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基隆一間釣具店探頭探腦,看到架上出現短柄頗有豬八戒感的小耙子,老闆解釋那釘耙是用來刮潮間帶的海菜,強調釘爪設計跟挖蛤蠣的釘耙不一樣。
第一次看到挖蛤愛好者的釘耙是在香山濕地附近的雜貨店,它和刮海菜的釘耙最顯性的差異,應該是把手更長吧。濕地旁的海山漁港是台灣少數主打定置網海鮮的魚市;香山濕地則是全台腹地最廣的赤嘴蛤與公代群聚區。公代殼薄,以耙子掘沙,損殼機率最小。
中秋,海洋擺脫了連串颱風的攪局,溼地裡的公代集體來到最肥美的時候,魚市和濕地挖寶的氣氛於是來到了高點。
在定置漁場的世界裡,「撈到什麼魚就賣什麼魚」,概念如同福袋。海山漁港下午擴音預告之前,拍賣現場已備好豐收的漁網。預定時間一到,人群屏氣凝神,抬頭望著巨型「福袋」藉由空中滑軌平移到「搶貨平台」上方。工作人員噗嚕一下扯開漁網,漁獲如慶典彩帶一樣以豪雨之姿空降平台,厚厚圍在四周的民眾手持木尺,閃電般將心儀魚種爭搶至手中籮筐,須臾間,平台就如魔法消逝般,僅剩下五、六兩的蒼白小魚。現場大型魚類有專業人員分切販售,其餘的自用者可至附設的「漁獲自殺區」流理檯自行處理。
隔壁的泥地也許氣氛沒有那麼劍拔弩張,但只要體驗過挖掘工事,難保不會同樣挖得不可自拔(不可自拔的包括腳上的鞋)。東北季風漸起的季節,在濕泥上隨意走動,經常惹得潛伏沙底的公代噴出長長的水絲。挖蛤與公代活動容易讓人極致上癮,我的隊友挖下去不得了,完全無法收手啊!像個無藥可救的賭徒──都已經說要回程了不要再挖了,沿途他又挖了七七四十九個洞。
光是挖個蛤蠣都能得「淘蛤熱」了,淘金怎麼能不上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