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前往幼兒園接女兒放學時,一到教室門口,我會先站在門旁或窗邊,默默搜尋她的身影,靜靜欣賞她和同學互動的笑顏。雖然敏感的她總是很快就發現我,隨即興奮地朝我衝過來。
性格內向的女兒最近交了好朋友,經常笑瞇瞇地提到那幾位女孩的名字,例如某某今天說了一句好笑的話,她們笑到從鞦韆上掉下來。女兒分享那些專屬四歲友誼的對話時,字字句句觸動我心弦。
我瞬間明瞭了母親許久前說的:「去你們學校代課的那幾個小時,是當時痛苦日子裡的光芒。」小學三、四年級時,單親母親獨自撫養我和妹妹,從工廠作業員、便當店打零工、小吃店洗碗盤,到在郵局前賣東西,為了我們的日常所需和學費,毫無後援的她不分晝夜地燃燒自己的身體。我和母親同樣努力,在學校總是謹言慎行,用功讀書讓課業維持在班上前段,盡力成為班導師的小幫手。某天班導師詢問我,母親能否至學校替他代課半天,即便被生活緊湊地吞噬,她仍舊開心地立刻答應。
那天,母親帶大家去操場打躲避球,結果自己玩得最開心,還記得同學們羨慕我有一位「孩子王」媽媽。她會專注地聽我分享和同學的互動,並記得對方的名字,不時問我他們過得好不好。大學畢業步入職場後,她同樣善待和我關係甚好的同事,在打零工空檔,為我家境清寒的同事多準備一份便當。
我想起自己不喜社交,加上堅持居家整潔,長年婉拒許多朋友來家裡,卻毫不猶豫地答應女兒邀請同學來玩的心願。面對女兒的同儕,尤其是和她特別要好的朋友時,內心莫名會興起想認識對方、照顧對方的感情,有如自己的孩子那般。
後來,隨著年歲遞增,才漸漸知道,忙碌的母親其實喜歡獨處,不善社交,對交朋友也不感興趣。她只是因為愛我,所以也願意愛我所愛,或那些愛我的人。
晚餐時間,女兒正挖一口飯準備塞進嘴裡,我告訴她:「我也好期待哪天可以跟妳的好朋友打招呼喔!」她突然定格,轉頭望著我。我繼續說:「跟妳很要好的小朋友,媽咪一定也很──喜歡她喔。」女兒眼裡像被倒滿天空中的星星,咧嘴露出牙齒,對我眨眨閃亮無比的眼睛。
我的心像被倒空的器皿,瞬間裝滿女兒遞送的光芒,閃閃亮亮,呼應當年的母親──因為愛,可以為了一個人,有更多的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