歲月,福利部提供的報紙選項很少,除銷售較好的《蘋果日報》份數多外,其餘屈指可數甚至缺送,撲空是常有之事,只能請通勤同事購買早餐之時,順道幫忙帶上這精神糧食。
有回買報紙結帳之際,一群年輕人經過,「現在還有人看報紙喔?」引來同伴們哄堂大笑,不驚怪說話者的輕蔑膚淺,科技時代來臨,實體書店不敵大環境變遷,一直在縮減中,電子書的崛起,也快速取代紙本的供給,而中間之喜好取捨,實為見仁見智罷了。
我一直相信文字的溫度內蘊,能如燈塔般提供希望之光源,照拂深陷迷霧的失措羔羊,安撫人心。所以嘗試汲取學習寫作的鋪陳能力與技巧,讓簡單的架構裡也能不落俗套且言之有物,與時俱進、筆翰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