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倫城的雛型源於條頓騎士團 (Teutonic Order) 在13世紀中期所建的城堡以及領地,托倫城堡曾是騎士團重要的長期性堡壘;1454年,托倫的居民們起而對抗條頓騎士團,不惜拆毀城堡;在1454年造成的破壞之後,城堡的區域經歷了連續的重建。17世紀,當瑞典軍隊要進攻這座城市時,托倫人民在周圍修建了宏偉的堡壘。兩個世紀後,在普魯士人主導下,在1872年擁有內城、外廓及規模龐大的防禦工事,普魯士當局用一圈周長約22.5公里的城牆包圍了這座城市,這道圍繞老城而建城牆至今是波蘭保留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斜塔 (The Leaning Tower) ,位於老城西南角,屬老城牆防禦性的塔樓,建於14世紀,塔高15公尺。剛建立是本相當直立,但隨著砂質土壤的地基不穩定而傾斜,目前傾斜約有146公分,成為托倫老城所有塔樓中最著名的一座;相傳情侶雙雙背靠斜塔,他們將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關於斜塔成因也有傳說:一是因托倫的日耳曼族的一位修士違反修道的生活,愛上了一位富商美麗的女兒。作為違背修道者貞節誓言的後果,修士被命令建造一座斜塔作為對他違背和偏離嚴格的寺院規則的懲罰,他的背部和雙腿則被要求必須緊貼著塔的牆壁,因罪孽深重所以永遠無法保持他的平衡;又:相傳當年天主教會將斜塔看作是上帝對哥白尼褻瀆神靈的懲罰,更堅定了將《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的行為 (資料參考網路)。
18世紀左右,斜塔不再作為防禦堡壘,轉而變成女子監獄之用;到了19世紀,則又變成鐵匠的工坊。目前斜塔內有一紀念品店,去的當時還沒開始營業。
位於斜塔對面的糧倉建築,目前是餐館。在托倫老城可以看到多座類似這般建築樣式的高大倉庫,特徵是牆面密布的小窗口,得以方便貨物輸送。
薑餅博物館 (Muzeum Piernika) ,建築原為19世紀早期的糧倉,是一座以托倫薑餅(Toru?skie pierniki)為主題的博物館,開業於2006年,現今歐洲唯一仍然製作著16世紀點心的地方,也是歐洲第一個此類型的博物館。托倫市由14世紀就開始生產薑餅,相傳是薑餅的發源地之一,薑餅博物館內部設計成16世紀的薑餅烘焙室,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如何製作薑餅,還可以參與整個製作過程。
 |
圍繞老城而建古城牆如今都跟民宅屋舍連結。 |
 |
舊城牆上喜見陶偶趣。 |
 |
牆上的陶偶特寫。 |
 |
塔樓與民宅共存。 |
 |
前來戶外教學的小朋友。 |
 |
牆內環繞笑語聲,原來有座小公園。 |
 |
這是命名為「薑餅鎮 (Piernikowe Miasteczko) 」的兒童遊樂公園。
這座公園的遊戲器材全部都做成與樂器相關的造型,極具特色,相當有趣味。
 |
公園裡的親水噴池。 |
 |
噴水池類似水鐘的倒水運作。 |
 |
音樂公園附近有古蹟挖掘工程。 |
 |
行經此處街區空氣中充滿濃濃的烘焙香氣,原來是間麵包店。
店裡擠滿了當地居民在購買麵包,誘人的香氣與實惠的價格不禁跟著買了好幾個 (波蘭貨幣與新台幣換算約是1:7.2) ,然後就帶到對面音樂公園樹下座位區大快朵頤。
位於托倫老城區的伊莉莎白塔•扎瓦卡 (Elżbieta Zawacka) 紀念碑,於 2014 年 9 月 23 日揭幕。
