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的死,讓我走上保育推廣之路
那年,我仍是屏東科技大學的研究助理。親眼看著一隻隻奄奄一息的黑鳶被送進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最終仍無力回天。解剖後,發現黑鳶體內殘留農藥加保扶與老鼠藥成分;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環環相扣」的生態鏈不只是理論,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這樣的衝擊讓我明白,若真心喜歡,就不該只停留在觀察與記錄,更應想辦法讓牠們活下去。於是,我開始從田野走入人群:共同參與繪本製作、撰寫科普、與農友合作保育推廣、共同推展「老鷹紅豆」品牌,也開始架設黑鳶巢位攝影機,開啟巢位直播。從顧鏡頭、顧鳥到顧聊天室,都是我與夥伴摸索累積出來的行動。
我們開始製作黑鳶玩偶、貼紙、照片書與磁鐵等,希望透過這些可愛又實用的載體,讓保育「可以碰觸」。與「綠色餐飲指南」及生態廚師合作後,讓我看見食材背後能延伸的故事。不再只是老鷹紅豆,我們推動更多草鴞標章農作,由廚師開發出烘焙品與甜點。鳥類不再只是空中掠影,也可以成為餐桌話題、親子活動的主角,甚至成為讓孩子抱著入睡的毛絨娃娃。
從研究者變成「說故事媽媽」
懷孕生子之後,生活節奏徹底改變。兩個孩子如今是小一和小三,過去我能背著望遠鏡追鳥一整天,現在則是陪孩子畫鳥、評選哪一款鳥娃娃最「夠毛絨」,甚至帶著孩子參加貓頭鷹說故事比賽。成為母親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連自己的孩子都難以陪伴,那還能談什麼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保育的種子?
成為母親的這段轉換,也開啟了人生全新視角。我走進校園,當「說故事媽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黑鳶與草鴞的故事。原本理所當然的知識,必須轉化成具畫面與感受的敘事。孩子是否投入,眼神中是否閃爍光芒,也提醒著我:用更貼近孩子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要懂的故事。
慢慢地,我學會將「媽媽」的角色與「研究者」的經驗結合,在親子活動中不只是解說,而是學著傾聽與對話。這樣的溝通方式,也影響我在大人世界裡的倡議語言:從理性說服,轉向感受分享。
今年,我們與「許愿」餐廳合作,在台中舉辦「微笑草鴞生態特展」,融合自然知識、飲食文化與社區互動。主角是瀕危的草鴞,透過紙藝公仔、大圖及掛軸輸出、保育農產烘焙品、生態名人講座等方式,讓參觀者從多重感官中,理解保育的溫度。
最感動的是,不只是我的孩子,許多家庭也一起參與。有孩子畫出自己想像中的貓頭鷹家園,也有幼兒園學生看到草鴞遭狗攻擊的畫面時驚聲尖叫。這些反應讓我確信:展覽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生活中納入生態想法的開端。
賞鳥,從生活中的每一天開始
對很多人來說,賞鳥是遠離日常的活動。但對我而言,鳥兒無所不在──電線桿、冷氣窗台、路樹、公園草地……只要願意觀察,鳥就在身邊。孩子也讓我重新學會「看見」:賞鳥不只是辨識與紀錄,也可以是繪本、玩具、食物與遊戲,甚至在公園裡閉眼聆聽鳥聲,就足以建立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以前在導覽時會說:「為了保育,應該做這個、那個。」但現在我會換個方式:「如果希望孩子跟鳥兒站在一起,該觸動孩子們了解什麼?」保育不是單向的說服,而是雙向的理解。就算沒看到瀕臨絕種的草鴞、困難見到天上飛鷹、雙眼找尋不到枝頭亂跳的綠繡眼,但每個人每天的選擇卻都跟自然息息相關,就算叫不出名字,但仍然能在心中保留一塊空間給自然。
如今,我仍在追鳥,但我追的不只是飛翔的軌跡,而是努力讓更多人願意抬頭,願意放慢腳步,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看見老鷹、也看見自己。
●作者簡介:林惠珊,猛禽研究者,《鷹你而生》YT頻道發起人,致力推動猛禽保育結合友善農業推廣,希望能讓保育走入日常。現為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昕昌生態科研負責人。
|看更多觀鳥趣
【觀鳥趣4-1】林大利/不要因為我是鳥類學家,就以為我喜歡小鳥
【觀鳥趣4-2】王誠之/豈曰無鵬
【觀鳥趣4-4】陳志豪/鳥只是他們探索世界的窗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