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我坐在咖啡館角落,陽光暖暖地灑在身上,手中的咖啡溫熱,卻無法暖和心底那股糾結已久的寒意。一幕多年前的畫面忽然再次浮現腦海:那年我剛上大學,難得與北上的父親、住在台北的哥哥相約用餐。
哥哥遲到了將近兩小時。當他衝進餐廳,未坐定便將機車鑰匙用力拋向父親,大聲抱怨:「都怪你啦!誰教你找我吃飯!」原來途中他被警察攔下,因為他擅自將車燈改成了刺眼的彩色燈。面對哥哥的怒氣與責難,父親靜默,似乎接受了他的指責。我心裡雖有困惑,卻也選擇了沉默,就像童年時的我們一樣,習慣將所有的情緒與疑問吞進肚裡。
這場景與兒時的另一段深刻記憶不謀而合。有次我邊走路邊玩玩具不慎跌倒,膝蓋破皮。媽媽非但沒有責備我不專心,反而拍打地板,對我說:「都是地板的錯,不是噹噹的錯。」那聲「都是地板的錯」,彷彿也呼應了哥哥的「都怪你,誰叫你找我吃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我心中串成了一條沉重的線。
回顧這些成長過程,我才驚覺,父母對我們的愛,或許摻雜了一種「替罪羊式」的教養。當我們遇到問題或犯錯時,他們總選擇包容與退讓,甚至主動為我們尋找一個可以歸咎的對象──可以是「不好的地板」,可以是「若不是爸爸,也不會被警察抓到車子違規」,甚至是其他任何「外部因素」。
這種教養方式,最大的傷害在於剝奪了孩子為自身行為負責的機會。當錯誤的源頭永遠被轉移到別人身上,孩子便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長此以往,他們會逐漸養成一種習慣:只要事情搞砸了,都是別人的問題。這種思維模式,讓他們可以輕易逃避面對錯誤的痛苦,也失去了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可能。
哥哥後來在職場發展上碰壁,他總是不斷抱怨環境、怪罪同事,卻從未真正檢討自身的選擇與不足。他耽溺於怨天尤人,甚至酗酒,讓我更加確信,當年那把丟向父親的鑰匙,承載的正是這種長期積累下來「推卸責任」的慣性。
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扛下所有責任,而是溫柔堅定地引導他們看清問題的本質,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跌倒,是因為你沒有專心走路,下次記得看路」,或是,「車燈是你自己改的,你必須承擔被罰的後果」。
學會「承擔」,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我們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就為他們築起一座推卸責任的溫室。唯有讓孩子正視自身錯誤,他們才能真正從中汲取養分,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勇於承擔,並且懂得修正自己的成熟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