伊莉莎白塔•扎瓦卡 (Elżbieta Zawacka 1909~2009) ,出生於托倫,是波蘭的大學教授、講師偵察和二戰期間的自由戰士。伊莉莎白塔•扎瓦卡在戰時化名莫寧,1944 年參加了華沙起義,在起義垮台後搬到克拉科夫,在那裡繼續從事地下活動。1945年,她加入了自由與獨立反共組織 (WiN) ,但不久後辭職並擔任教職。1951年,她遭到逮捕被判處10年監禁叛國罪和間諜罪,後因刑期縮短在1955年從監獄出獄後,前往格但斯克大學就讀並獲得了博士學位。伊莉莎白塔•扎瓦卡是托倫 Mikołaj Kopernik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的終身教授,身兼教授、偵察指導員、自由戰士的她,曾榮獲白鷹勳章、勇氣十字勳章等多座獎章。2006年5月3日被列赫•卡臣斯基 (LechKaczyński) 總統提拔為波蘭軍隊準將(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八角尖頂塔樓是蒙斯特朗斯塔 (Monstrance Tower) ,其右旁磚造建築為糧倉。
蒙斯特朗斯塔 (Monstrance Tower) ,這座八角塔樓建於15世紀,是舊城城牆的一部分,以保護被摧毀的條頓騎士城堡的側面,如今作為藝術工作室。
 |
自城門望入老城區,層層飛扶增景趣。 |
 |
舊城牆上的砲塔與公民法庭 (Citizens Court)。 |
 |
公民法庭 (Citizens Court) ,初建於15世紀,推測是用?1454 年被摧毀條頓騎士城堡的材料所建造,原為托倫城市貴族組建的聖喬治兄弟會用於夏季居所。哥德式建築的外觀,有著細長的山牆,多扇百葉窗和尖塔。建築體和13世紀的舊城堡「哨塔」 (圖左) 和19世紀後期在增加的帶有底座涼亭屋頂的方形砲塔 (圖右) 相連。該建築群曾經被用作學校宿舍,現為「托倫雙城合作中心」。
條頓騎士團城堡 (Teutonic Knights Castle) ,位於托倫老城的東端,一處殘留的建築廢墟。這是1231年12位條頓騎士團的騎士和指揮官越過維斯瓦河來到托倫,決定在這裡興建一座城堡,以這裡為基地,開始進攻當時還是異教徒的普魯士,1233年並向教廷正式註冊這裡名為「托倫」,托倫的歷史正式展開。防禦性城牆於普魯士聯軍打敗條頓騎士團之時被破壞,如今只能在廢墟處憑弔往昔。
條頓騎士團城堡廢墟裡面有靶場、樓塔,騎士們使用的各種器具,還有一個死刑犯處決的斷頭台裝置。殘缺的城牆上擺放了一些鐵兵甲,和一些象巫術的小木人,廢墟角落還有木製的軍團修士。
 |
斷頭台與投石器裝置。 |
 |
條頓騎士團城堡的斷垣殘壁與後方聖詹姆斯教堂 (St. James Church) 精緻塔樓形成對比。
條頓騎士團城堡的輪廓呈特殊的馬蹄形,以紅磚為主體,有些地基也運用更堅硬的石塊。1454年,托倫的居民們起而對抗條頓騎士團不惜拆毀城堡,目前除了一間塔樓尚稱完整地保留下來外,多數已成一片廢墟。
條頓騎士團城堡外部都是殘斷的城堡建物部分城門或牆面等。
 |
打扮中世紀的人物,男士可能是歷史解說員。 |
 |
少數保留完整的塔樓與城門。 |
 |
 |
城堡內外牆間的Komtura足球場,現場正好有人在踢球。
 |
象徵條頓騎士團的椅子布置成景觀裝置。 |
 |
塗鴉牆面與老磚牆形成對比。 |
 |
特殊的裝置藝術,無法解讀意涵。 |
 |
托倫老城外牆。 |
 |
錯落有致的建築與城牆融為一體。 |
 |
老城牆歷史最悠久的部分是在臨維斯瓦河的側面。 |
 |
外磚紅內粉白的橋門 (The Bridge Gate) ,相當顯眼。 |
 |
