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粵菜的蒸魚,調味節制,講究鮮美嫩滑食材要好,料理工夫也要乾脆,蒸熟後簡單以滾油與甘甜淡豉油澆淋蔥絲旋即上桌。我與香港朋友在港島吃飯,吃到這麼一條讓人心情大好的靚魚,定睛一看,身形是熟悉的龍虎斑(石斑魚一種),極可能來自台灣南方海水魚塭。
沿著屏東枋寮海岸前進,沿途可見末世風格的抽水電表與水管牆,管徑粗大的線路靜脈曲張般延伸不見終點,汩汩奔赴某個樞紐,執行攸關生命存續的工作。因為缺乏相應的海水供應站,某些聚落雖以海水養殖漁業聞名,卻必須自力更生接管抽取海水養魚,公部門每隔一陣子便誓言解決這不得已的亂象,但是數十年來終結異境景觀的公關口號喊到啞聲,水管牆卻遲遲不能退役。
我定時光顧的魚販偏好販售適合家庭烹飪的魚種尺寸,我一直以為盤中龍虎斑身長不過如此。近期聽聞龍虎斑養足可長兩米,訪客手中3C產品若不幸落水,牠可是會「啊姆」張口吞下肚的。安徒生童話中不是有篇〈勇敢的小錫兵〉嗎?悲情故事裡的獨腿小錫兵一度遭魚吞食──如今想起來,要能吃掉小錫兵,至少也要像龍虎斑那麼大又那麼貪吃才行。
我日常買菜一般不講忠誠,因為各家有各家的長處,時蔬變異極大;不過海鮮我僅向街市熟悉的一家魚販選購,此攤夜半上基隆崁仔頂購入當季野生海魚,同時長年供應南方海水養殖午仔以及龍虎斑,價格親人。
在台北買菜,我有意識地偏好選擇在地海鮮,沒想到去了一趟香港,卻在天涯海角與同鄉魚狹桌相逢。後現代的捕魚與吃魚情境,如今是愈來愈像科幻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