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開學不久,女兒聯絡簿裡的通知單寫著:「自本學期起,女學生制服開放穿著制服褲。」女兒笑瞇瞇地說:「媽媽,我們明天去買褲子吧!」
隔天我們去買了制服褲,老闆對於學校的新規定感到不可思議,再三確認之後,慎重地拍下那張通知單作為紀念,笑著說:「我猜下學期要多進一些褲子,穿制服褲的女孩一定會變多!」
看著女兒穿上褲裝的快樂神情,我的心情有些複雜。因為這條平坦順暢的「女孩褲裝之路」讓我想起不過兩三年前,兒子那條彎曲難行的「長髮之路」。
身為家長,我們很輕易就能察覺到,儘管法規不斷進步,校園裡「選擇的自由」依然存在著明顯的性別不對等。以髮型為例,髮禁解除後,女學生能留一頭長髮,也能留帥氣的短髮,國小校園裡偶有幾名男孩留長髮,到了國中階段卻很難再見,似乎要再等到大學才終於能依照心意剪短或留長。
儘管教育部規定,學校服裝儀容規定不可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但我們的孩子並不算真正自由了,「長髮與裙裝」緊緊與陰柔、溫順等女性化特質綁在一起。當一個男孩想選擇長髮與裙裝,他所要挑戰的是整個社會對於「男性氣概」的迂腐定義。這正是兒子給我的考驗,升上小學四年級後,他用盡各種理由拒絕剪髮;當時正值疫情尾聲,還時常突然宣布停課,兒子的短髮就這樣順利留長。進入五年級新班級後,兒子頭髮長度已經可以紮起一搓馬尾,他愛死了那個尷尬的長度,我們也開始為此爭執。
身為推動性別平等的倡議者,我知道自己應該無條件支持孩子,以最自在的模樣上學;但身為家長,我不敢肯定,校園裡真正落實性平教育了嗎?還是依舊停留在法規層面,尚未深化到人際互動的尊重與理解之中?我會擔心,孩子在團體中,會不會因為與眾不同而受到傷害?在那個打球奔跑、汗水淋漓的青春期群體中,一個綁馬尾的男孩,勢必面臨一定的同儕壓力與異樣眼光。
我不只一次問自己,內心的憂慮從何而來?我以為自己走在觀念的前端,沒想到社會文化那道無形的牆,仍然擋在我與孩子的面前。
六年級開學的九月,天氣仍然炙熱,兒子的頭髮已經比許多女同學還長了,他出門前綁了俐落的馬尾,我壓下所有擔憂,只交代:「真的沒問題嗎?有事一定要跟媽媽說。」他掛著一抹微笑帥氣地出門。那天放學,兒子說,班上那個最陽剛的男同學跑來問他:「你要變成女生了嗎?」兒子以沉默回應。接下來的第二天、第三天,同樣的問題上演。
就在我緊張不安的第四天,兒子的長髮突然不是問題了!班上再也沒人找過他麻煩,同學瞬間接受班上出現一名長髮男孩。兒子一直頂著長髮到畢業前一天,我們預約了髮廊,一口氣剪掉三十公分,捐給台灣癌症基金會作為病友的假髮使用。
畢業典禮那天,短髮的兒子和一群差不多髮型的男同學拍了合照,他看起來是那麼的普通,卻又在我心裡發光。我知道,他用最溫柔的方式為自己的與眾不同打過一場漂亮的仗。現在,我又有了一位穿制服褲的女兒,這次簡單多了,掙扎幾乎不存在,但我知道這個法規的進步,是很多孩子用他們的勇敢與堅持一點一滴碰撞出來的。所以,即便我也覺得女兒穿裙子很可愛,但既然她願意,那我們就積極做出改變,讓校園裡能出現更多的制服褲女孩吧!
從制服的褲裝,到髮型的自主,這些校園點滴,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學習自我認同與社會互動的縮影。現在我已經明白,兒子當年的勝利來自兩件事:他自身的沉默與堅持,以及能忍住不勸他剪髮的父母。當孩子選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時,家長能做的不是給他建議或幫他開路,而是相信孩子的韌性、成為最穩定的後盾,父母不該以自己的擔憂改變孩子的選擇。
真正的自由,始於家庭的理解與接納。當孩子內心擁有足夠的自信與同理心,便能更勇敢地去拆解外界的框架!
●延伸閱讀:當女兒想穿制服褲──凱莉貝〈女兒的服裝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