橋門 (The Bridge Gate) ,建於1432年,來源於1500年建成的托倫維斯瓦河上的第一座橋樑。
橋門建築技術,是所有中世紀守衛城市的建築技術上最先進的。它的圓形牆壁減輕了炮火的影響,特別設計的牆洞可以放置大炮來保衛城市。大門也是托倫城防禦牆的最低點,因此它被用來在最高洪水期間標記維斯瓦河的水位。儘管這座城市並沒有因為河水水位過高而受到過洪水的威脅,但在夏天,維斯瓦河漫漲的河水有時也像十六世紀那樣到達了橋門。如今,關於記錄河流水位的信息可以在門上的金屬牌上看到 (資料引自官網:https://reurl.cc/Ena2y0 )。
 |
投石塔樓。 |
 |
橋門外渡口橋上掛滿愛情鎖。 |
 |
橋門內側粉刷雪白外牆。 |
 |
投石塔現為餐廳。 |
 |
水手之門 (The Sailors Gate) ,初建於中世紀,目前的外觀為19世紀所重建。水手之門是進入古城到達聖約翰斯教區教堂和老城集市廣場的主要通道,是托倫老城最重要的入口。當年波蘭國王來訪之時,就是從這裡進入老城,穿過水手街,到達舊市政廳的廣場,因此水手街又被稱為皇家大道 (資料引自官網https://www.torun.pl/en)。
鴿舍塔 (Dovecote Tower) ,建於中世紀,在19世紀托倫屬普魯士統治期間,普魯士軍隊曾經將這座塔樓用於飼養在要塞城市之間交換信息的信鴿,塔樓也因此而得名。
修道院之門 (The Convent Gate) ,也被稱為聖靈之門 (the Holy Spirit Gate) ,修建於14世紀,位於城牆最西段的大門。大門的名字源自於曾經矗立於此的伯納丁聖靈修道院,修道院已於17世紀被入侵的瑞典軍隊摧毀。始建於14世紀,後又有所擴建,中央為逐漸增大的三個哥德式尖拱。它的作用是為了城市的防禦,在城市被圍困期間,最外面的凹處有木門可降下;中間凹陷的空間是中空的,城市防禦者從城牆上扔下重物,並倒下沸騰的熱液體,用這些滾熱的液體,無情地燙傷攻擊者 (資料引自官網https://www.torun.pl/en)。
 |
自城牆外眺望斜塔。 |
 |
托倫南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寬闊的悠悠大河──維斯瓦河 (英語:Vistula/波蘭語: Wisla) ,發源於波蘭南部喀爾巴阡山脈,向北流經過克拉科夫、華沙、托倫,注入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全長1,047公里;流域面積194,424平方公里,佔波蘭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是波蘭境內最長的河流。
歐內斯特·馬林諾夫斯基 (Ernesta Malinowskiego ) 鐵路橋,正好有列車行經;後方隱約可見白色弧形橋身的是伊莉莎白塔•扎瓦卡將軍橋 (Elżbieta Zawackas bridge) 。
行過約瑟夫·畢蘇斯基 (Józefa Piłsudskiego) 鐵橋,來到名為 Market Grove (Kępa Bazarowa) 的地方,這裡是位於維斯瓦河南岸的綠林小島,和托倫老城隔河遙遙相望,曾是驅逐罪犯之地,被稱為「猴林」。昔日矗立在河岸上聯結托倫古城的舊木橋遺址已是一個觀景點。從舊木橋觀景台面對維斯瓦河畔,眺望圍繞著老城南端的一長列河岸,可看到甕城、防禦塔樓和3座各具特色的城門。
暮色中的瑟夫·畢蘇斯基 (Józefa Piłsudskiego) 鐵橋。
 |
2019夏日,CJ攝於維斯瓦河畔 @托倫 |
文章出處:https://blog.udn.com/kocj/165367723 |